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 2023年11月20日 08时5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要以影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内因作为工作重点,在产业链供应链国内大循环的时间、空间的连续性和保障性问题上做足文章,防范进口端“断链”或“缺技”风险

    59问 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答: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内生于我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大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安全能力的重要方面。当前各国的产业链供应链涵盖了全产业体系下从原料供给到最终产品消费全流程中的各类价值创造活动及相关主体,是一种基于产业供需网络的生态系统,并且在产业链供应链系统中实现了价值创造、流程协同、时空布局的高度统一。在此情况下,很难有哪个国家可以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危机时置身事外。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较长时期,采取的是适应国际分工调整的战略,需要维持较高的对外依赖度,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就更加迫切。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包括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只有我国本土产业链供应链内循环顺畅稳定,才能有效应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危机时产生的影响和冲击。因此,要以影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内因作为工作重点,在产业链供应链国内大循环的时间、空间的连续性和保障性问题上做足文章,防范进口端“断链”或“缺技”风险,方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以科技自主创新作为突围手段。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有利于在关键领域形成重大突破性带动作用。在光刻机等多项“卡脖子”技术中,我国不缺产业链供应链的中低端技术或产品,但在这类关键技术的“高精尖”领域,现有的研发储备还不够,导致产业的技术短板制约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换代。一些西方国家以此对中国实施科技打压封堵,压缩技术发展与合作的空间,加剧我国生产端的断链风险。因此,要依托“两弹一星”时期打破外来技术封锁的经验,组织核心科技力量攻克技术短板;同时要积极寻觅新的科技创新赛道。

    聚合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协同发展。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传统优势是国有经济依托科研或产业举国体制主导大多数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行业。国有经济占据国家命脉行业、掌握重要关键技术研发,是整个国民经济产业链供应链的四梁八柱。国有经济规模效应也决定了它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则国民经济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就有保障。国有经济中不乏许多高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尖端的领域。而民营经济则主要为开拓市场经济的多样化而研发与民生领域相关的技术应用。这两者从所有制层面来说是通过“两个毫不动摇”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就现代产业的特点来看,很难泾渭分明地说哪些产业链供应链一定由国有经济或民营经济来做是最优的。因此,需要混合创新,即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可以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各个端口分别自主实践强韧性或补短板的技术研发,特别是在半导体和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国有和民营经济混合式创新实践,把国有经济的大、强、专与民营经济的小、快、灵结合起来,这有可能在意想不到的产业链供应链节点上让国有和民营创新团队碰出火花、带来实质性创新突破。在这个协同创新过程中,有为政府对国有和民营经济的引导作用和有效市场对二者的资源配置功能都要充分发挥。

    凭借“超大规模经济”优先侧重民生领域。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解决的是超大规模人口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超大规模人口也赋予了中国经济市场容量大、分工细、韧性强的特点。基于此,要优先保障民生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基础地位不动摇。从供给侧看,中国拥有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生产制造的传统优势就是面向衣食住行用等民生领域的产品供给,只要民生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在世界整体经济形势下滑的背景下能够保持稳定,则中国跨越现阶段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阵痛期的回旋余地就始终存在。同时,中国工业体系中规模庞大、分布广泛的各类企业构成了多层次的有机结构,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可形成风险分散机制、具有自我修复能力,而这种修复能力的关键就在民生领域能够依靠超大规模国内经济的优势,在产业链供应链层面取长补短,防止供给失衡,形成民生托底优势。从需求侧看,中国既有量大面广的生存型消费需求,又有追求高品质、个性化的发展型消费需求;在产业需求方面,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形成了对生产设备、中间投入、成品加工的多层次需求,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需求旺盛,充分利用超大规模市场所蕴涵的结构优化升级机遇,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正是我们稳住产业链供应链基本盘、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坚实基础。

    开拓对外开放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新网络。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的现代化,更是自主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国策不动摇,但现代化的主导权绝不能依赖外援,要把产业链韧性和安全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面对外部不确定性,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对外延伸的工作必须以“我”为主,开辟产业链供应链对外开放新格局。一方面,强化与中亚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促进中亚国家资源禀赋优越、投资政策优惠与中国的市场、技术、装备、资金优势互补,开拓中国—中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矿产资源、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等领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二是通过中国—东盟自贸区以及中老铁路、雅万高铁、中泰铁路等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推动中国南向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无阻。三是在稳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中欧基于规则的经贸合作,通过中欧班列或新开更多中欧航线为助力中欧产业链供应链健康稳定发展开辟广阔的新路径。(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 吴垠)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 2023年11月20日 08时5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要以影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内因作为工作重点,在产业链供应链国内大循环的时间、空间的连续性和保障性问题上做足文章,防范进口端“断链”或“缺技”风险

    59问 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答: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内生于我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大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安全能力的重要方面。当前各国的产业链供应链涵盖了全产业体系下从原料供给到最终产品消费全流程中的各类价值创造活动及相关主体,是一种基于产业供需网络的生态系统,并且在产业链供应链系统中实现了价值创造、流程协同、时空布局的高度统一。在此情况下,很难有哪个国家可以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危机时置身事外。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较长时期,采取的是适应国际分工调整的战略,需要维持较高的对外依赖度,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就更加迫切。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包括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只有我国本土产业链供应链内循环顺畅稳定,才能有效应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危机时产生的影响和冲击。因此,要以影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内因作为工作重点,在产业链供应链国内大循环的时间、空间的连续性和保障性问题上做足文章,防范进口端“断链”或“缺技”风险,方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以科技自主创新作为突围手段。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有利于在关键领域形成重大突破性带动作用。在光刻机等多项“卡脖子”技术中,我国不缺产业链供应链的中低端技术或产品,但在这类关键技术的“高精尖”领域,现有的研发储备还不够,导致产业的技术短板制约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换代。一些西方国家以此对中国实施科技打压封堵,压缩技术发展与合作的空间,加剧我国生产端的断链风险。因此,要依托“两弹一星”时期打破外来技术封锁的经验,组织核心科技力量攻克技术短板;同时要积极寻觅新的科技创新赛道。

    聚合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协同发展。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传统优势是国有经济依托科研或产业举国体制主导大多数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行业。国有经济占据国家命脉行业、掌握重要关键技术研发,是整个国民经济产业链供应链的四梁八柱。国有经济规模效应也决定了它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则国民经济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就有保障。国有经济中不乏许多高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尖端的领域。而民营经济则主要为开拓市场经济的多样化而研发与民生领域相关的技术应用。这两者从所有制层面来说是通过“两个毫不动摇”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就现代产业的特点来看,很难泾渭分明地说哪些产业链供应链一定由国有经济或民营经济来做是最优的。因此,需要混合创新,即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可以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各个端口分别自主实践强韧性或补短板的技术研发,特别是在半导体和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国有和民营经济混合式创新实践,把国有经济的大、强、专与民营经济的小、快、灵结合起来,这有可能在意想不到的产业链供应链节点上让国有和民营创新团队碰出火花、带来实质性创新突破。在这个协同创新过程中,有为政府对国有和民营经济的引导作用和有效市场对二者的资源配置功能都要充分发挥。

    凭借“超大规模经济”优先侧重民生领域。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解决的是超大规模人口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超大规模人口也赋予了中国经济市场容量大、分工细、韧性强的特点。基于此,要优先保障民生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基础地位不动摇。从供给侧看,中国拥有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生产制造的传统优势就是面向衣食住行用等民生领域的产品供给,只要民生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在世界整体经济形势下滑的背景下能够保持稳定,则中国跨越现阶段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阵痛期的回旋余地就始终存在。同时,中国工业体系中规模庞大、分布广泛的各类企业构成了多层次的有机结构,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可形成风险分散机制、具有自我修复能力,而这种修复能力的关键就在民生领域能够依靠超大规模国内经济的优势,在产业链供应链层面取长补短,防止供给失衡,形成民生托底优势。从需求侧看,中国既有量大面广的生存型消费需求,又有追求高品质、个性化的发展型消费需求;在产业需求方面,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形成了对生产设备、中间投入、成品加工的多层次需求,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需求旺盛,充分利用超大规模市场所蕴涵的结构优化升级机遇,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正是我们稳住产业链供应链基本盘、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坚实基础。

    开拓对外开放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新网络。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的现代化,更是自主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国策不动摇,但现代化的主导权绝不能依赖外援,要把产业链韧性和安全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面对外部不确定性,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对外延伸的工作必须以“我”为主,开辟产业链供应链对外开放新格局。一方面,强化与中亚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促进中亚国家资源禀赋优越、投资政策优惠与中国的市场、技术、装备、资金优势互补,开拓中国—中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矿产资源、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等领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二是通过中国—东盟自贸区以及中老铁路、雅万高铁、中泰铁路等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推动中国南向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无阻。三是在稳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中欧基于规则的经贸合作,通过中欧班列或新开更多中欧航线为助力中欧产业链供应链健康稳定发展开辟广阔的新路径。(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 吴垠)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