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人力资源?
●凸显规模效应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石;配置均衡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支柱;创新活力迸发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堡垒
24问 现代化人力资源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又为人力资源的现代化提供了战略指向。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怎样的现代化人力资源?
答: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现代化人力资源的总量结构、配置效益和创新活力是关键因素,需要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具体可从凸显规模、配置均衡和激发活力三个层面来理解。
凸显规模效应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最重要的国情之一,意味着我国拥有独特的人力资源规模优势。超级人口总量产生的规模效应,集中体现为人力资源的高度集聚,从而带来经济发展效益持续提升和生产成本累计降低,隐含着不可估计的人口和人才红利。人口红利是我国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石之一,更是拓展延伸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支撑。
一方面,规模效应凸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乘数效应。我国人口基数带来了具有全球领先的劳动力和技能优势,为我国推进制造强国和工业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16—59岁年龄段人口约为8.76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2.0%,这意味着我国仍具有相当的劳动力优势,能够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动能转化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同时,在新一轮互联网革命驱动下,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成为引领产业变革的关键变量,需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促进人力资源优势加快向人才优势转变。当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亿人,需要进一步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同频共振,释放人才聚集的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性资源保障。
另一方面,规模效应凸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能。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人力资源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尽管202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相较2010年的峰值74.5%,已步入下行期。同时,城镇化和工业化大幅提高了我国人口的综合素质,促使我国从人口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本强国,由人口红利逐渐向人才红利转变。但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也要求宏大的人力资源作支撑。维持我国人力资源的规模优势,需要有效纾解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发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赋能作用,实现现代化人力资源合理更新迭代和长效发展。
配置均衡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支柱。随着教育水平与健康素养的快速提升,人力资本富集成为现代化人力资源的重要特征。此外,人口流动规模扩张,流向形态转换,人力资源产业化迁徙进一步加强。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合理配置、均衡分布的高素质现代化人力资源。
一方面,全面推动人力资源提质增效。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键,而年龄结构合理、知识技能优异的现代化人力资源能够汇聚各生产要素,助力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全面变革。优化人力资源层次结构、提升人力资源发展效能,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发挥教育、医疗两大公共服务的人力资本开发功能。其一,依托我国具有的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健全人力资源技能培训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基础研究能力,鼓励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道路。其二,以健康中国建设为指引,推动医药、医疗和医保高效联动,强化医疗卫生体系防治疾病和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均衡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实现人力资源质的增长和效的提升。
另一方面,系统优化人力资源区域布局。人力资源的现代化既是素质结构的现代化,也是空间配置合理的现代化。现代化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和充分共享。根据东西南北各地区主导产业需求与区域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进区域人才高地建设,构建区域人力资源合作同盟,强化区域人力资源共育共用。二是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良性流动。大力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程,促进现代化人力资源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助力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三是构建国内国际人力资源协同的新格局。坚持以新发展格局为指引,提升我国现代化人力资源国际竞争力,打造全球人力资源聚集高地,激励国际顶尖人才和行业精英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增智献策,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创新活力迸发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堡垒。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性要素,只有激发人力资源创新创造活力,显著发挥人才引领驱动功能,才能实现质量变革、动力变革和效率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提供奔流不息的源头活水。
激发人力资源的创新创造活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促进现代化人力资源创造力竞相迸发、创新活力充分涌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创新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生产创造活动,人力资源是创新创造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创新驱动的底层逻辑在于人才驱动。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核心要求是促使人力资源合作竞争和充分互动,推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让现代化人力资源能“万类霜天竞自由”。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是科技创新发展、新型工业化推动等的综合体现,只有切实发挥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引领带动功能,凸显现代化人力资源在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突破过程中的支撑作用,鼓励各类人才勇攀科创高峰,切实解决“卡脖子”技术壁垒,才能全面建成集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为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促进人力资源优势向科技创新优势转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前瞻性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谋划与一体部署,形成“三位一体”战略布局,彰显出人力资源与创新创造的紧密耦合关系,人才引领与创新驱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双轮动力”。同时,这也表明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创新优势、将创新驱动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效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方向。筑牢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将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核心地位,能有效夯实我国现代化人力资源堡垒,以规模庞大、素质优化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撬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最终达到国以人兴、人助国强的良好局面。(感谢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四川大学人力资本开发研究所所长罗哲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