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进学解读我省县域经济发展
做强做优县域经济 做实做牢底部支撑——关于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吴进学 省国资委机关党委副书记
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县一级承上启下,要素完整,功能齐备,在我们党执政兴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总书记还强调,要准确把握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不断取得事业发展新成绩。就四川来讲,县域集中了全省70%的人口,占全省GDP的54%,是构建多点多极支撑格局的底部基础,是实现“两个跨越”的关键所在。
几年的区县基层工作经历,让我对“郡县不治、天下难安”的理解尤为深刻。概括起来就是“三个难以”:一是没有县域经济的壮大,就难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当前,我省一些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仍然落后,产业发展水平低,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缺乏自身“造血功能”。县域经济发展的滞后问题和不平衡现象,直接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是没有县域的小康,就难以实现全面的小康。我省县域地广、人多、底子薄,“面宽、量大、程度深”的贫困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尤其是一些处于深山峡谷和高寒地带的贫困县,自然灾害频发,因灾返贫风险很大,实现全面小康更具特殊性和艰巨性。三是没有县域的稳定,就难以实现全局的和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县域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我认为各级党员干部尤其要敢于担当,勇于开拓,努力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夯实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底部基础——
县域经济的活力在“民营经济”。应当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逐步实现政务服务和政策导向双向发力,竞争动能和创新潜能充分迸发。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营经济,对于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至关重要。县域如何支持和培育民营经济发展?我体会,对民营经济的最大支持就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就县域来讲,应把握两个立足点,一是政府职能方面,要由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真正做到该管的管到位,该放的彻底放。要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和对市场主体的不合理管制,把改革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整治“三乱”作为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重点,切实提升为民营企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政策支持方面,要由被动关注向主动跟进转变,积极营造在竞争中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对创新意识强、具有核心技术而缺乏要素支持的企业,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合理的、差别化的激励政策,在平等竞争的基础上支持鼓励创新创业者。真正做到非禁即入,兑现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政策;着力“放水养鱼”,在财税金融、市场开拓、品牌创建、人才培养等方面健全企业服务体系。尤其要改善金融服务,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管道。
县域经济的突破在“通道经济”。应当坚持把交通网络建设作为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步骤,逐步实现大交通和大流通相互促进,大开放和大发展相得益彰。
通道经济是地理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概念,就是以交通干线为依托,以经济合作为纽带,形成区际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密切经济联系。就县域范畴来讲,建设通达便捷的交通物流网络,是发展通道经济、融入区域经济的先决条件。目前,全省还有283个乡镇不通油路,74个建制村不通公路。必须把改善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当前的重中之重,对县域交通运输网络进行科学规划建设。一方面,交通布局要着眼外联内通。对外完善地区路网骨架,打通“最后一公里”,搭上国省干线“主动脉”;对内要构建形成县域交通“毛细血管”,尽快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根本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另一方面,交通功能要与产业规划衔接。产业发展到哪里,交通建设就保障到哪里,缩短产销对接的空间距离,降低物流运输的往来成本。
县域经济的支撑在“特色经济”。应当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逐步实现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深度转化,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并驾齐驱。
特色突出的优势产业、繁荣兴盛的实体经济、协调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久远强盛之道。作为县域来讲,应站高谋远,从全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中谋划产业发展。我有两点体会:一是调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是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美国经济之所以长盛不衰,不仅在于拥有世界最发达的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端制造业等,同时美国还是世界第一农业大国。强盛的实体经济,协调的产业结构,使美国拥有巨大的抗风险能力,虽多次危机而不倒。因此,县域应当根据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科学谋划全县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二是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才能确保县域经济的旺盛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我省县域各具特色,或多或少都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关键是发挥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宜牧则牧,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县域经济的底线在“民生经济”。应当坚持把惠民利民便民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取向,逐步实现民生改善与内需拉动相辅相成,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应首先惠及基层群众。应把发展民生经济作为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重要举措。在保障、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生存发展条件和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基础上,还有两个方面值得重视:一是在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城镇化客观上是一个农村人口逐步减少的过程,但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县域大多农业比重高,要结合实际,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使现代农业成为重要的产业支撑。二是在提升县域产业功能的同时注重城乡服务功能的扩容提质。在项目投资规划上,要着力开发既符合民生需要、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又能带动有效投资、拉动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项目。要着力保障民生建设资金投入,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