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探路 披荆斩棘打攻坚战

  • 2017年10月12日 08时5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德昌县彝族群众收摘万寿菊。记者 王云 摄

     

      仪陇县新政镇安溪潮村村民在该村的蛋鸡养殖合作社上班。记者 李向雨 摄

     

      2017年,广安市广安区白马乡白马村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贫困群众与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集体过春节。

     

      德阳援建对口帮扶人员到若尔盖县巴西乡脱贫户卓玛措家,为她规划创办藏家乐。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今年全国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四川有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的特点突出,脱贫攻坚工作难度非同寻常。脱贫攻坚是到村到户到人的工作,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充分体现了对四川脱贫攻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省贫困群众的深切关怀。

      念兹在兹,唯此为大。从2012年底750万贫困人口,减至2016年底272万贫困人口——四川采取超常举措,付出超常努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部署落地生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用活资金

      养驴脱贫致富背后有基金当靠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坚持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要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资金。

      “今年纯收入有望超40万元。”10月10日,巴中市恩阳区关公镇双桥村,伏瑞富准备在年底前将100头驴销往北京、广州等地。

      2年前,他还是贫困户。现在成了“冒尖户”,伏瑞富坦言,离不开扶贫基金的支持。

      50岁的伏瑞富过去养过猪,但因猪病赔了本,还欠下数万元债务。2015年,考虑到养殖风险小,他决定养驴。租地、建棚、买驴,前期投入过万元,饲料费却没了着落。

      村第一书记马永强推荐他申请“扶贫小额信用贷款”。这项贷款,本金归还期限不超过3年,贷款额度不超过5万元,财政全额贴息,不用任何抵押物。

      这项扶贫贷款背后的助推者是“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这笔基金消除了金融机构对信贷风险的担心,敢于贷款给贫困户。”巴中市恩阳区财政局副局长岳鹏介绍。

      伏瑞富向巴中农商银行借了扶贫小额信用贷款5万元,饲料钱有了。

      1头驴卖出去,纯收入至少2000元。2016年,伏瑞富决定扩大养殖规模,另租下100多亩地,购置了近50头驴。“当年纯收入已破20万元;2017年预计能翻番。”

      伏瑞富靠养驴脱了贫,10户贫困户纷纷找上门来想跟着干,但都缺乏资金。伏瑞富又向他们推荐“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他还成立了彩瑞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对贫困户提供养驴技术指导,“预计今年底这10户将全部脱贫。”

      伏瑞富的故事,是我省四项扶贫基金助力脱贫的一个缩影。我省在全国首创“四项扶贫基金”,即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和卫生扶贫救助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是由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筹集用于与银行共同分担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损失的资金。如果贫困户贷款产生违约,由经办银行和分险基金各分担贷款损失的30%和70%。

      据省财政厅数据,截至9月底,全省四项扶贫基金累计规模106亿元。其中,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规模31.9亿元,引导47.9万贫困户借用扶贫小额信用贷款160.7亿元;教育扶贫救助基金8.0亿元,支出1.3亿元,资助了17.9万贫困家庭学生;卫生扶贫救助基金7.9亿元,支出1.4亿元,资助了25.5万贫困人口;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规模58.2亿元,29.4万贫困户借用产业扶持基金25.8亿元。

      “四项扶贫基金”回应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使政策的补充效应发挥到最细小的单元。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已建立四项扶贫基金补充机制,通过预算安排、资金整合、社会捐赠、对口支援等渠道,及时补充基金。

      易地搬迁

      漏雨屋换成新房子 还有了小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要实施易地搬迁,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10月7日傍晚,巴中市南江县金碑村贫困户岳万聪吃过晚饭,在院坝里散步。住上新房的他很高兴,“这么好的政策,实实在在享受到了。”

      如果不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岳万聪仍要在老房子里苦熬。老房已经在半山腰“站”了50多年,赶上大雨,除了应付漏雨,还要担心发生泥石流。交通极不便,去医院看病要走30里路。最难的是用水,得从山脚下背,单程一次需要20分钟。

      “金碑是个穷窝窝,山高林深光棍多,出门翻山又爬坡,顿顿啃的包谷馍……”民谣道尽苦涩和无奈。

      为什么不早点搬出来?“哪里有钱嘛!新房子建不起。”岳万聪苦笑。老伴去世得早,女儿又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搬新房,想也不敢想。

      今年5月份,岳万聪搬到了山脚下的聚居点,住进新居。再要去县城,走不到20里了。

      75平方米的新房,造价8万多元,自掏腰包的部分只有7500元。房间明亮宽敞,客厅、厨房、卫浴一应俱全,水龙头一拧,就“哗哗”流出水来。

      走出新家大门几百米,就是村广场,岳万聪经常到这里锻炼身体,最近还新学了几招太极拳。村里有医生,用医保卡看病买药都方便。“就像住在城里了!”

      村里为岳万聪安排了打扫卫生的公益岗位。他还喂了30只鸡,种了一亩多茶叶,再加上低保,一年就有8000多元。

      65岁的岳万聪给自己定下“小目标”——尽快学会用微信,“好让在外地的孙女看看金碑村的变化!”

      金碑村“第一书记”侯翔荣说,易地扶贫搬迁不是一搬了之,而是与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小经营“四小产业”结合起来。贫困户不仅挪穷窝、摘穷帽,更要换穷业、斩穷根。村里已建起了电商服务点,村民养的土鸡、生态猪等可以销往全国各地。

      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了解到,2017年我省计划搬迁33万人。截至8月底,建成住房95461套涉及323770人,建成率98.1%,已有20多万群众搬迁住进新家。目前,我省已有近50万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新家。“十三五”期间,我省要完成35万户116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总投资达700亿元。

      我省探索扶贫资金筹措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尝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内流转、成功发行全国首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收益债券,这些做法吸引兄弟省市来川“取经”,纷纷对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点赞。

      定点帮扶

      蜂蜜过去不好销 现成欧盟认证“爆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

      10月10日,天刚刚亮,56岁的占拉生匆匆起床。“天气变冷了,要提前准备20箱蜜蜂过冬的事。”

      占拉生的家位于平均海拔2660米的阿坝州黑水县麻窝乡木日窝村,是典型的高山贫困村。他家是村里的17户贫困户之一。

      今年5月,经过多次考察和讨论,从未养过蜂的木日窝村决定尝试养50箱中蜂。“目前已摇了3次蜜,收蜜260斤,卖了1万多元钱。”省知识产权局驻木日窝村第一书记赵治霖说,养蜂现在是村里重要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明年还要扩大到100箱。

      黑水县有养蜂的传统,但因地处偏远,过去并不好销。根据部署,省知识产权局对口帮扶黑水县。今年3月,在其对口帮扶下,黑水中蜂成功通过欧盟有机产品认证,成为我省中蜂系列中唯一通过该认证标志的产品。

      高山上的黑水蜂蜜成了“爆款”,迅速畅销成都、重庆等大城市。“今年还有3吨多黑水蜂蜜将首次卖到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黑水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副局长王维东告诉记者,价格也从过去每公斤40元涨到现在平均每公斤120元。

      愿意养蜂的人多了。“养蜂投资小、周期短、收益大、惠及面广,将是我们脱贫增收的重要抓手。”王维东说。目前,全县840户群众养中蜂2.35万箱,年产蜂蜜200多吨。

      省知识产权局还帮助黑水县成功创建成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省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陈泉说,目前,黑水县建立“电子商务+农户”“电子商务+专业合作社”等电商平台100家,13个贫困村新养蜂1457箱,养蜂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有十多家。

      省知识产权局还积极选派业务骨干、邀请省内外专家到黑水县讲授种养技术和举办知识产权培训班,培训人员600余人次。

      “去年以来,黑水县新申请专利11件,申请黑水色湾藏香猪、黑水大蒜国家地理标志2件,申请量分别是前10年的总和。”陈泉说,目前,该县已成为全省第五个“国家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县”。

      去年,黑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570元,同比增长10.7%,全县9个贫困村3007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被评为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图片均为视觉四川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以创新探路 披荆斩棘打攻坚战

  • 2017年10月12日 08时5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德昌县彝族群众收摘万寿菊。记者 王云 摄

     

      仪陇县新政镇安溪潮村村民在该村的蛋鸡养殖合作社上班。记者 李向雨 摄

     

      2017年,广安市广安区白马乡白马村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贫困群众与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集体过春节。

     

      德阳援建对口帮扶人员到若尔盖县巴西乡脱贫户卓玛措家,为她规划创办藏家乐。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今年全国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四川有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的特点突出,脱贫攻坚工作难度非同寻常。脱贫攻坚是到村到户到人的工作,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充分体现了对四川脱贫攻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省贫困群众的深切关怀。

      念兹在兹,唯此为大。从2012年底750万贫困人口,减至2016年底272万贫困人口——四川采取超常举措,付出超常努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部署落地生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用活资金

      养驴脱贫致富背后有基金当靠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坚持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要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资金。

      “今年纯收入有望超40万元。”10月10日,巴中市恩阳区关公镇双桥村,伏瑞富准备在年底前将100头驴销往北京、广州等地。

      2年前,他还是贫困户。现在成了“冒尖户”,伏瑞富坦言,离不开扶贫基金的支持。

      50岁的伏瑞富过去养过猪,但因猪病赔了本,还欠下数万元债务。2015年,考虑到养殖风险小,他决定养驴。租地、建棚、买驴,前期投入过万元,饲料费却没了着落。

      村第一书记马永强推荐他申请“扶贫小额信用贷款”。这项贷款,本金归还期限不超过3年,贷款额度不超过5万元,财政全额贴息,不用任何抵押物。

      这项扶贫贷款背后的助推者是“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这笔基金消除了金融机构对信贷风险的担心,敢于贷款给贫困户。”巴中市恩阳区财政局副局长岳鹏介绍。

      伏瑞富向巴中农商银行借了扶贫小额信用贷款5万元,饲料钱有了。

      1头驴卖出去,纯收入至少2000元。2016年,伏瑞富决定扩大养殖规模,另租下100多亩地,购置了近50头驴。“当年纯收入已破20万元;2017年预计能翻番。”

      伏瑞富靠养驴脱了贫,10户贫困户纷纷找上门来想跟着干,但都缺乏资金。伏瑞富又向他们推荐“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他还成立了彩瑞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对贫困户提供养驴技术指导,“预计今年底这10户将全部脱贫。”

      伏瑞富的故事,是我省四项扶贫基金助力脱贫的一个缩影。我省在全国首创“四项扶贫基金”,即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和卫生扶贫救助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是由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筹集用于与银行共同分担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损失的资金。如果贫困户贷款产生违约,由经办银行和分险基金各分担贷款损失的30%和70%。

      据省财政厅数据,截至9月底,全省四项扶贫基金累计规模106亿元。其中,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规模31.9亿元,引导47.9万贫困户借用扶贫小额信用贷款160.7亿元;教育扶贫救助基金8.0亿元,支出1.3亿元,资助了17.9万贫困家庭学生;卫生扶贫救助基金7.9亿元,支出1.4亿元,资助了25.5万贫困人口;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规模58.2亿元,29.4万贫困户借用产业扶持基金25.8亿元。

      “四项扶贫基金”回应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使政策的补充效应发挥到最细小的单元。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已建立四项扶贫基金补充机制,通过预算安排、资金整合、社会捐赠、对口支援等渠道,及时补充基金。

      易地搬迁

      漏雨屋换成新房子 还有了小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要实施易地搬迁,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10月7日傍晚,巴中市南江县金碑村贫困户岳万聪吃过晚饭,在院坝里散步。住上新房的他很高兴,“这么好的政策,实实在在享受到了。”

      如果不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岳万聪仍要在老房子里苦熬。老房已经在半山腰“站”了50多年,赶上大雨,除了应付漏雨,还要担心发生泥石流。交通极不便,去医院看病要走30里路。最难的是用水,得从山脚下背,单程一次需要20分钟。

      “金碑是个穷窝窝,山高林深光棍多,出门翻山又爬坡,顿顿啃的包谷馍……”民谣道尽苦涩和无奈。

      为什么不早点搬出来?“哪里有钱嘛!新房子建不起。”岳万聪苦笑。老伴去世得早,女儿又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搬新房,想也不敢想。

      今年5月份,岳万聪搬到了山脚下的聚居点,住进新居。再要去县城,走不到20里了。

      75平方米的新房,造价8万多元,自掏腰包的部分只有7500元。房间明亮宽敞,客厅、厨房、卫浴一应俱全,水龙头一拧,就“哗哗”流出水来。

      走出新家大门几百米,就是村广场,岳万聪经常到这里锻炼身体,最近还新学了几招太极拳。村里有医生,用医保卡看病买药都方便。“就像住在城里了!”

      村里为岳万聪安排了打扫卫生的公益岗位。他还喂了30只鸡,种了一亩多茶叶,再加上低保,一年就有8000多元。

      65岁的岳万聪给自己定下“小目标”——尽快学会用微信,“好让在外地的孙女看看金碑村的变化!”

      金碑村“第一书记”侯翔荣说,易地扶贫搬迁不是一搬了之,而是与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小经营“四小产业”结合起来。贫困户不仅挪穷窝、摘穷帽,更要换穷业、斩穷根。村里已建起了电商服务点,村民养的土鸡、生态猪等可以销往全国各地。

      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了解到,2017年我省计划搬迁33万人。截至8月底,建成住房95461套涉及323770人,建成率98.1%,已有20多万群众搬迁住进新家。目前,我省已有近50万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新家。“十三五”期间,我省要完成35万户116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总投资达700亿元。

      我省探索扶贫资金筹措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尝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内流转、成功发行全国首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收益债券,这些做法吸引兄弟省市来川“取经”,纷纷对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点赞。

      定点帮扶

      蜂蜜过去不好销 现成欧盟认证“爆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

      10月10日,天刚刚亮,56岁的占拉生匆匆起床。“天气变冷了,要提前准备20箱蜜蜂过冬的事。”

      占拉生的家位于平均海拔2660米的阿坝州黑水县麻窝乡木日窝村,是典型的高山贫困村。他家是村里的17户贫困户之一。

      今年5月,经过多次考察和讨论,从未养过蜂的木日窝村决定尝试养50箱中蜂。“目前已摇了3次蜜,收蜜260斤,卖了1万多元钱。”省知识产权局驻木日窝村第一书记赵治霖说,养蜂现在是村里重要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明年还要扩大到100箱。

      黑水县有养蜂的传统,但因地处偏远,过去并不好销。根据部署,省知识产权局对口帮扶黑水县。今年3月,在其对口帮扶下,黑水中蜂成功通过欧盟有机产品认证,成为我省中蜂系列中唯一通过该认证标志的产品。

      高山上的黑水蜂蜜成了“爆款”,迅速畅销成都、重庆等大城市。“今年还有3吨多黑水蜂蜜将首次卖到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黑水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副局长王维东告诉记者,价格也从过去每公斤40元涨到现在平均每公斤120元。

      愿意养蜂的人多了。“养蜂投资小、周期短、收益大、惠及面广,将是我们脱贫增收的重要抓手。”王维东说。目前,全县840户群众养中蜂2.35万箱,年产蜂蜜200多吨。

      省知识产权局还帮助黑水县成功创建成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省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陈泉说,目前,黑水县建立“电子商务+农户”“电子商务+专业合作社”等电商平台100家,13个贫困村新养蜂1457箱,养蜂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有十多家。

      省知识产权局还积极选派业务骨干、邀请省内外专家到黑水县讲授种养技术和举办知识产权培训班,培训人员600余人次。

      “去年以来,黑水县新申请专利11件,申请黑水色湾藏香猪、黑水大蒜国家地理标志2件,申请量分别是前10年的总和。”陈泉说,目前,该县已成为全省第五个“国家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县”。

      去年,黑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570元,同比增长10.7%,全县9个贫困村3007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被评为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图片均为视觉四川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