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个地灾隐患点就是他们的办公地

  • 2016年08月01日 10时1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什邡72名地质灾害监测员实现监测全覆盖——

      手持铜锣,腰间挂个扩音喇叭……一进汛期,这就成为什邡市湔氐镇下院村15组组长杨发金的日常造型,“一旦发现险情,就用铜锣和喇叭给村民报信。”

      7月28日,尽管没有下雨,杨发金还是到家背后的插旗山转了一圈。“我负责7处隐患点,其中两处在山上。”从2003年开始,杨发金就成了当地一名地质灾害监测员。做了十多年群众安全的“守护人”,定期巡山监测山体情况,如今已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就像每天吃饭睡觉一样,一天不转悠几圈心里不踏实。”

      目前,在什邡,像杨发金一样的基层地质灾害监测员共有72名,分布在红白、蓥华、冰川、洛水和湔氐5个山区和沿山乡镇。他们负责什邡目前查明的26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包括滑坡105处、崩塌(危岩)44处、不稳定斜坡61处、泥石流57处。

      进入主汛期,面对防汛减灾这场硬仗,这些基层地质灾害监测员又是如何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呢?

      1

      独门绝技“土洋”并用

      在杨发金家客厅一角,几台神秘的设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挂在墙上的是雨量监测仪,旁边是摇报器和预警广播,这些都是地灾监测预警的看家法宝。”杨发金告诉记者,雨量监测仪和安在屋外的雨量计相连,可以实时收集统计降水数据,一旦超过警戒值,他就可以通过摇报器和高音喇叭发出警报,通知乡亲们按避险路线撤离。

      在一本封面印着《地质灾害监测日志》的笔记本上,杨发金密密麻麻记录了每次监测情况。作为一名“老监测”,杨发金也练就了不少独门绝技。“上山,我一般都不带卷尺。靠手测量,手一柞刚好17公分。”

      如果发现山上有裂缝,他就会找来木桩栽在缝隙两端,中间拉起线。“如果木桩发生位移,就表示可能会发生滑坡或崩塌。”这时,他就会敲锣向村民报警撤离,同时及时向上级汇报情况。

      尽管经验丰富,但一到汛期,杨发金还是难免紧张。“遇到下雨天,连觉都睡不踏实,一天要上山看好几次。”在他看来,监测人员必须做到“三勤”。嘴勤,就是要对地质灾害知识多宣传,发现情况多汇报。腿勤,就是要多到隐患点监测,特别是汛期。手勤,则是要做好日常巡查和监测的记录。

      2

      监测预警 五级联防

      红白镇木瓜坪村是距什邡市区路程最远、海拔最高、地质灾害隐患点最多的一个村庄。仅这一个村,就设置17个地灾监测点。木瓜坪村村委会主任钟正义是负责这些点位的监测员。“山坡上有一个隐患点的裂痕又增宽了,山坡下是金河磷矿工人临时休息的板房。”7月22日,接到他汇报的情况,什邡市国土局地质环境监测站和当地企业的工作人员与他一起上山查看。“今天裂痕都已经6公分了,又宽了。”按照现场的预判和观察,隐患点急需进行治理。他们通知山下板房的人员紧急撤离后拉起了警戒线。

      这一信息,也通过“五级监测预警体系”,传达给了相关的村组乡镇及什邡市相关部门。

      “一线地质灾害监测员,筑起了汛期第一道安全屏障。”什邡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黄卓告诉记者,为了预防暴雨洪水引发次生灾害,什邡市建立起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监测制度,通过“人防+技防”,实现提前避让、预防避让和主动避让。

      为了让地灾防治“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什邡市今年还对全市所有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员、危险区群众和工矿企业人员实施培训“全覆盖”。累计发出防灾明白卡、宣传资料等4000余份。

      目前,从市、镇、村、组,到基层一线监测人员,什邡五级监测预警体系正在形成。“汛期,各级都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值守,信息可及时互通。”(记者 朱雪黎)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67个地灾隐患点就是他们的办公地

  • 2016年08月01日 10时1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什邡72名地质灾害监测员实现监测全覆盖——

      手持铜锣,腰间挂个扩音喇叭……一进汛期,这就成为什邡市湔氐镇下院村15组组长杨发金的日常造型,“一旦发现险情,就用铜锣和喇叭给村民报信。”

      7月28日,尽管没有下雨,杨发金还是到家背后的插旗山转了一圈。“我负责7处隐患点,其中两处在山上。”从2003年开始,杨发金就成了当地一名地质灾害监测员。做了十多年群众安全的“守护人”,定期巡山监测山体情况,如今已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就像每天吃饭睡觉一样,一天不转悠几圈心里不踏实。”

      目前,在什邡,像杨发金一样的基层地质灾害监测员共有72名,分布在红白、蓥华、冰川、洛水和湔氐5个山区和沿山乡镇。他们负责什邡目前查明的26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包括滑坡105处、崩塌(危岩)44处、不稳定斜坡61处、泥石流57处。

      进入主汛期,面对防汛减灾这场硬仗,这些基层地质灾害监测员又是如何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呢?

      1

      独门绝技“土洋”并用

      在杨发金家客厅一角,几台神秘的设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挂在墙上的是雨量监测仪,旁边是摇报器和预警广播,这些都是地灾监测预警的看家法宝。”杨发金告诉记者,雨量监测仪和安在屋外的雨量计相连,可以实时收集统计降水数据,一旦超过警戒值,他就可以通过摇报器和高音喇叭发出警报,通知乡亲们按避险路线撤离。

      在一本封面印着《地质灾害监测日志》的笔记本上,杨发金密密麻麻记录了每次监测情况。作为一名“老监测”,杨发金也练就了不少独门绝技。“上山,我一般都不带卷尺。靠手测量,手一柞刚好17公分。”

      如果发现山上有裂缝,他就会找来木桩栽在缝隙两端,中间拉起线。“如果木桩发生位移,就表示可能会发生滑坡或崩塌。”这时,他就会敲锣向村民报警撤离,同时及时向上级汇报情况。

      尽管经验丰富,但一到汛期,杨发金还是难免紧张。“遇到下雨天,连觉都睡不踏实,一天要上山看好几次。”在他看来,监测人员必须做到“三勤”。嘴勤,就是要对地质灾害知识多宣传,发现情况多汇报。腿勤,就是要多到隐患点监测,特别是汛期。手勤,则是要做好日常巡查和监测的记录。

      2

      监测预警 五级联防

      红白镇木瓜坪村是距什邡市区路程最远、海拔最高、地质灾害隐患点最多的一个村庄。仅这一个村,就设置17个地灾监测点。木瓜坪村村委会主任钟正义是负责这些点位的监测员。“山坡上有一个隐患点的裂痕又增宽了,山坡下是金河磷矿工人临时休息的板房。”7月22日,接到他汇报的情况,什邡市国土局地质环境监测站和当地企业的工作人员与他一起上山查看。“今天裂痕都已经6公分了,又宽了。”按照现场的预判和观察,隐患点急需进行治理。他们通知山下板房的人员紧急撤离后拉起了警戒线。

      这一信息,也通过“五级监测预警体系”,传达给了相关的村组乡镇及什邡市相关部门。

      “一线地质灾害监测员,筑起了汛期第一道安全屏障。”什邡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黄卓告诉记者,为了预防暴雨洪水引发次生灾害,什邡市建立起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监测制度,通过“人防+技防”,实现提前避让、预防避让和主动避让。

      为了让地灾防治“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什邡市今年还对全市所有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员、危险区群众和工矿企业人员实施培训“全覆盖”。累计发出防灾明白卡、宣传资料等4000余份。

      目前,从市、镇、村、组,到基层一线监测人员,什邡五级监测预警体系正在形成。“汛期,各级都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值守,信息可及时互通。”(记者 朱雪黎)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