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 重建美好家园
保电:8月14日,若尔盖县电力抢险救援党员突击队在九寨沟县漳扎镇上寺村等受灾安置点,全力保障灾区群众用电。
防疫:8月16日,松潘县医疗救援队的医务人员深入到九寨沟县漳扎镇甘海子村安置点,开展震后消毒防疫工作。
赠书:8月11日,九寨沟县图书馆流动图书车开进灾区九寨沟县漳扎镇漳扎村安置点,开展赠送书籍、报刊等活动,受到村民的欢迎。记者 衡昌辉 摄
抢通
建钢棚洞 搭钢便桥
24小时施工力 保公路畅通
8月16日,在省道301线神仙池路口,山体垮塌的痕迹依旧明显。在4名安全员的守护下,10多名工人正在焊接钢棚和打钢桩。
“这里将用120根钢柱,搭建高6米、长约130米的钢棚隧洞。”负责现场施工的四川路桥川交公司副总经理杜江林介绍说,这就类似搭一把保护伞,把容易塌方的路段遮起来。
地震后,神仙池路口新增了四五处垮塌体,过往车辆和行人通行很不安全。安全员王雨告诉记者,这100多米长的路,每天都要掉石头,一上午至少有10多次。
抓好道路抢通保通是九寨沟抗震救灾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四川路桥采用了“路面钢棚洞防护”方案,并紧急调来168名工人,加班加点进行施工,确保该路段的道路通行安全。在2公里外的一个加工点,50多名工人分成2班,24小时不间断对700多吨钢材进行切割、焊接、拼装,加工成一个个钢棚洞钢架单元。随后,加工完的钢架单元被运送至塌方路段现场进行安装。
“两边山上不断有飞石落下,是影响施工进度的最大拦路虎。”杜江林说,目前钢棚洞已完成整个工程量的三分之二,力争在8月19日基本建成这条钢铁隧洞。
10时24分,一侧山坡上突然烟尘滚滚,山石快速向施工现场冲来。王雨马上吹响口哨,听到口哨声,工人们迅速撤离到相对安全的地方。等垮塌完后,现场又恢复了紧张的施工。
在省道301线九道拐处,垮塌体把整个道路几乎全部掩埋。四川路桥设计了“两次战备钢桥过河+钢栅栏挡护”的方案,将对此路段改线700米,建设两座钢便桥确保道路通行安全,计划10天之内完工。
省道301线川主寺至九寨沟方向因地震阻断的公路目前均已抢通。但受震灾破坏和余震影响,灾区道路发生次生灾害风险大,部分已抢通路段只能供越野车通行。“其中有4处严重的危险路段。”阿坝州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詹永康说,目前已确定了4处危险路段的施工方案,四川路桥和中铁一局分别在组织人力、机具进行抢通保通。
排危
九寨沟县第三小学将按期开学
有啥困难克服了就是,不要耽误娃娃上学
近日九寨沟县第三小学发出通知,将在9月1日按期开学。
这所离震中并不算远的学校,震后面临建筑安全排危工作,以及安置因房屋受损而转入该校的逾200名师生。抢险救援期间,学校主动为救援队提供食宿,所有老师都赶到学校当志愿者,通宵达旦。然而开学的日子,还是定在了9月1日。人员辛苦,时间紧迫。
开学时间的决定让人有点意外。“我都担心,他们搞不搞得赢喔。”附近的中安乐村村支部书记曹德刚说,村里有超过100个孩子在这儿读书。村民们也说要是忙不过来,延期开学也可以,但学校婉拒了。
8月16日下午,记者实地走访了这所学校。还没进校门,就听到阵阵钻探声。声音来自门左侧的钻机、挖掘机,它们正在拆一排平房。“原来是个教师宿舍,地震把墙体震裂了,检查过是危房。”现场施工人员杜代荣说,工期很紧,要求3天内拆完并用混凝土铺平地面。
“说好的3天哈,你拆完了,盖板房的还要进场。”校长王幺成带着两位身着“桂湖防水”工作服的工人,急匆匆从这儿经过,边走边说。首要问题是确保震后校舍的安全。王幺成介绍说,经过住建等部门排查,那排教师宿舍是危房,需拆除排危;老教学楼屋顶防水层、保温层开裂,需要修复。所有工程的工期,都按开学日来倒排进度。
被拆除的平房对面,是学校教学楼。当天学校的20多位教师,都在这里“搬家”。图书阅览室、音乐室、手工室……凡是能让出的都要清空,给开学迁入的邻校学生做教室。根据安排,当天要清空8个教室。到下午3点时,老师们已完成了6个,在一间教室里歇息。有老师直接趴在小桌上睡着了。“地震后就连续作战,确实有点儿累。”靠在墙上,语文老师徐淑芹轻声地说。
学校里最轻松的,是操场上打篮球的学生。开学就将升入6年级的郭德梁说,他想上语文和体育课。“在家里很无聊,没有同学。”
安排完防水工作,王幺成从教学楼走出来,迎头碰到来帮忙的曹德刚。“校长,你今年压力大喔,何必非要9月1日开学嘛?”忙着安排各项工作的王幺成却说,“有啥困难克服了就是,不要耽误娃娃上学。”
巡防
安置点成立临时党支部
67岁老党员主动参与治安巡防
8月16日上午11点,九寨沟县漳扎镇沙坝村一组安置点,67岁的旦巴基顶着烈日,左手提着黑色塑料袋,右手拿着把火钳,在安置点里一边走一边观察,发现地上有垃圾,立即夹起来放进袋子里。他的左臂上围着红袖标,上面写着“九寨治安巡防”。
旦巴基是村里的老党员了,1973年入党,2002年退休。“家里现在6口人,开了家宾馆,两个儿子也在景区打工。”地震改变了一家人平静安宁的生活。
地震发生时,旦巴基家的宾馆有20多个游客,一家人把客人集中到相对安全的院坝里,生起一堆篝火给大家取暖。“附近还有很多人都围了过来。”旦巴基说,第二天一早,村里的群众就忙着协助疏散游客,一直忙到晚上。
从8月10日开始,为了确保村里群众的安全,沙坝村设立了临时安置点。旦巴基所在的一组安置点总共有63户,286人。这么多人突然要在一个地方集中居住,事务非常繁杂。为此,安置点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旦巴基主动要求承担一些工作,“我是老党员,这个时候我必须要站出来。”旦巴基说,他日常的工作就是安置点的治安巡防,同时也顺便维护一下环境卫生。
按照“干部包片,党员包户”的原则,确保对每一户安置点受灾群众服务保障到位。目前,安置点的警务室、医疗点、物资库房、消防、厨房、厕所、垃圾集中清运点等设施设备已经配备完毕。晚上,安置点还会开办帐篷夜校,讲解震后避灾知识和过渡安置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