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村”折射大凉山扶贫的急和难

  • 2016年05月30日 09时0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五月二十六日,凉山州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几位村民攀爬悬崖上山,经过十多个钢梯。(记者 杨涛 张磊 摄)

     

      记者前往“悬崖村”

     

      记者前往“悬崖村”

     

      “悬崖村”全景

      央视连续三天报道《“悬崖村”扶贫纪事》,引发舆论强烈关注——

      5月25日-27日,央视推出《“悬崖村”扶贫纪事》,连续三集分别关注“出行难”“扶贫款使用”和如何精准“拔穷根”。

      报道中的“悬崖村”,位于凉山州昭觉县支尓莫乡,名叫阿土列尔村,海拔1600米。

      山村看起来不高,但地势险要,村民往返村寨,要攀爬落差达800米的悬崖。最近的一条山路,长约4公里,其中有13处峭壁,攀爬全靠藤梯。一些惊心路段,能下脚的地方不到手掌大。

      出行闭塞,制约着阿土列尔村脱贫致富。央视记者记录下驻村干部立下“军令状”、啃下“硬骨头”的故事,一些新的变化在村子显现,但过程却异常艰辛,驻村干部用了很长时间普及“合作社”“分红”这样的概念,村民最后用土豆投票表决是否要发展集体经济。“阿土列尔村不是凉山州最穷的村,海拔比它更高的有,交通比它更难的有,自然条件比它更差的也有。”中央电视台四川记者站站长朱兴建说,靠大量“砸钱”改变一个村的面貌并不现实,大凉山的扶贫工作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悬崖村”的痛和变,折射出了大凉山扶贫的急和难。

      为什么不整村搬迁?

      石漠化严重地区更迫切那里村民常颗粒无收

      四川大凉山,是全国十四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十二五”期间,大凉山地区已有69万人成功脱贫,剩下的38万贫困人口大都居住在山高路远、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这是央视记者报道阿土列尔村的背景。“这个村确实呈现一种贫困状态,其出行艰难状况挺适合用镜头语言进行表达。”朱兴建说,从中央到省、州、县的扶贫政策正在落地生根,也为驻村报道提供了一个最佳记录点。

      据了解,这组报道从去年11月份“踩点”,前后去了五次,集中拍摄是在今年1月份,摄制组驻村一周时间,后期又补充采访了两次。“出行那么难,‘悬崖村’为什么不修路或者直接搬迁?”参与记者张力说,报道必须回答这个问题,否则会让观众更加困惑。

      昭觉县公路管理局副局长袁文彬给了一个答案:“测算下来,‘悬崖村’修条路需要投资4000万元,昭觉县一年的财政收入才1个亿。”

      然而,该县不通路的村还有33个,为阿土列尔村修路,短期内不现实。整体搬迁暂时也行不通,因为在凉山州还有很多比这个村更急迫需要搬迁的地方。“阿土列尔村的土豆亩产达到三四千斤,比全州平均水平高了一倍,除了出行受到限制外,这个村的气候(环境)相比算不上差。”凉山州发展改革委主任赵玉聪提供了一组比“悬崖村”更严峻的数据:该州有40%多的村子海拔都在阿土列尔村之上,有1600多个村位于石漠化严重地区。

      所谓石漠化,就是土壤严重流失、岩石裸露、土地不断退化,村民只能在石头缝里种玉米、种土豆,靠天吃饭还经常颗粒无收。“现在最急需搬迁的是这些地方的群众。”赵玉聪说,凉山州要用5年时间把这个“硬任务”拿下来。

      此外,像泥石流这类地质灾害频发的区域,随时可能威胁到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也要优先考虑搬迁。阿土列尔村的搬迁将逐步展开,但目前并不是最急迫的。

      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长刘维嘉认为,“大小凉山的彝族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扶贫攻坚中存在许多特殊困难,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暂时不搬迁还有没有脱贫路?

      驻村干部决定扶贫先扶智票决成立股份合作社

      阿土列尔村有98户人,其中76户住在山上。全村人均土地有0.07公顷,有三分之二的人已经脱贫,确定的精准贫困户为37户。

      短期内搬迁困难重重,并不意味着阿土列尔村没有脱贫之路。

      四川从对口帮扶单位选派88名干部到贫困县任专职副书记,主抓扶贫工作,从全省各级机关选派了1.15万名干部到基层,开展驻村帮扶。

      29岁的帕查有格和28岁的胡文华,即是选派到阿土列尔村的驻村干部,他们分别来自县政府办公室和州委组织部。

      “不可能因为没有路,就等着来修路,脱贫等不起。”帕查有格说,他们(驻村干部)也等不起,如果自己打退堂鼓,老乡该有多伤心。

      去年12月,四川省下拨了扶持大小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整村推进的扶贫资金,分到阿土列尔村头上有100万元。据胡文华介绍,除去16万元用于解决学校的饮水问题,剩下的分别打到了村民的惠农卡上。扶贫资金如何使用,成为央视记者关注的重点。扶贫先扶智,两个驻村干部首先做了件让村民们开阔视野、统一认识的事。

      村上打算办一个养羊合作社,对于村民来说,这意味着要把已经装进口袋里的钱再拿出来,难度可想而知。“最好就是买羊给每家每户,该5只的5只,该3只的3只,合作社是什么,我们都不知道。”村民莫色拉洛的观点颇具代表性,许多在外面早就习以为常的做法,在阿土列尔村还是新生事物。

      听到反对声音,帕查有格却很高兴:“提意见大家会一起坐下来,一起商量着干,反正我们一起住、一起吃。”

      几个扶贫干部一点点地给村民们讲解什么是分红,怎样来入股。最终,村里召开了村民大会,以土豆当选票进行票决,同意办合作社的有92个、不同意的只有3个。

      把村民手中的扶贫款集中到一起办养羊合作社,相当于是“自找麻烦”,需要更多的担当。央视评论认为,对于连路都没有的“悬崖村”,仅仅是发钱,而不去教会村民怎样“钱生钱”,扶贫就成了一锤子买卖,短期精准长期失准。

      在扶贫攻坚路上,精不精准,关键不看形式而看成效。

      养羊能否振兴集体经济?

      还要种植脐橙、青花椒人心齐则泰山移

      为什么选择养羊?据了解,除了央视报道的攀爬悬崖的路之外,进出阿土列尔村还有一条相对安全的路,但要绕道康复村,全程长18公里,行程5小时左右。

      因为绕行较远,村民走得少,但借助那条路,却可以把羊赶进和赶出村子。

      合作社的入股标准是:精准贫困户5000元,非贫困户3000元。村干部们认为,精准贫困户入股的标准高一点,分红的时候收益也更高一点。

      尽管起初有些村民不同意,但最后他们全部都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打算第一批买400只羊,结果选来选去,只选中了60只。“要选肉质更好的,不然没市场竞争力。”帕查有格说,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扶贫要精准,钱也要花得精准。

      3年前,村里曾家家户户都养羊,后来遭遇一场大病,1000多只羊死了一多半。村民意识到,养羊需要技术。

      这一次,合作社把买回来的羊交给懂技术的农户集中养殖,收益的一半归养殖户,另一半大家按股份分红。养羊户收益大,在村民推选中,基础贫困户获得了优先权,16户中占了10户。

      伍哈是村上的贫困户之一,他家空了两年多的羊圈,又传出了咩咩叫声。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由于挑选来的母羊一半都已经带仔,领到羊的第二天就产下了小羊羔。到5月底,村上产下的小羊已经有六七十只了。在伍哈看来,母羊一年两次下仔,好好养,明年生活就能好起来。

      据胡文华介绍,养羊仅仅是阿土列尔村产业扶贫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种植脐橙和青花椒。目前,购买来的1万株脐橙,大多数已由山脚的村民小组种上了。

      这些种植要三到五年才能见效,而驻村干部们的任期是两年。于是,干部们把种养大户请来手把手地教村民。“如果只想到扶贫就是给贫困户项目资金,这样是不行的,一定要让他们真正有个长远的发展。”胡文华说,今年昭觉县就业服务管理局将针对村上的年轻人举办电焊、养殖、厨师等多项免费的专业技术培训。

      刘维嘉表示,“十三五”期间,四川将继续增大对凉山的投入。去年9月,省委省政府针对凉山存在的问题,制定了17条政策措施,主要是从增加财政投入解决凉山州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同时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充分调动当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央视评论认为,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人心齐则泰山移。一个连路都没有的地方如何蹚出一条精准脱贫路?扶贫干部爬上悬崖,和村民们一起干,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网友评论

      “悬崖村”的未来何去何从?

      网友“默哥阿强”说:“70来户人,这么多年也没有想办法有一条便道什么的?怎么还爬藤梯啊?我们这儿的一个村,与乡场镇之间隔着一道山,村支书硬是带着全村人用几年时间开凿了一条500米长的隧道。”

      对于不少网友修路的建议,网友“天下朋友”表达了另一种观点:“横断山区本身就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这种地方能修路么?未必能等到验收,说不定泥石流就给你冲了。”

      如果说修路难度过大,那么还有其他更简单的解决办法吗?对此,网友“幸福自由人”提出想法,“能整体搬迁吗?集体搬迁到平坦一点的小镇,统建房也行。”

      这样的想法尽管得到不少网友赞成,可新问题又抛出来了。“默哥阿强孑余”认为:这是两难的选择!算经济账,应该搬迁,但搬迁后的很多问题恐怕很难解决。

      对此,“打雷一声响”回应说:“现实困难是,搬出去可能要失去土地甚至生活来源;一次性几万元的安置费无异于杯水车薪。况且,当地的生产条件不错,农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搬,还是不搬?在一片争论中,网友“小美妞”发出了另一种声音,“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是个绝佳的旅游地吗?可以吸引投资来修路甚至缆车,有了路互通有无,贫困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不管哪种方式,都不能马上解决“悬崖村”眼前的困难。在网友“xun”看来,扶贫道路异常艰难,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采取妥善的方法让贫困户脱贫,才是最适宜的。“小妮子”发出感叹:大凉山的脱贫攻坚任重道远,但相信我们的党员干部群众一定能排除万难,开辟出一条适合大山的致富路。(记者 陈碧红 整理)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悬崖村”折射大凉山扶贫的急和难

  • 2016年05月30日 09时0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五月二十六日,凉山州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几位村民攀爬悬崖上山,经过十多个钢梯。(记者 杨涛 张磊 摄)

     

      记者前往“悬崖村”

     

      记者前往“悬崖村”

     

      “悬崖村”全景

      央视连续三天报道《“悬崖村”扶贫纪事》,引发舆论强烈关注——

      5月25日-27日,央视推出《“悬崖村”扶贫纪事》,连续三集分别关注“出行难”“扶贫款使用”和如何精准“拔穷根”。

      报道中的“悬崖村”,位于凉山州昭觉县支尓莫乡,名叫阿土列尔村,海拔1600米。

      山村看起来不高,但地势险要,村民往返村寨,要攀爬落差达800米的悬崖。最近的一条山路,长约4公里,其中有13处峭壁,攀爬全靠藤梯。一些惊心路段,能下脚的地方不到手掌大。

      出行闭塞,制约着阿土列尔村脱贫致富。央视记者记录下驻村干部立下“军令状”、啃下“硬骨头”的故事,一些新的变化在村子显现,但过程却异常艰辛,驻村干部用了很长时间普及“合作社”“分红”这样的概念,村民最后用土豆投票表决是否要发展集体经济。“阿土列尔村不是凉山州最穷的村,海拔比它更高的有,交通比它更难的有,自然条件比它更差的也有。”中央电视台四川记者站站长朱兴建说,靠大量“砸钱”改变一个村的面貌并不现实,大凉山的扶贫工作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悬崖村”的痛和变,折射出了大凉山扶贫的急和难。

      为什么不整村搬迁?

      石漠化严重地区更迫切那里村民常颗粒无收

      四川大凉山,是全国十四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十二五”期间,大凉山地区已有69万人成功脱贫,剩下的38万贫困人口大都居住在山高路远、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这是央视记者报道阿土列尔村的背景。“这个村确实呈现一种贫困状态,其出行艰难状况挺适合用镜头语言进行表达。”朱兴建说,从中央到省、州、县的扶贫政策正在落地生根,也为驻村报道提供了一个最佳记录点。

      据了解,这组报道从去年11月份“踩点”,前后去了五次,集中拍摄是在今年1月份,摄制组驻村一周时间,后期又补充采访了两次。“出行那么难,‘悬崖村’为什么不修路或者直接搬迁?”参与记者张力说,报道必须回答这个问题,否则会让观众更加困惑。

      昭觉县公路管理局副局长袁文彬给了一个答案:“测算下来,‘悬崖村’修条路需要投资4000万元,昭觉县一年的财政收入才1个亿。”

      然而,该县不通路的村还有33个,为阿土列尔村修路,短期内不现实。整体搬迁暂时也行不通,因为在凉山州还有很多比这个村更急迫需要搬迁的地方。“阿土列尔村的土豆亩产达到三四千斤,比全州平均水平高了一倍,除了出行受到限制外,这个村的气候(环境)相比算不上差。”凉山州发展改革委主任赵玉聪提供了一组比“悬崖村”更严峻的数据:该州有40%多的村子海拔都在阿土列尔村之上,有1600多个村位于石漠化严重地区。

      所谓石漠化,就是土壤严重流失、岩石裸露、土地不断退化,村民只能在石头缝里种玉米、种土豆,靠天吃饭还经常颗粒无收。“现在最急需搬迁的是这些地方的群众。”赵玉聪说,凉山州要用5年时间把这个“硬任务”拿下来。

      此外,像泥石流这类地质灾害频发的区域,随时可能威胁到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也要优先考虑搬迁。阿土列尔村的搬迁将逐步展开,但目前并不是最急迫的。

      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长刘维嘉认为,“大小凉山的彝族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扶贫攻坚中存在许多特殊困难,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暂时不搬迁还有没有脱贫路?

      驻村干部决定扶贫先扶智票决成立股份合作社

      阿土列尔村有98户人,其中76户住在山上。全村人均土地有0.07公顷,有三分之二的人已经脱贫,确定的精准贫困户为37户。

      短期内搬迁困难重重,并不意味着阿土列尔村没有脱贫之路。

      四川从对口帮扶单位选派88名干部到贫困县任专职副书记,主抓扶贫工作,从全省各级机关选派了1.15万名干部到基层,开展驻村帮扶。

      29岁的帕查有格和28岁的胡文华,即是选派到阿土列尔村的驻村干部,他们分别来自县政府办公室和州委组织部。

      “不可能因为没有路,就等着来修路,脱贫等不起。”帕查有格说,他们(驻村干部)也等不起,如果自己打退堂鼓,老乡该有多伤心。

      去年12月,四川省下拨了扶持大小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整村推进的扶贫资金,分到阿土列尔村头上有100万元。据胡文华介绍,除去16万元用于解决学校的饮水问题,剩下的分别打到了村民的惠农卡上。扶贫资金如何使用,成为央视记者关注的重点。扶贫先扶智,两个驻村干部首先做了件让村民们开阔视野、统一认识的事。

      村上打算办一个养羊合作社,对于村民来说,这意味着要把已经装进口袋里的钱再拿出来,难度可想而知。“最好就是买羊给每家每户,该5只的5只,该3只的3只,合作社是什么,我们都不知道。”村民莫色拉洛的观点颇具代表性,许多在外面早就习以为常的做法,在阿土列尔村还是新生事物。

      听到反对声音,帕查有格却很高兴:“提意见大家会一起坐下来,一起商量着干,反正我们一起住、一起吃。”

      几个扶贫干部一点点地给村民们讲解什么是分红,怎样来入股。最终,村里召开了村民大会,以土豆当选票进行票决,同意办合作社的有92个、不同意的只有3个。

      把村民手中的扶贫款集中到一起办养羊合作社,相当于是“自找麻烦”,需要更多的担当。央视评论认为,对于连路都没有的“悬崖村”,仅仅是发钱,而不去教会村民怎样“钱生钱”,扶贫就成了一锤子买卖,短期精准长期失准。

      在扶贫攻坚路上,精不精准,关键不看形式而看成效。

      养羊能否振兴集体经济?

      还要种植脐橙、青花椒人心齐则泰山移

      为什么选择养羊?据了解,除了央视报道的攀爬悬崖的路之外,进出阿土列尔村还有一条相对安全的路,但要绕道康复村,全程长18公里,行程5小时左右。

      因为绕行较远,村民走得少,但借助那条路,却可以把羊赶进和赶出村子。

      合作社的入股标准是:精准贫困户5000元,非贫困户3000元。村干部们认为,精准贫困户入股的标准高一点,分红的时候收益也更高一点。

      尽管起初有些村民不同意,但最后他们全部都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打算第一批买400只羊,结果选来选去,只选中了60只。“要选肉质更好的,不然没市场竞争力。”帕查有格说,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扶贫要精准,钱也要花得精准。

      3年前,村里曾家家户户都养羊,后来遭遇一场大病,1000多只羊死了一多半。村民意识到,养羊需要技术。

      这一次,合作社把买回来的羊交给懂技术的农户集中养殖,收益的一半归养殖户,另一半大家按股份分红。养羊户收益大,在村民推选中,基础贫困户获得了优先权,16户中占了10户。

      伍哈是村上的贫困户之一,他家空了两年多的羊圈,又传出了咩咩叫声。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由于挑选来的母羊一半都已经带仔,领到羊的第二天就产下了小羊羔。到5月底,村上产下的小羊已经有六七十只了。在伍哈看来,母羊一年两次下仔,好好养,明年生活就能好起来。

      据胡文华介绍,养羊仅仅是阿土列尔村产业扶贫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种植脐橙和青花椒。目前,购买来的1万株脐橙,大多数已由山脚的村民小组种上了。

      这些种植要三到五年才能见效,而驻村干部们的任期是两年。于是,干部们把种养大户请来手把手地教村民。“如果只想到扶贫就是给贫困户项目资金,这样是不行的,一定要让他们真正有个长远的发展。”胡文华说,今年昭觉县就业服务管理局将针对村上的年轻人举办电焊、养殖、厨师等多项免费的专业技术培训。

      刘维嘉表示,“十三五”期间,四川将继续增大对凉山的投入。去年9月,省委省政府针对凉山存在的问题,制定了17条政策措施,主要是从增加财政投入解决凉山州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同时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充分调动当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央视评论认为,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人心齐则泰山移。一个连路都没有的地方如何蹚出一条精准脱贫路?扶贫干部爬上悬崖,和村民们一起干,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网友评论

      “悬崖村”的未来何去何从?

      网友“默哥阿强”说:“70来户人,这么多年也没有想办法有一条便道什么的?怎么还爬藤梯啊?我们这儿的一个村,与乡场镇之间隔着一道山,村支书硬是带着全村人用几年时间开凿了一条500米长的隧道。”

      对于不少网友修路的建议,网友“天下朋友”表达了另一种观点:“横断山区本身就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这种地方能修路么?未必能等到验收,说不定泥石流就给你冲了。”

      如果说修路难度过大,那么还有其他更简单的解决办法吗?对此,网友“幸福自由人”提出想法,“能整体搬迁吗?集体搬迁到平坦一点的小镇,统建房也行。”

      这样的想法尽管得到不少网友赞成,可新问题又抛出来了。“默哥阿强孑余”认为:这是两难的选择!算经济账,应该搬迁,但搬迁后的很多问题恐怕很难解决。

      对此,“打雷一声响”回应说:“现实困难是,搬出去可能要失去土地甚至生活来源;一次性几万元的安置费无异于杯水车薪。况且,当地的生产条件不错,农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搬,还是不搬?在一片争论中,网友“小美妞”发出了另一种声音,“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是个绝佳的旅游地吗?可以吸引投资来修路甚至缆车,有了路互通有无,贫困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不管哪种方式,都不能马上解决“悬崖村”眼前的困难。在网友“xun”看来,扶贫道路异常艰难,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采取妥善的方法让贫困户脱贫,才是最适宜的。“小妮子”发出感叹:大凉山的脱贫攻坚任重道远,但相信我们的党员干部群众一定能排除万难,开辟出一条适合大山的致富路。(记者 陈碧红 整理)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