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

  • 2023年09月04日 09时4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大战略重要支撑区,在国家生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中具有独特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来川视察中强调“生态”,今年7月,他嘱托四川要“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深刻领悟总书记重要指示,要充分认识为何要“持续发力”,增强工作自觉性主动性,全面厘清持续发力工作要求,逐一落实落细,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四川力量。

    必须做好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大文章

    用全局视野定位四川的生态地位,提高持续发力的自觉性。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四川是全国唯一一个长江、黄河干流都流经的省份,其中,四川的长江流域面积占到全流域面积的26%,黄河流域面积占比虽小,但年平均水资源量占出川断面水资源量31.1%。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四川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脊椎动物占全国45%以上,兽类和鸟类占全国5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全国39.6%,高等植物占全国总数1/3以上,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给四川生态战略地位进行精准画像。面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多重危机,四川应责无旁贷,发挥比较优势,更主动自觉承担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重任,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从战略高度把握四川高质量发展要求,增强持续发力的能动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和国家战略大后方,四川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的关键阶段,同时处于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叠加、负重前行”关键期,传统产业占比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大等问题相互交织。担负“生态”和“发展”双重责任,四川须加快建设服务国家全局体现绿色转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好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篇文章,通过高水平保护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开辟新赛道。

    以安全底线判断四川生态及环保发展阶段,增压持续发力的紧迫性。四川既有天府之美,也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一旦生态保护失序,加上气象、地质灾害及人类不当活动破坏的负向作用,洪涝、干旱、滑坡、地震、泥石流、森林火灾等就会袭来。叠加生态建设历史欠账,以及生态环境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如流域水生态问题比较突出,生态复绿、流域小水电整改不到位等,面临双重压力,四川须用更高的要求、更严的标准,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用科学态度认识生态屏障建设的规律,把握持续发力的艰巨性。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是由生物种群与其栖居的自然环境构成,是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与人类在内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为此,须用科学态度来认识生态系统的本身及其动态演化,认清生态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强调自然修复为主,坚持不懈地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生态修复系统化治理。

    靠整体思维洞察生态屏障参与者观念转变的复杂性,强化持续发力的长期性。观念转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尤其是在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涉及利益主体多、时空跨度大,参与者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还要有全局意识、长远意识。为此,要通过连续不间断的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文化沁润等,从细抓起、从小入手,同步推动相应知识技能的发展,引发观念转变,推动主动作为。

    整体式系统化全链条推进 护好“水”“岸”“绿”

    以水安全为连接点,整体式、系统化、全链条推进生态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从统筹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出发,联动生态系统修复。既护好“水”,加大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对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的河湖强化污染治理、节水减排、生态修复,强化水源涵养;又护好“岸”,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岸同治”“标本兼治”,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禁渔”等活动;还护好“绿”,从生态和流域系统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谋划一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加快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以空间管制为支撑点,明确空间用途和边界,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格局。要强化国土空间管控和负面清单管理,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守全省划定的“三区三线”,落实覆盖全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扎实开展“绿盾行动”,对生态红线范围内人为活动加强日常监管;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以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为着力点,加快推动绿色转型,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立足省情实情,统筹推进自然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各项重点工作,严控增量、挖潜存量、用好流量,一方面统筹好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一方面瞄准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锚定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抓“双碳”机遇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规模化开发利用天然气,有序开发多类型清洁能源,聚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及其支撑产业和应用产业,积极推广低碳高效运输装备、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引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确保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

    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突破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依托川西林盘、公园绿道、森林草原湿地以及大熊猫、大九寨、大峨眉、大香格里拉等特色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生态产品质量认证、追溯体系。继续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试点示范,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生态产品可持续经营开发等方面不断摸索。推动分类补偿、纵横结合的综合补偿及市场化多元补偿,在长江流域省份间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建立可量化可计算的上下游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和标准。完善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制定生态产品交易规则和流程,配套金融支持,依托“西部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等,让生态产品交易动起来,逐步探索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市场化配置方案。

    以环保的高标准为关键点,持续打好污染防控攻坚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既要“政保”“法保”“技保”,严格执行法律政令,建立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完善排污许可、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推动全省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的修订,全面实施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支撑,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效能。又要“群保”“联保”,构建全民行动体系,引导公众参与环保志愿服务,鼓励群众通过多种渠道举报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同时强化土壤、地下水、大气等污染的跨省(市、区)协同防治,巩固提升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治成果。

    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守护母亲河长久安澜,不是一时之需,而是千年大计,更是新形势下四川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强化政治责任,大力发挥政府、市场、各类主体和民众主体作用,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筑牢高质量的水土质底、生态本底、资源基底,为体现服务全国、绿色转型的高质量奠定最坚实的家底,奋力开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四川新篇章。柴剑峰 敬城作者分别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美丽都市圈大数据实验室秘书长)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

  • 2023年09月04日 09时4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大战略重要支撑区,在国家生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中具有独特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来川视察中强调“生态”,今年7月,他嘱托四川要“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深刻领悟总书记重要指示,要充分认识为何要“持续发力”,增强工作自觉性主动性,全面厘清持续发力工作要求,逐一落实落细,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四川力量。

    必须做好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大文章

    用全局视野定位四川的生态地位,提高持续发力的自觉性。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四川是全国唯一一个长江、黄河干流都流经的省份,其中,四川的长江流域面积占到全流域面积的26%,黄河流域面积占比虽小,但年平均水资源量占出川断面水资源量31.1%。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四川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脊椎动物占全国45%以上,兽类和鸟类占全国5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全国39.6%,高等植物占全国总数1/3以上,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给四川生态战略地位进行精准画像。面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多重危机,四川应责无旁贷,发挥比较优势,更主动自觉承担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重任,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从战略高度把握四川高质量发展要求,增强持续发力的能动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和国家战略大后方,四川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的关键阶段,同时处于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叠加、负重前行”关键期,传统产业占比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大等问题相互交织。担负“生态”和“发展”双重责任,四川须加快建设服务国家全局体现绿色转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好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篇文章,通过高水平保护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开辟新赛道。

    以安全底线判断四川生态及环保发展阶段,增压持续发力的紧迫性。四川既有天府之美,也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一旦生态保护失序,加上气象、地质灾害及人类不当活动破坏的负向作用,洪涝、干旱、滑坡、地震、泥石流、森林火灾等就会袭来。叠加生态建设历史欠账,以及生态环境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如流域水生态问题比较突出,生态复绿、流域小水电整改不到位等,面临双重压力,四川须用更高的要求、更严的标准,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用科学态度认识生态屏障建设的规律,把握持续发力的艰巨性。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是由生物种群与其栖居的自然环境构成,是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与人类在内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为此,须用科学态度来认识生态系统的本身及其动态演化,认清生态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强调自然修复为主,坚持不懈地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生态修复系统化治理。

    靠整体思维洞察生态屏障参与者观念转变的复杂性,强化持续发力的长期性。观念转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尤其是在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涉及利益主体多、时空跨度大,参与者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还要有全局意识、长远意识。为此,要通过连续不间断的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文化沁润等,从细抓起、从小入手,同步推动相应知识技能的发展,引发观念转变,推动主动作为。

    整体式系统化全链条推进 护好“水”“岸”“绿”

    以水安全为连接点,整体式、系统化、全链条推进生态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从统筹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出发,联动生态系统修复。既护好“水”,加大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对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的河湖强化污染治理、节水减排、生态修复,强化水源涵养;又护好“岸”,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岸同治”“标本兼治”,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禁渔”等活动;还护好“绿”,从生态和流域系统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谋划一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加快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以空间管制为支撑点,明确空间用途和边界,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格局。要强化国土空间管控和负面清单管理,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守全省划定的“三区三线”,落实覆盖全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扎实开展“绿盾行动”,对生态红线范围内人为活动加强日常监管;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以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为着力点,加快推动绿色转型,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立足省情实情,统筹推进自然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各项重点工作,严控增量、挖潜存量、用好流量,一方面统筹好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一方面瞄准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锚定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抓“双碳”机遇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规模化开发利用天然气,有序开发多类型清洁能源,聚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及其支撑产业和应用产业,积极推广低碳高效运输装备、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引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确保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

    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突破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依托川西林盘、公园绿道、森林草原湿地以及大熊猫、大九寨、大峨眉、大香格里拉等特色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生态产品质量认证、追溯体系。继续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试点示范,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生态产品可持续经营开发等方面不断摸索。推动分类补偿、纵横结合的综合补偿及市场化多元补偿,在长江流域省份间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建立可量化可计算的上下游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和标准。完善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制定生态产品交易规则和流程,配套金融支持,依托“西部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等,让生态产品交易动起来,逐步探索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市场化配置方案。

    以环保的高标准为关键点,持续打好污染防控攻坚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既要“政保”“法保”“技保”,严格执行法律政令,建立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完善排污许可、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推动全省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的修订,全面实施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支撑,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效能。又要“群保”“联保”,构建全民行动体系,引导公众参与环保志愿服务,鼓励群众通过多种渠道举报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同时强化土壤、地下水、大气等污染的跨省(市、区)协同防治,巩固提升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治成果。

    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守护母亲河长久安澜,不是一时之需,而是千年大计,更是新形势下四川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强化政治责任,大力发挥政府、市场、各类主体和民众主体作用,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筑牢高质量的水土质底、生态本底、资源基底,为体现服务全国、绿色转型的高质量奠定最坚实的家底,奋力开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四川新篇章。柴剑峰 敬城作者分别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美丽都市圈大数据实验室秘书长)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