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

  • 2024年05月13日 10时0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助于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城乡价值需求互补,引导生产要素向西部农村地区流动,进而形成多方利益协调机制,为共同的目标分工协同,不断提高西部农村地区的富裕程度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四川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努力解决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重大民生问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与此同时,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为四川做好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有机结合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

    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助于兜牢城乡民生公平底线。202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6.16%,城镇常住人口已有93267万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但从区域分布来看,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城市发育能级不足,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任重道远。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升西部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重要平台。新型城镇化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使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合理分配,确保包括农村转移人口在内的每个市民都享有平等机会。通过倡导绿色发展,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让每一个居民都能享受到健康的生活品质。通过强化社会治理水平,确保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够为民生公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确保城乡公平发展机会。我国西部地区占地面积约为全国的72%,人口占全国的27%,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战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可以巩固拓展西部地区乡村脱贫攻坚成果,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基础条件。可以促进西部地区乡村生产力水平发展,推动农业向现代化转变。可以提升扭转西部地区一些乡村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乡村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可以推动西部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和升级,使乡村的可达性显著增强,进而有效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因此,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于缩小城乡民生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有助于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新时代,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都是长期的历史性任务,需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助于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以农业产业链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城乡价值需求互补,通过生态价值转换提升乡村的多元价值,实现城乡价值链的深层次融合和价值追求的大幅提升;引导生产要素向西部农村地区流动,进而形成多方利益协调机制,为共同的目标分工协同,不断提高西部农村地区的富裕程度。因此,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有助于实现全国城乡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在推进过程中增进民生福祉

    四川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面临以下主要问题:城乡绝对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23年,四川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26,比上年缩小了0.05。但从城乡居民人均绝对收入差距来看,过去五年,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从21484元增加到25249元,亟须通过提升就业技能、扩大工资性收入和实现就地城镇化解决矛盾。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仍然偏弱。四川省有116个区(县)城镇化率没有超过50%,且多数县域产业体系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吸纳就业的空间和能力不足,进而导致部分地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有限。乡村建设提质扩面尤为迫切。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四川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在生态环境方面,农村人居环境总体质量水平不高,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差距。城乡基层治理水平有待提升,主要表现为重政府行为、轻多方参与,缺乏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

    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以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保民生。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建立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进一步增强低收入人口抗风险能力。产业保障方面,紧扣脱贫人口就业需求,开发相关培训项目,优化技能培训方式,强化对口就业帮扶政策,持续促进脱贫人口就业增收。医疗保障方面,保留“十免四补助”等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逐年加大医疗救助投入,建立医疗救助基金。社会保障方面,不断完善对相对贫困人口的认定及乡村振兴新要求下扶持标准的制定,推进低保线和扶贫标准的统筹衔接,提高低保对象中的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发放水平。养老保障方面,继续对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执行养老保险代缴政策,探索建立健全重点帮扶县农民养老制度,引进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进入农村,让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以发展特色化县域经济强民生。加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分类引导县城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强化县城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能力,促进县城产业向开发区和平台集聚,围绕县城主导产业,推进产业配套设施提档升级,完善县乡村三级商贸流通服务网络。完善县城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县城老旧小区改造,推进老旧住宅加装电梯、老旧电网、燃气、水管更新改造和停车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加建等工作。优化县域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城乡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持续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按照实际服务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着重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单体规模和服务辐射能力。优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配置方式和对象,加大对各类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建设的力度,实现优质文化资源数据在城乡之间的共建共享。

    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民生。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实际应用,完善耕地流转“非农化”“非粮化”和撂荒风险预警与分类整治机制。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改善村庄公共环境,加强农村“三线”维护梳理工作,健全村庄应急管理体系;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因地制宜开展荒山荒地荒滩绿化,加强对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和修复力度,引导鼓励村民开展村庄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建设,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立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机制。以典型区域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为抓手,形成统一规范的核算办法、核算规范,推进GEP核算“进规划、进项目、进决策、进考核”,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绿色金融产品、金融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持力度,健全生态信用评价制度体系。

    以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稳民生。落实权责清单制度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调整和完善乡镇(街道)的权责清单,厘清各级部门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边界。优化基层治理服务体系推动精细化管理。加强微网格队伍建设,优化志愿服务,全面提档升级乡镇网格化服务、党群服务中心(站)等基层服务阵地,加强城乡社工站、社区志愿服务站、社区慈善服务站、未成年人保护服务站、老年人保健站等载体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探索“党建+社工”“党建+网格员”等工作模式,采取“群众点单、社会组织接单、政府买单、第三方验单”的公共服务模式,促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推动基层治理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深度融合,实现基层的系统化治理、精细化治理、高效化治理和主动性治理。贾晋 高远卓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

  • 2024年05月13日 10时0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助于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城乡价值需求互补,引导生产要素向西部农村地区流动,进而形成多方利益协调机制,为共同的目标分工协同,不断提高西部农村地区的富裕程度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四川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努力解决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重大民生问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与此同时,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为四川做好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有机结合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

    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助于兜牢城乡民生公平底线。202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6.16%,城镇常住人口已有93267万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但从区域分布来看,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城市发育能级不足,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任重道远。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升西部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重要平台。新型城镇化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使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合理分配,确保包括农村转移人口在内的每个市民都享有平等机会。通过倡导绿色发展,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让每一个居民都能享受到健康的生活品质。通过强化社会治理水平,确保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够为民生公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确保城乡公平发展机会。我国西部地区占地面积约为全国的72%,人口占全国的27%,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战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可以巩固拓展西部地区乡村脱贫攻坚成果,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基础条件。可以促进西部地区乡村生产力水平发展,推动农业向现代化转变。可以提升扭转西部地区一些乡村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乡村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可以推动西部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和升级,使乡村的可达性显著增强,进而有效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因此,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于缩小城乡民生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有助于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新时代,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都是长期的历史性任务,需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助于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以农业产业链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城乡价值需求互补,通过生态价值转换提升乡村的多元价值,实现城乡价值链的深层次融合和价值追求的大幅提升;引导生产要素向西部农村地区流动,进而形成多方利益协调机制,为共同的目标分工协同,不断提高西部农村地区的富裕程度。因此,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有助于实现全国城乡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在推进过程中增进民生福祉

    四川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面临以下主要问题:城乡绝对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23年,四川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26,比上年缩小了0.05。但从城乡居民人均绝对收入差距来看,过去五年,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从21484元增加到25249元,亟须通过提升就业技能、扩大工资性收入和实现就地城镇化解决矛盾。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仍然偏弱。四川省有116个区(县)城镇化率没有超过50%,且多数县域产业体系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吸纳就业的空间和能力不足,进而导致部分地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有限。乡村建设提质扩面尤为迫切。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四川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在生态环境方面,农村人居环境总体质量水平不高,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差距。城乡基层治理水平有待提升,主要表现为重政府行为、轻多方参与,缺乏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

    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以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保民生。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建立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进一步增强低收入人口抗风险能力。产业保障方面,紧扣脱贫人口就业需求,开发相关培训项目,优化技能培训方式,强化对口就业帮扶政策,持续促进脱贫人口就业增收。医疗保障方面,保留“十免四补助”等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逐年加大医疗救助投入,建立医疗救助基金。社会保障方面,不断完善对相对贫困人口的认定及乡村振兴新要求下扶持标准的制定,推进低保线和扶贫标准的统筹衔接,提高低保对象中的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发放水平。养老保障方面,继续对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执行养老保险代缴政策,探索建立健全重点帮扶县农民养老制度,引进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进入农村,让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以发展特色化县域经济强民生。加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分类引导县城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强化县城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能力,促进县城产业向开发区和平台集聚,围绕县城主导产业,推进产业配套设施提档升级,完善县乡村三级商贸流通服务网络。完善县城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县城老旧小区改造,推进老旧住宅加装电梯、老旧电网、燃气、水管更新改造和停车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加建等工作。优化县域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城乡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持续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按照实际服务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着重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单体规模和服务辐射能力。优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配置方式和对象,加大对各类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建设的力度,实现优质文化资源数据在城乡之间的共建共享。

    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民生。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实际应用,完善耕地流转“非农化”“非粮化”和撂荒风险预警与分类整治机制。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改善村庄公共环境,加强农村“三线”维护梳理工作,健全村庄应急管理体系;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因地制宜开展荒山荒地荒滩绿化,加强对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和修复力度,引导鼓励村民开展村庄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建设,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立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机制。以典型区域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为抓手,形成统一规范的核算办法、核算规范,推进GEP核算“进规划、进项目、进决策、进考核”,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绿色金融产品、金融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持力度,健全生态信用评价制度体系。

    以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稳民生。落实权责清单制度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调整和完善乡镇(街道)的权责清单,厘清各级部门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边界。优化基层治理服务体系推动精细化管理。加强微网格队伍建设,优化志愿服务,全面提档升级乡镇网格化服务、党群服务中心(站)等基层服务阵地,加强城乡社工站、社区志愿服务站、社区慈善服务站、未成年人保护服务站、老年人保健站等载体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探索“党建+社工”“党建+网格员”等工作模式,采取“群众点单、社会组织接单、政府买单、第三方验单”的公共服务模式,促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推动基层治理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深度融合,实现基层的系统化治理、精细化治理、高效化治理和主动性治理。贾晋 高远卓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