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系统思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 2023年09月04日 09时4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四川视察时强调,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这不仅对于四川省,对于整个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和广大西北地区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引领指导意义。

    持续发力的现实原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长江黄河上游地区,以其广袤无垠的地理空间、气象万千的自然生态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在我国国土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格局中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它不仅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水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也对我国以及区域(全球)生态安全格局尤其是保持提升生物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具有特殊重要性。具体来说,长江上游地区包括了西起青藏高原格拉丹东、东至湖北宜昌的长达4504千米、流域面积达100万平方千米的宽阔地带,涵盖了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贵州、甘肃、陕西、湖北等多个省(区、市);黄河上游地区则是指西起巴颜喀拉山、东至内蒙古河口镇的长达3472千米、流域面积达38.6万平方千米的广阔地域,其中多系山岭和草地高原,河源段河谷两岸地形平缓且排水不畅,形成了大面积沼泽地和数量众多的湖泊。

    持续推动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区域推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许多民族地区地处大江大河上游,是中华民族的生态屏障,开发资源一定要注意惠及当地、保护生态,决不能一挖了之,决不能为一时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青海和西藏的主要区域是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世界第三极,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极大。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加快发展生态产业,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等等。可以看出,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或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让习近平总书记牵挂于心、放心不下的重大战略问题,而他始终强调的则是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并要求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一种政治自觉。

    生态文明建设要持续发力有着现实的紧迫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7月举行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再次强调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如此。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气候地理条件所造成的整体比较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也较为发达。这里拥有非常丰富的水能资源和矿产油气资源等,比如,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的水能资源远高于长江流域和全国平均值,而龙羊峡至宁夏下河沿的干流河段则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并且已经形成了现代交通体系发达的沿江(河)城市群和产业带。这就意味着,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的经济活动,都需要考略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战略议题,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应统筹和协调各方力量

    持续发力需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和协调各方的力量。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2018年他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2020年他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分别指出,要增强系统思维,统筹各地改革发展、各项区际政策、各领域建设、各种资源要素,使沿江各省市协同作用更明显,促进长江经济带实现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条件差异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较大,要强化上中下游互动协作,下游地区不仅要出钱出技术,更要推动绿色产业合作,推动下游地区人才、资金、技术向中上游地区流动;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2021年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分别强调指出,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就不宜发展产业经济,主要是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大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上游产水区重在维护天然生态系统完整性,一体化保护高原高寒地区独有生态系统,有序实行休养生息制度。要抓好上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推进流域综合治理。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战略部署,要求加快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而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的绝大部分都属于“禁止开发”或“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或生态敏感脆弱区,被划入生态红线的区域,加以制度化法制化保护。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部署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而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的许多地方都属于“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或“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的范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要求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而长江黄河上游地区正是这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以及国家公园设置最为密集的区域。正是由于上述各方面战略举措的强力推动,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或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时代十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重要支撑性部分,祖国西部变得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生态文明建设要持续发力,关键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项在“保护优先”价值取向下制定规则的创新性工作,又是对现有制度安排的继承、改革与发展。具体地说,其一,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强化国土空间管控和负面清单管理,严格落实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监管制度;其二,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制度;其三,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渠道,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纵横向机制;其四,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推进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积极倡导建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郇庆治作者是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坚持以系统思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 2023年09月04日 09时4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四川视察时强调,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这不仅对于四川省,对于整个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和广大西北地区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引领指导意义。

    持续发力的现实原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长江黄河上游地区,以其广袤无垠的地理空间、气象万千的自然生态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在我国国土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格局中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它不仅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水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也对我国以及区域(全球)生态安全格局尤其是保持提升生物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具有特殊重要性。具体来说,长江上游地区包括了西起青藏高原格拉丹东、东至湖北宜昌的长达4504千米、流域面积达100万平方千米的宽阔地带,涵盖了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贵州、甘肃、陕西、湖北等多个省(区、市);黄河上游地区则是指西起巴颜喀拉山、东至内蒙古河口镇的长达3472千米、流域面积达38.6万平方千米的广阔地域,其中多系山岭和草地高原,河源段河谷两岸地形平缓且排水不畅,形成了大面积沼泽地和数量众多的湖泊。

    持续推动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区域推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许多民族地区地处大江大河上游,是中华民族的生态屏障,开发资源一定要注意惠及当地、保护生态,决不能一挖了之,决不能为一时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青海和西藏的主要区域是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世界第三极,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极大。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加快发展生态产业,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等等。可以看出,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或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让习近平总书记牵挂于心、放心不下的重大战略问题,而他始终强调的则是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并要求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一种政治自觉。

    生态文明建设要持续发力有着现实的紧迫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7月举行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再次强调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如此。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气候地理条件所造成的整体比较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也较为发达。这里拥有非常丰富的水能资源和矿产油气资源等,比如,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的水能资源远高于长江流域和全国平均值,而龙羊峡至宁夏下河沿的干流河段则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并且已经形成了现代交通体系发达的沿江(河)城市群和产业带。这就意味着,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的经济活动,都需要考略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战略议题,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应统筹和协调各方力量

    持续发力需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和协调各方的力量。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2018年他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2020年他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分别指出,要增强系统思维,统筹各地改革发展、各项区际政策、各领域建设、各种资源要素,使沿江各省市协同作用更明显,促进长江经济带实现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条件差异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较大,要强化上中下游互动协作,下游地区不仅要出钱出技术,更要推动绿色产业合作,推动下游地区人才、资金、技术向中上游地区流动;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2021年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分别强调指出,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就不宜发展产业经济,主要是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大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上游产水区重在维护天然生态系统完整性,一体化保护高原高寒地区独有生态系统,有序实行休养生息制度。要抓好上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推进流域综合治理。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战略部署,要求加快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而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的绝大部分都属于“禁止开发”或“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或生态敏感脆弱区,被划入生态红线的区域,加以制度化法制化保护。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部署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而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的许多地方都属于“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或“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的范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要求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而长江黄河上游地区正是这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以及国家公园设置最为密集的区域。正是由于上述各方面战略举措的强力推动,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或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时代十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重要支撑性部分,祖国西部变得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生态文明建设要持续发力,关键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项在“保护优先”价值取向下制定规则的创新性工作,又是对现有制度安排的继承、改革与发展。具体地说,其一,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强化国土空间管控和负面清单管理,严格落实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监管制度;其二,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制度;其三,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渠道,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纵横向机制;其四,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推进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积极倡导建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郇庆治作者是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