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毛静霖、杨洪春、陈久光解读政企合力打通军民融合双通道
陈 炯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部主任
毛静霖 自贡市海川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洪春 自贡市科技局局长
陈久光 自贡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6月,自贡中天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聚酰亚胺泡沫,通过了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装机评审”。这意味着,“自贡造”新材料将应用到我国军用大飞机生产上。
近年来,自贡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为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军转民”“民参军”,军民融合的“双通道”如何打通?本报记者就此对话了自贡市有关部门和企业负责人。
军民融合是企业转型之道
记者:在推进军民融合的过程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怎样克服的?
陈炯:晨光院是上世纪60年代成立的,建院定位就是为军工做配套服务,院里研发的特种高分子材料、有机硅、各种脂类都曾应用在军工方面,包括火箭、卫星等。1999年改制让晨光院脱掉了国有企业的外衣,走到市场浪潮中,这对于拥有6000余名员工、产值仅1亿元的晨光院来说,是一场不小的挑战。
应对挑战,我们把精力放到“转型”上。我们的产品,科技含量高,也能应用到不少民品上,以脂类产品为例,可以应用到汽车行业、各类密封体制造等。改制后,晨光院开始尝试“军民融合”,一方面坚持军工产品研发,另一方面与各行业合作,将部分材料产业化。
我们逐渐将聚四氟乙烯树脂应用到汽车行业、聚四氟乙烯纤维制成的各类“膜”应用到冲锋衣、电线等产品,在“军”向“民”的迈进中,晨光院的“盘子”越做越大。去年,公司产值达到15亿元,其中民品应用占比高达80%。
毛静霖:海川是从一个小微企业做起的,专门从事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制造,当时没有什么实力和名气,产业规模很难突破。后来,海川调整了发展目标,瞄准军工领域,把功夫下在科研环节,引入先进制造设备,不断提升企业资质,通过自身的科研成果引起了军工企业的关注,逐渐开始为其做配套。
如今,海川已成为西南地区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制造民营企业中的龙头,年产值达6亿元。得益于“民”参“军”,工业转型期,海川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还逆势上扬。
政府应为军民融合创造条件
记者:纵观自贡军民融合的探索,既有企业的自身努力,也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这个过程中,政府如何为企业服务,助其打通转型通道?
陈久光:自贡作为老工业基地,参与军工行业的配套建设有悠久的历史。在新时期,政府支持、鼓励企业走军民融合之路,一方面为企业转型提供新方向,一方面也集合民间力量为壮大国防工业提供支持。
今年3月初,自贡市委机构编办批复在经信委设立军民融合发展科,赋予“拟订全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组织军工技术转民用和民口单位参与军品科研生产,推进全市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职能职责,这为自贡下一步继续探索“军民融合”提供了机构和制度保障。
杨洪春:近年来,自贡科技系统加大对中昊晨光院、中天胜公司、海川实业等企业科技攻关的支持力度。一方面组织产、学、研相结合,在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之间搭建桥梁;另一方面,加大对重点科技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最近4年来,仅自贡市科技局就为企业的科研项目争取了4000多万元研发资金。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研发领域,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仍然是当前乃至未来自贡需要攻克的难题。目前,自贡正积极支持企业建立创新平台,围绕国防科技工业需求,开展重点科技攻关。 (记者 黄泽君)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