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解”升级,怎么做加法?

  • 2017年03月31日 08时5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推动“大调解”体系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升级发展省级“优秀”创新项目带来启示——

      回忆起去年的维权经历,苍溪县亭子乡沿江村的农民工徐兴龙记忆犹新。从高处坠落导致八级伤残后,调解组织、仲裁机构与审判机关三方联合会商,苍溪县总工会牵头调解,很快为徐兴龙拿到了13.2万元的工伤赔偿款。“调裁审”联动,是当地开展的省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创新项目,也是于近日被全省通报表扬的28个省级“优秀”创新项目之一。

      在我省,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体系已形成多年,成功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2015年底,中央又下发了《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要求推动包括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在内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衔接配合,建立健全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我省不久前确定了一批省级创新项目先行先试。

      从“大调解”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我省各地做了哪些加法?又为下一步工作带来哪些启示?近日,记者对部分优秀创新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

      A方式的加法

      足不出户,矛盾纠纷通过远程网络视频调解

      ●亲历

      “这个货款我追了几个月,现在对方去外地了,我还能起诉吗?”一走进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张女士就找到工作人员帮忙,“最好快一点,不然就彻底找不到人了。”张女士是成都市郫都区一家美容院的老板,刘某购货的货款一直没有支付。

      这是今年1月发生在成都市郫都区法院的一幕,这样的欠款纠纷,法院每天都要办理很多件。“现在案件很多,进入诉讼程序后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工作人员建议张女士通过网络远程调解解决纠纷。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张女士拿出手机,进入了“和合智解”e调解平台,并预约了一名法院的人民陪审员作为特邀调解员。

      在调解员的安排下,张女士打开笔记本电脑,登录调解平台,一场远程视频调解随即开始。三人隔着屏幕面对面,张女士拿着打印好的银行流水,计算交给刘某的货款;刘某则逐一进行核对,没有提出异议,但表示当下难以全额返还;调解员不时进行劝解……半个小时后,调解员已经拟好了一份调解协议,通过平台传送给双方确认。随后,刘某通过网上银行归还了部分欠款,并约定后续还款期限。

      “比起诉流程简单轻松多了,省了好多时间,少跑好多路。”网络远程调解让张女士由衷点赞。

      成都法院副院长杨咏梅介绍,“和合智解”e调解平台融裁判规则导引、法律法规检索、纠纷案例学习、调解资源共享、远程视频调解和诉非无缝对接等功能于一体,使群众解决纠纷的疑难问题能够一站式解决。截至今年2月,成都法院和七个试点基层法院在这个平台调解成功717件,成功率68.8%。

      ●启示

      由专家组成的评估验收组认为,在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群众也更渴求便捷的纠纷化解方式的背景下,“和合智解”e在线调解平台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指导处处长龙飞说,这个创新项目为传统纠纷解决方式的升级换代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为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改革增添了创新样本。

      省“大调解”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将推动各地借鉴成都的经验,建设在线纠纷解决平台,运用互联网科技,有效地集合多方资源、激发多元力量,回应群众的现实需求。近期,已有泸州等地的同行前往成都法院取经,类似的在线纠纷解决平台有望在其他市州推广。

      B力量的加法

      将调解组织搭建在产业链上,引入专业社会力量化解矛盾

      ●亲历

      “有个外地人预订了茶苗,现在不要了。”近日,雅安市名山区茅河乡万山村村支书陈争强听见茶农反映的情况,比茶农还要着急,“不及时卖出去只能亏了啊。”

      原来,一名外地茶苗经销商与十几户茶农达成口头协议,以0.065元一株的价格预定茶苗600万株,当场付了7万元定金。当顺利运走360万株茶苗后,经销商突然通过电话告知,预定的茶苗品种不对,剩下的都不要了——这时,剩下的240万株茶苗正准备装车。

      在茅河乡,依托乡茶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建立了茶产业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茶调委成员不少都是专业茶商,陈争强找到他们,他们首先充分利用人脉资源,以稍低的价格将240万株茶苗紧急售出;另一方面,通过本地茶商同外地经销商进行沟通,最终这位经销商又补偿了茶农10万元。

      “茶产业是名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的经济命脉,90%以上农户以茶为生。”名山区委政法委书记何晓东介绍,名山区有各类茶业协会、商会19个,依托这些协会、商会建立的茶调委,将矛盾纠纷人民调解组织搭建在茶产业链上,及时就近化解影响茶产业发展的各种矛盾纠纷。

      ●启示

      “针对一些较为专业或复杂的矛盾纠纷,仅靠一种力量难以妥善化解。”进行实地验收评估的省司法厅基层处副处长张敏表示,名山区创新项目表明,更好地吸收社会力量,丰富矛盾纠纷化解主体,不仅有利于化解一些专业领域的矛盾纠纷,还有利于解决当事人认为调解不公的问题,更能起到在源头上预防、在萌芽状态化解的作用。

      张敏说,不断提高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是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两个重要方向,各地应在充分借鉴创新项目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强化社会参与,逐步探索建立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拓宽矛盾纠纷化解途径。

      C

      机制的加法

      ●打破部门间的壁垒,针对突出矛盾纠纷建立协调联动化解机制

      ●亲历

      “双方情绪激动,几乎是一点就燃。”谈及去年一个矛盾纠纷双方对峙的现场,绵阳市游仙区富乐街道办的工作人员记忆犹新。对峙的双方是富乐街道某小区的部分业主与开发商,本来开开心心前来接收新房的业主发现,自己所购房屋与开发商当初的承诺有些不一致,但开发商拒不承认,也不愿意整改,双方就此产生了矛盾纠纷。

      不过,现场并未被“点燃”,而是很快恢复了平静。一名工作人员回忆,街道办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迅速响应,启动与司法所、派出所、区住建局等部门的联调机制。司法所工作人员负责向情绪激动的业主宣传了房地产相关法律规定,派出所一边维持现场秩序一边劝解个别激动的人员,区住建局现场核实了交房条件,街道协调中心组织各方进行分析研判和调解沟通。

      最终,开发商在相关部门指导下调整了交房条件,当事双方均表示满意。

      “这是整合基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社会资源,形成的‘1+2+N’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绵阳市游仙区“大调解”办相关负责人解释,所谓“1+2+N”,就是综治工作中心加派出所、司法所,再加上相关部门、专业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等,“多元是核心,联动是关键。通过这种模式,实现多部门同平台化解矛盾纠纷,形成合力。”

      ●启示

      省委政法委副巡视员、省“大调解”办副主任黄晓峰表示,要让多元的化解主体、化解渠道形成化解合力,需要完善衔接机制,加强相互之间的配合。我省还有许多优秀的创新项目都重点瞄准衔接机制,促进协调联动:古蔺县由县政府法制办牵头,整合农业、林业、国土等部门力量,专门成立了“古蔺县农村土地林权纠纷调解处理办公室”;针对带有“民转刑”隐患的婚姻家庭纠纷,广安市广安区推行“2+2+1”联动工作法,法院与多个相关部门签约协作……

      验收专家组认为,在这个方面,各地的创新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下一步,各地可学习借鉴这些优秀创新项目的经验,打破部门间的壁垒,针对本地区突出矛盾纠纷建立协调联动化解机制。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大调解”升级,怎么做加法?

  • 2017年03月31日 08时5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推动“大调解”体系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升级发展省级“优秀”创新项目带来启示——

      回忆起去年的维权经历,苍溪县亭子乡沿江村的农民工徐兴龙记忆犹新。从高处坠落导致八级伤残后,调解组织、仲裁机构与审判机关三方联合会商,苍溪县总工会牵头调解,很快为徐兴龙拿到了13.2万元的工伤赔偿款。“调裁审”联动,是当地开展的省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创新项目,也是于近日被全省通报表扬的28个省级“优秀”创新项目之一。

      在我省,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体系已形成多年,成功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2015年底,中央又下发了《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要求推动包括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在内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衔接配合,建立健全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我省不久前确定了一批省级创新项目先行先试。

      从“大调解”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我省各地做了哪些加法?又为下一步工作带来哪些启示?近日,记者对部分优秀创新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

      A方式的加法

      足不出户,矛盾纠纷通过远程网络视频调解

      ●亲历

      “这个货款我追了几个月,现在对方去外地了,我还能起诉吗?”一走进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张女士就找到工作人员帮忙,“最好快一点,不然就彻底找不到人了。”张女士是成都市郫都区一家美容院的老板,刘某购货的货款一直没有支付。

      这是今年1月发生在成都市郫都区法院的一幕,这样的欠款纠纷,法院每天都要办理很多件。“现在案件很多,进入诉讼程序后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工作人员建议张女士通过网络远程调解解决纠纷。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张女士拿出手机,进入了“和合智解”e调解平台,并预约了一名法院的人民陪审员作为特邀调解员。

      在调解员的安排下,张女士打开笔记本电脑,登录调解平台,一场远程视频调解随即开始。三人隔着屏幕面对面,张女士拿着打印好的银行流水,计算交给刘某的货款;刘某则逐一进行核对,没有提出异议,但表示当下难以全额返还;调解员不时进行劝解……半个小时后,调解员已经拟好了一份调解协议,通过平台传送给双方确认。随后,刘某通过网上银行归还了部分欠款,并约定后续还款期限。

      “比起诉流程简单轻松多了,省了好多时间,少跑好多路。”网络远程调解让张女士由衷点赞。

      成都法院副院长杨咏梅介绍,“和合智解”e调解平台融裁判规则导引、法律法规检索、纠纷案例学习、调解资源共享、远程视频调解和诉非无缝对接等功能于一体,使群众解决纠纷的疑难问题能够一站式解决。截至今年2月,成都法院和七个试点基层法院在这个平台调解成功717件,成功率68.8%。

      ●启示

      由专家组成的评估验收组认为,在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群众也更渴求便捷的纠纷化解方式的背景下,“和合智解”e在线调解平台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指导处处长龙飞说,这个创新项目为传统纠纷解决方式的升级换代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为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改革增添了创新样本。

      省“大调解”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将推动各地借鉴成都的经验,建设在线纠纷解决平台,运用互联网科技,有效地集合多方资源、激发多元力量,回应群众的现实需求。近期,已有泸州等地的同行前往成都法院取经,类似的在线纠纷解决平台有望在其他市州推广。

      B力量的加法

      将调解组织搭建在产业链上,引入专业社会力量化解矛盾

      ●亲历

      “有个外地人预订了茶苗,现在不要了。”近日,雅安市名山区茅河乡万山村村支书陈争强听见茶农反映的情况,比茶农还要着急,“不及时卖出去只能亏了啊。”

      原来,一名外地茶苗经销商与十几户茶农达成口头协议,以0.065元一株的价格预定茶苗600万株,当场付了7万元定金。当顺利运走360万株茶苗后,经销商突然通过电话告知,预定的茶苗品种不对,剩下的都不要了——这时,剩下的240万株茶苗正准备装车。

      在茅河乡,依托乡茶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建立了茶产业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茶调委成员不少都是专业茶商,陈争强找到他们,他们首先充分利用人脉资源,以稍低的价格将240万株茶苗紧急售出;另一方面,通过本地茶商同外地经销商进行沟通,最终这位经销商又补偿了茶农10万元。

      “茶产业是名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的经济命脉,90%以上农户以茶为生。”名山区委政法委书记何晓东介绍,名山区有各类茶业协会、商会19个,依托这些协会、商会建立的茶调委,将矛盾纠纷人民调解组织搭建在茶产业链上,及时就近化解影响茶产业发展的各种矛盾纠纷。

      ●启示

      “针对一些较为专业或复杂的矛盾纠纷,仅靠一种力量难以妥善化解。”进行实地验收评估的省司法厅基层处副处长张敏表示,名山区创新项目表明,更好地吸收社会力量,丰富矛盾纠纷化解主体,不仅有利于化解一些专业领域的矛盾纠纷,还有利于解决当事人认为调解不公的问题,更能起到在源头上预防、在萌芽状态化解的作用。

      张敏说,不断提高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是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两个重要方向,各地应在充分借鉴创新项目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强化社会参与,逐步探索建立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拓宽矛盾纠纷化解途径。

      C

      机制的加法

      ●打破部门间的壁垒,针对突出矛盾纠纷建立协调联动化解机制

      ●亲历

      “双方情绪激动,几乎是一点就燃。”谈及去年一个矛盾纠纷双方对峙的现场,绵阳市游仙区富乐街道办的工作人员记忆犹新。对峙的双方是富乐街道某小区的部分业主与开发商,本来开开心心前来接收新房的业主发现,自己所购房屋与开发商当初的承诺有些不一致,但开发商拒不承认,也不愿意整改,双方就此产生了矛盾纠纷。

      不过,现场并未被“点燃”,而是很快恢复了平静。一名工作人员回忆,街道办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迅速响应,启动与司法所、派出所、区住建局等部门的联调机制。司法所工作人员负责向情绪激动的业主宣传了房地产相关法律规定,派出所一边维持现场秩序一边劝解个别激动的人员,区住建局现场核实了交房条件,街道协调中心组织各方进行分析研判和调解沟通。

      最终,开发商在相关部门指导下调整了交房条件,当事双方均表示满意。

      “这是整合基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社会资源,形成的‘1+2+N’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绵阳市游仙区“大调解”办相关负责人解释,所谓“1+2+N”,就是综治工作中心加派出所、司法所,再加上相关部门、专业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等,“多元是核心,联动是关键。通过这种模式,实现多部门同平台化解矛盾纠纷,形成合力。”

      ●启示

      省委政法委副巡视员、省“大调解”办副主任黄晓峰表示,要让多元的化解主体、化解渠道形成化解合力,需要完善衔接机制,加强相互之间的配合。我省还有许多优秀的创新项目都重点瞄准衔接机制,促进协调联动:古蔺县由县政府法制办牵头,整合农业、林业、国土等部门力量,专门成立了“古蔺县农村土地林权纠纷调解处理办公室”;针对带有“民转刑”隐患的婚姻家庭纠纷,广安市广安区推行“2+2+1”联动工作法,法院与多个相关部门签约协作……

      验收专家组认为,在这个方面,各地的创新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下一步,各地可学习借鉴这些优秀创新项目的经验,打破部门间的壁垒,针对本地区突出矛盾纠纷建立协调联动化解机制。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