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有何内在联系?

  • 2023年06月26日 18时3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从“中国式”与信息化的碰撞来看,信息化与人口规模巨大互成互就,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均衡发展、公平公正的有力支撑,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坚实桥梁,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通道,为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网络合作空间

    17问

    信息化与现代化在“中国式”背景下呈现出奇妙碰撞,我们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那么信息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究竟有何内在联系?

    答:总体来看,信息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同向而行”。信息化与我国各领域发展深度融合,蕴含着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潜能。我们要紧紧抓住信息革命的历史窗口期,坚定不移以信息化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最大程度发挥信息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指南针”和“发动机”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之所在,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而信息化,一如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尚未形成统一定义。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我们认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从“中国式”与信息化的碰撞来看,以下几方面反映了信息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同向而行”。

    信息化与人口规模巨大互成互就。“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口规模巨大不仅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的力量与基底。一方面,我国人口规模巨大且地域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在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的大背景下,需要个性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而信息革命催生的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及其应用,激发了数字经济、低碳经济等新产业,形成了线上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数字化治理等线上服务新业态,使得信息化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能提供有效出口。另一方面,我国巨大的人口规模也为信息化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与人才资源。信息文明时代,大数据逐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之一,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血液”,而我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数据生产群体,并且随着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也为数据的进一步开发、开放培养了众多时代所需的信息人才。

    信息化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均衡发展、公平公正的有力支撑。“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和价值追求之一。而信息化的非群体化、渗透性、开放性等特征,能够为均衡发展、公平公正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信息化促进机会均等、公平分配。在供给侧,信息化能够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摩擦成本,实现网络空间发展红利共享与机会均等;在需求侧,信息化通过拓宽收入渠道、加强智慧监管等方式,能够促进一次、二次分配,有效防止两极分化。另一方面,我国当前互联网普及率已达75.6%,信息化能够为国家提供抵达终端人群的“直通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能为人们搭建突破时空限制的信息与知识获取平台,从而促进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等的提高,畅通向上流动通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信息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坚实桥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对协调发展、平衡发展的坚持与遵循。信息文明时代,互联网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促互构搭建了坚实的桥梁与渠道。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给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产品与服务,AR、VR、无人驾驶、电商平台等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而各类新媒体应用的渗透式发展也为人们构筑了丰富的精神空间,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在信息化的推动下,中国精神、中华文化更加清晰有力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信息化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通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物种资源等,更有保护自然、保护人类共同家园的远见卓识与大国担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对绿色发展理念和共建人类生存家园最好的倡议与承诺。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彰显的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对自然生态和地球保护的一贯坚持。而以信息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制高点。一方面,区别于其他资源,信息资源具有永久性和可复制性,能够以极低的边际成本带来巨大的边际收益,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可持续发展打开绿色通道。另一方面,信息化助力智能化、数字化生态治理,提升智能检测水平,其所带来的信息畅通与合理配置,也能够有效促进节能降耗、提质增效,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信息化为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网络合作空间。“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的现代化是积极挖掘自身优势、与世界各国互惠互利的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我国的一贯坚持,也是我国对世界所作出的庄严承诺。例如,“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通过信息化建设,搭建完善网络合作平台,将持续深化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网络空间合作,推动相关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国家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资源跨地域、跨国界的交互流通,以信息化建设带动毗邻发展中国家网络工程建设,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共同适应全球数字化发展趋势。在信息化的高速路上,中国身体力行始终把自身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进一步深化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拓展合作渠道。

    新一轮科技创新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发展。我们要主动识变应变,在信息化中找准方向,发挥好信息化“指南针”“发动机”作用,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机遇,以信息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以信息化支撑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效能,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与辐射力量。(感谢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春作答)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有何内在联系?

  • 2023年06月26日 18时3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从“中国式”与信息化的碰撞来看,信息化与人口规模巨大互成互就,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均衡发展、公平公正的有力支撑,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坚实桥梁,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通道,为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网络合作空间

    17问

    信息化与现代化在“中国式”背景下呈现出奇妙碰撞,我们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那么信息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究竟有何内在联系?

    答:总体来看,信息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同向而行”。信息化与我国各领域发展深度融合,蕴含着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潜能。我们要紧紧抓住信息革命的历史窗口期,坚定不移以信息化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最大程度发挥信息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指南针”和“发动机”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之所在,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而信息化,一如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尚未形成统一定义。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我们认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从“中国式”与信息化的碰撞来看,以下几方面反映了信息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同向而行”。

    信息化与人口规模巨大互成互就。“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口规模巨大不仅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的力量与基底。一方面,我国人口规模巨大且地域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在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的大背景下,需要个性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而信息革命催生的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及其应用,激发了数字经济、低碳经济等新产业,形成了线上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数字化治理等线上服务新业态,使得信息化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能提供有效出口。另一方面,我国巨大的人口规模也为信息化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与人才资源。信息文明时代,大数据逐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之一,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血液”,而我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数据生产群体,并且随着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也为数据的进一步开发、开放培养了众多时代所需的信息人才。

    信息化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均衡发展、公平公正的有力支撑。“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和价值追求之一。而信息化的非群体化、渗透性、开放性等特征,能够为均衡发展、公平公正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信息化促进机会均等、公平分配。在供给侧,信息化能够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摩擦成本,实现网络空间发展红利共享与机会均等;在需求侧,信息化通过拓宽收入渠道、加强智慧监管等方式,能够促进一次、二次分配,有效防止两极分化。另一方面,我国当前互联网普及率已达75.6%,信息化能够为国家提供抵达终端人群的“直通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能为人们搭建突破时空限制的信息与知识获取平台,从而促进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等的提高,畅通向上流动通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信息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坚实桥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对协调发展、平衡发展的坚持与遵循。信息文明时代,互联网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促互构搭建了坚实的桥梁与渠道。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给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产品与服务,AR、VR、无人驾驶、电商平台等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而各类新媒体应用的渗透式发展也为人们构筑了丰富的精神空间,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在信息化的推动下,中国精神、中华文化更加清晰有力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信息化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通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物种资源等,更有保护自然、保护人类共同家园的远见卓识与大国担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对绿色发展理念和共建人类生存家园最好的倡议与承诺。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彰显的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对自然生态和地球保护的一贯坚持。而以信息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制高点。一方面,区别于其他资源,信息资源具有永久性和可复制性,能够以极低的边际成本带来巨大的边际收益,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可持续发展打开绿色通道。另一方面,信息化助力智能化、数字化生态治理,提升智能检测水平,其所带来的信息畅通与合理配置,也能够有效促进节能降耗、提质增效,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信息化为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网络合作空间。“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的现代化是积极挖掘自身优势、与世界各国互惠互利的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我国的一贯坚持,也是我国对世界所作出的庄严承诺。例如,“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通过信息化建设,搭建完善网络合作平台,将持续深化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网络空间合作,推动相关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国家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资源跨地域、跨国界的交互流通,以信息化建设带动毗邻发展中国家网络工程建设,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共同适应全球数字化发展趋势。在信息化的高速路上,中国身体力行始终把自身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进一步深化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拓展合作渠道。

    新一轮科技创新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发展。我们要主动识变应变,在信息化中找准方向,发挥好信息化“指南针”“发动机”作用,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机遇,以信息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以信息化支撑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效能,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与辐射力量。(感谢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春作答)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