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思路

  • 2023年12月25日 15时2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以县域为重要突破口,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明确提出以县域为重要突破口,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思路。这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四川落地的战略谋划,也是符合四川发展实际、契合四川发展规律的科学之举。

    以县域为重要突破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这为我们写好城乡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指明了科学路径。县城地处“城尾乡头”,农民进城,县城是第一站,对城乡融合发展起着关键支撑作用。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明确以县域为重要突破口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坚持“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其中一端,就是抓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把县城建强,提高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激发县域发展活力,可以更好地实现城乡资源的整合和互通,推动全面、协同的城乡融合发展。一是县域是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单位,具有相对完整的经济、社会、文化体系,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可以更好地整合和协调资源。同时,国家城乡融合政策的实施需要有一个具体的操作层面,而县级行政区域正好可以成为这一政策实施的基本单元。二是县域经济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也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通过整合优化,可以实现城乡之间的资源互补和优势发挥。县域内有着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通过县域的发展还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促进城乡社会的共同发展。三是县城产业承载乡村产业振兴,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重点在于县域经济。县城综合承载力的核心因素是产业,其特色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需立足县域特色产业基础优势,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打造更高水平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还可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县域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抓好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牵引的乡村全面振兴”。四川有183个县(市、区),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呈现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等特征。以县城为支点、以县域为辐射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打破城乡分割格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成本更低、步子更稳,更具现实可行性。总的来说,城乡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互促共进关系,从本质上讲,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共同目标就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从战略整合角度看,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形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两翼。乡村振兴战略以实现农村全面振兴为目标,强调在农业、经济多元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有利于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同时,新型城镇化战略注重在推动城市化过程中以人为本,有着包容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涵盖城市建设、规划和居民服务水平提升等多个方面。该战略的智能化、绿色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的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发展形成了有机的补充和互动关系。二是从协同推进角度看,协调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可以带动城镇的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公共基础设施加快向乡村延伸,从而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既能让农村居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也能更好地处理好“走出去”“留下来”“引回来”的关系,带动城乡协调发展。同时,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还会不断地为农村居民在城市就业创造条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让市民化的农村居民高质量地融入城镇。三是从全面发展角度看,城乡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升级为重要目标。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旨在使农业经济不再是唯一支柱,而是实现多元化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战略则需要城市吸引和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城市的经济结构更加先进和创新。这两大战略的协同推进有助于形成以县城为载体的经济发展格局。通过协调,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使得城市和农村居民都能享受到先进的交通、通信等公共服务,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四是从政策协同角度看,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需要在政策层面实现制度的协同。这意味着要建立一个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的政策框架,确保各项政策之间的衔接和协同,避免因为单一政策而引发的不协调和矛盾。只有政策的协同推进,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全面、均衡的发展。同时,政策协同还涉及财政和投资的有机结合。通过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和投资政策,确保财政资金和投资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城乡融合的全局,促使城乡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推动城乡融合战略的各项目标实现。

    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

    四川地域广阔、地理差异明显,不同地区禀赋条件和发展基础有差异,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农业农村工作的复杂性需要多方面考虑,但增加农民收入则成为推动发展的关键。在我省,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因此,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核心任务在于促进农民增收,迫切需要加速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城乡融合下经济差距应有序有效缩小。这可以通过城市的经济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支持农村产业的发展,从而收窄直至弥合城乡经济发展的鸿沟。城乡融合也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不再仅仅依赖传统农业,而是逐步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均衡性发展是关键。城乡融合应使城乡基础设施水平逐步趋同,确保农村也能享有与城市相似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此外,城乡融合还能促进农村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增强均衡性,提高乡村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从而缩小城乡差距。三是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和就业机会的均等化是重点。解决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居住和社会保障问题,可以提高其在城市的就业地位,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等。促进县域产业升级,提高县域的就业机会,可以吸引城市市民和农村农民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双向奔赴”,增强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增进农村农民的获得感。四是城乡社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弥合剂。城乡融合有助于促进城乡文化产业的交流与融合,拉近彼此间在文化领域的距离。通过提升农村的社会服务水平,包括文化、体育、娱乐等方面,可以缩小城乡居民在社会文化生活水平上的差距。

    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强调,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是城乡融合的重中之重。城乡要素流动的核心在于人口、土地、资金等要素的流动,这不仅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内在机理,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一是重点完善产权制度,保障经济发展。完善产权制度有助于明确资源的归属和使用权,从而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有效降低资源利用的不经济性。清晰的产权制度还能激发资源的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城乡经济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完善产权制度有助于激发农民更积极地参与生产,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二是以市场化手段配置要素,促进资源优化。市场化配置要素能够使资源在市场的自由交换中找到最优的配置,提高城乡各类要素的利用效率,推动城乡资源的协同发展。市场化配置要素能够实现农业生产要素更灵活、高效的配置,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为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市场化配置要素还能够更好地激发各类要素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实现城乡经济效益的提升,促使要素实现最佳匹配。三是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实现城乡共赢。完善产权制度需要关注农村土地的产权问题,通过土地流转、确权登记等手段,使农民能够更明确地享有土地产权,推动农村土地的更有效利用。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有助于使土地资源更加灵活地流动,满足城市建设和农业发展的需求。陈井安 钟鑫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思路

  • 2023年12月25日 15时2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以县域为重要突破口,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明确提出以县域为重要突破口,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思路。这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四川落地的战略谋划,也是符合四川发展实际、契合四川发展规律的科学之举。

    以县域为重要突破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这为我们写好城乡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指明了科学路径。县城地处“城尾乡头”,农民进城,县城是第一站,对城乡融合发展起着关键支撑作用。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明确以县域为重要突破口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坚持“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其中一端,就是抓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把县城建强,提高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激发县域发展活力,可以更好地实现城乡资源的整合和互通,推动全面、协同的城乡融合发展。一是县域是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单位,具有相对完整的经济、社会、文化体系,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可以更好地整合和协调资源。同时,国家城乡融合政策的实施需要有一个具体的操作层面,而县级行政区域正好可以成为这一政策实施的基本单元。二是县域经济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也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通过整合优化,可以实现城乡之间的资源互补和优势发挥。县域内有着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通过县域的发展还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促进城乡社会的共同发展。三是县城产业承载乡村产业振兴,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重点在于县域经济。县城综合承载力的核心因素是产业,其特色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需立足县域特色产业基础优势,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打造更高水平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还可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县域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抓好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牵引的乡村全面振兴”。四川有183个县(市、区),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呈现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等特征。以县城为支点、以县域为辐射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打破城乡分割格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成本更低、步子更稳,更具现实可行性。总的来说,城乡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互促共进关系,从本质上讲,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共同目标就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从战略整合角度看,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形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两翼。乡村振兴战略以实现农村全面振兴为目标,强调在农业、经济多元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有利于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同时,新型城镇化战略注重在推动城市化过程中以人为本,有着包容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涵盖城市建设、规划和居民服务水平提升等多个方面。该战略的智能化、绿色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的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发展形成了有机的补充和互动关系。二是从协同推进角度看,协调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可以带动城镇的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公共基础设施加快向乡村延伸,从而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既能让农村居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也能更好地处理好“走出去”“留下来”“引回来”的关系,带动城乡协调发展。同时,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还会不断地为农村居民在城市就业创造条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让市民化的农村居民高质量地融入城镇。三是从全面发展角度看,城乡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升级为重要目标。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旨在使农业经济不再是唯一支柱,而是实现多元化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战略则需要城市吸引和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城市的经济结构更加先进和创新。这两大战略的协同推进有助于形成以县城为载体的经济发展格局。通过协调,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使得城市和农村居民都能享受到先进的交通、通信等公共服务,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四是从政策协同角度看,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需要在政策层面实现制度的协同。这意味着要建立一个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的政策框架,确保各项政策之间的衔接和协同,避免因为单一政策而引发的不协调和矛盾。只有政策的协同推进,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全面、均衡的发展。同时,政策协同还涉及财政和投资的有机结合。通过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和投资政策,确保财政资金和投资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城乡融合的全局,促使城乡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推动城乡融合战略的各项目标实现。

    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

    四川地域广阔、地理差异明显,不同地区禀赋条件和发展基础有差异,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农业农村工作的复杂性需要多方面考虑,但增加农民收入则成为推动发展的关键。在我省,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因此,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核心任务在于促进农民增收,迫切需要加速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城乡融合下经济差距应有序有效缩小。这可以通过城市的经济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支持农村产业的发展,从而收窄直至弥合城乡经济发展的鸿沟。城乡融合也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不再仅仅依赖传统农业,而是逐步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均衡性发展是关键。城乡融合应使城乡基础设施水平逐步趋同,确保农村也能享有与城市相似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此外,城乡融合还能促进农村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增强均衡性,提高乡村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从而缩小城乡差距。三是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和就业机会的均等化是重点。解决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居住和社会保障问题,可以提高其在城市的就业地位,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等。促进县域产业升级,提高县域的就业机会,可以吸引城市市民和农村农民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双向奔赴”,增强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增进农村农民的获得感。四是城乡社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弥合剂。城乡融合有助于促进城乡文化产业的交流与融合,拉近彼此间在文化领域的距离。通过提升农村的社会服务水平,包括文化、体育、娱乐等方面,可以缩小城乡居民在社会文化生活水平上的差距。

    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强调,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是城乡融合的重中之重。城乡要素流动的核心在于人口、土地、资金等要素的流动,这不仅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内在机理,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一是重点完善产权制度,保障经济发展。完善产权制度有助于明确资源的归属和使用权,从而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有效降低资源利用的不经济性。清晰的产权制度还能激发资源的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城乡经济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完善产权制度有助于激发农民更积极地参与生产,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二是以市场化手段配置要素,促进资源优化。市场化配置要素能够使资源在市场的自由交换中找到最优的配置,提高城乡各类要素的利用效率,推动城乡资源的协同发展。市场化配置要素能够实现农业生产要素更灵活、高效的配置,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为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市场化配置要素还能够更好地激发各类要素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实现城乡经济效益的提升,促使要素实现最佳匹配。三是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实现城乡共赢。完善产权制度需要关注农村土地的产权问题,通过土地流转、确权登记等手段,使农民能够更明确地享有土地产权,推动农村土地的更有效利用。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有助于使土地资源更加灵活地流动,满足城市建设和农业发展的需求。陈井安 钟鑫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