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繁星 离百姓越来越近

  • 2018年06月27日 08时2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6月10日6时30分左右,在成都市区内可见远处高耸的雪山。记者 吴传明 摄

     

      6月25日,蓝天白云下,广安市广安区官盛新区官盛湖微波荡漾,美如图画。为保护好官盛湖水质,官盛新区组织志愿打捞小分队定期开展湖面巡视、漂浮物打捞及水资源保护宣传等活动。张国盛 摄(视觉四川)

      ——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做好“加减法”

      加法瞄准自然生态“量质齐升”,减法瞄准污染治理“量源双降”

      ●铸就“新动能”

      摒弃高污染、高排放发展模式,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

      ●筑牢“防火墙”

      围绕产权制度、政府责任和市场角色,补齐法律漏洞、补足执法短板,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前几天,我又在成都拍到雪山了。”6月25日,成都观山爱好者邱剑高兴地说,如今在成都看到雪山的次数越来越多,他在光华大道三次拍到了距成都市区超过230公里的贡嘎山。

      成都空气质量的可喜变化,正是我省“蓝天保卫战”的成果。“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把成都平原大气质量改善作为全省环保‘一号工程’,让‘成都蓝’更多,让‘四川蓝’常在。”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我省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顶层设计、加快补齐短板,守住环境底线、发动全民参与,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巴山蜀水正绽放绿色之美。

      做好“加减法”

      行动从生态“有效供给”入手——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开展省级环保督察,启动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做好绿色“加减法”:加法瞄准自然生态“量质齐升”,减法瞄准污染治理“量源双降”,山川变得更加美丽。

      “经过治理,沱江的水越来越清了。”6月24日,站在沱江边,资中县银山镇古井村村民叶桂军面露笑容。监测数据印证了他的感受:今年1-5月,沱江流域优良水体比例从6.25%提升至56.25%,水质明显改善。

      放眼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也持续改善。最新数据显示,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在2017年创下五年来最好水平的基础上,今年1—5月继续保持向好势头,PM10和PM2.5同比下降6.2%和9.6%,优良天数率同比上升2.3个百分点,87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同比上升9.2个百分点。

      政府监管“管到位”。去年,我省成立高规格省级环保督察组,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环保督察中,共对142个县(市、区)开展下沉督察,发现并移交各类环境问题8924个。目前,8924个问题已整改完成93%,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

      对违法行为“不留情”。当前,各市(州)环境执法队伍不同程度配备了便携式现场执法装备,甚至使用无人机航拍取证。不固定执法人员和检查对象的“双随机”抽查制度也全面铺开,大幅提高了发现环境违法行为的比例。去年我省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1014件,同比增加263%,坚持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大幅减少了污染排放总量。

      伴随着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的启动,去年底,我省森林覆盖率达38.03%,新增森林面积接近资阳市大小,增速为十年来最快,草原面积也稳定在2.7亿亩。

      铸就“新动能”

      连续两年,宝兴没有新开一家采石场,没有修建一座拦水坝。

      石头财政、水电经济“退烧”后,宝兴县连续两年GDP增速突破9%,人均纯收入创新高。依靠72.1%的超高森林覆盖率,宝兴吃上了旅游饭。仅去年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亿元,增幅超过四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彰显的正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辩证统一的关系。

      面对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布局尚待优化的现实,省委省政府坚决啃下“硬骨头”:以科技创新为重点推动全面创新,以绿色发展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结构优化促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不断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

      这是一场空间格局的再塑造。2013年,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近八成国土面积纳入限制开发区。次年,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和生态脆弱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取消GDP考核。2016年,42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一项项举措,让四川对国土空间的绿色布局越立体。

      这是一次发展动能的大转换。五年来,全省共淘汰化解钢铁过剩产能872万吨,关停小煤矿753处、削减产能7129万吨,与之对应的是,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8万亿元。

      这是一场生活方式的大变革。绿色低碳正成为四川人生活新风尚。共享单车、垃圾分类,正在各地快速生根发芽……

      摒弃高污染、高排放发展模式,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绿色文明一步步形成。

      筑牢“防火墙”

      逮捕,再移送审查起诉!面对森林公安开出的罚单,什邡市蓥华镇石门村村民罗向知懵了。他没有想到,一年砍的上百株长在山坡的杂树,会给自己带来牢狱之灾。而根据相关法律,杂树所处区域位于生态功能区,在没有采伐许可的情况下砍伐,入刑合理合法。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围绕产权制度、政府责任和市场角色,补齐法律漏洞、补足执法短板,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2014年,省委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正式成立,2016年,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出炉。随即,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和总量减排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考核。

      有层层下压,也有持续松绑——启动市场化治沙试点,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对民间资本“放行”;碳排放权、排污权试点与重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遍地开花,四川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正从过去政府的“独角戏”变成全民参与的“大合唱”。

      无规矩不成方圆,必须以法治维护生态尊严。

      看立法。2014年,《四川省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四川野保理念转向“动物植物并重”。随后,《四川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正式实施,首提非法采砂刑事处罚;《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办法》实施,率先明确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治理责任与奖惩机制。

      看执法。2016年,首批“环保警察”在德阳上岗,污染案件不再“只能罚款”;2017年底前,川内市州环保法官全部宣誓到任。过去五年,全省累计打击各类非法采伐林木、偷盗猎野生动植物案件近6万起,山林真正成为珍稀动植物的“安全家园”。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蓝天白云繁星 离百姓越来越近

  • 2018年06月27日 08时2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6月10日6时30分左右,在成都市区内可见远处高耸的雪山。记者 吴传明 摄

     

      6月25日,蓝天白云下,广安市广安区官盛新区官盛湖微波荡漾,美如图画。为保护好官盛湖水质,官盛新区组织志愿打捞小分队定期开展湖面巡视、漂浮物打捞及水资源保护宣传等活动。张国盛 摄(视觉四川)

      ——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做好“加减法”

      加法瞄准自然生态“量质齐升”,减法瞄准污染治理“量源双降”

      ●铸就“新动能”

      摒弃高污染、高排放发展模式,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

      ●筑牢“防火墙”

      围绕产权制度、政府责任和市场角色,补齐法律漏洞、补足执法短板,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前几天,我又在成都拍到雪山了。”6月25日,成都观山爱好者邱剑高兴地说,如今在成都看到雪山的次数越来越多,他在光华大道三次拍到了距成都市区超过230公里的贡嘎山。

      成都空气质量的可喜变化,正是我省“蓝天保卫战”的成果。“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把成都平原大气质量改善作为全省环保‘一号工程’,让‘成都蓝’更多,让‘四川蓝’常在。”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我省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顶层设计、加快补齐短板,守住环境底线、发动全民参与,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巴山蜀水正绽放绿色之美。

      做好“加减法”

      行动从生态“有效供给”入手——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开展省级环保督察,启动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做好绿色“加减法”:加法瞄准自然生态“量质齐升”,减法瞄准污染治理“量源双降”,山川变得更加美丽。

      “经过治理,沱江的水越来越清了。”6月24日,站在沱江边,资中县银山镇古井村村民叶桂军面露笑容。监测数据印证了他的感受:今年1-5月,沱江流域优良水体比例从6.25%提升至56.25%,水质明显改善。

      放眼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也持续改善。最新数据显示,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在2017年创下五年来最好水平的基础上,今年1—5月继续保持向好势头,PM10和PM2.5同比下降6.2%和9.6%,优良天数率同比上升2.3个百分点,87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同比上升9.2个百分点。

      政府监管“管到位”。去年,我省成立高规格省级环保督察组,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环保督察中,共对142个县(市、区)开展下沉督察,发现并移交各类环境问题8924个。目前,8924个问题已整改完成93%,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

      对违法行为“不留情”。当前,各市(州)环境执法队伍不同程度配备了便携式现场执法装备,甚至使用无人机航拍取证。不固定执法人员和检查对象的“双随机”抽查制度也全面铺开,大幅提高了发现环境违法行为的比例。去年我省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1014件,同比增加263%,坚持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大幅减少了污染排放总量。

      伴随着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的启动,去年底,我省森林覆盖率达38.03%,新增森林面积接近资阳市大小,增速为十年来最快,草原面积也稳定在2.7亿亩。

      铸就“新动能”

      连续两年,宝兴没有新开一家采石场,没有修建一座拦水坝。

      石头财政、水电经济“退烧”后,宝兴县连续两年GDP增速突破9%,人均纯收入创新高。依靠72.1%的超高森林覆盖率,宝兴吃上了旅游饭。仅去年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亿元,增幅超过四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彰显的正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辩证统一的关系。

      面对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布局尚待优化的现实,省委省政府坚决啃下“硬骨头”:以科技创新为重点推动全面创新,以绿色发展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结构优化促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不断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

      这是一场空间格局的再塑造。2013年,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近八成国土面积纳入限制开发区。次年,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和生态脆弱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取消GDP考核。2016年,42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一项项举措,让四川对国土空间的绿色布局越立体。

      这是一次发展动能的大转换。五年来,全省共淘汰化解钢铁过剩产能872万吨,关停小煤矿753处、削减产能7129万吨,与之对应的是,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8万亿元。

      这是一场生活方式的大变革。绿色低碳正成为四川人生活新风尚。共享单车、垃圾分类,正在各地快速生根发芽……

      摒弃高污染、高排放发展模式,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绿色文明一步步形成。

      筑牢“防火墙”

      逮捕,再移送审查起诉!面对森林公安开出的罚单,什邡市蓥华镇石门村村民罗向知懵了。他没有想到,一年砍的上百株长在山坡的杂树,会给自己带来牢狱之灾。而根据相关法律,杂树所处区域位于生态功能区,在没有采伐许可的情况下砍伐,入刑合理合法。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围绕产权制度、政府责任和市场角色,补齐法律漏洞、补足执法短板,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2014年,省委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正式成立,2016年,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出炉。随即,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和总量减排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考核。

      有层层下压,也有持续松绑——启动市场化治沙试点,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对民间资本“放行”;碳排放权、排污权试点与重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遍地开花,四川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正从过去政府的“独角戏”变成全民参与的“大合唱”。

      无规矩不成方圆,必须以法治维护生态尊严。

      看立法。2014年,《四川省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四川野保理念转向“动物植物并重”。随后,《四川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正式实施,首提非法采砂刑事处罚;《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办法》实施,率先明确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治理责任与奖惩机制。

      看执法。2016年,首批“环保警察”在德阳上岗,污染案件不再“只能罚款”;2017年底前,川内市州环保法官全部宣誓到任。过去五年,全省累计打击各类非法采伐林木、偷盗猎野生动植物案件近6万起,山林真正成为珍稀动植物的“安全家园”。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