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 履行新职责

  • 2016年02月24日 09时5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金审二期工程验收现场

     

      灾后重建跟踪审计现场

      ——“十二五”四川审计工作实录

      2015年末,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配套文件,实行审计全覆盖、对党政一把手同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等,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中国审计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实际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审计内涵就在不断丰富,外延也在迅速扩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要“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首次将审计监督作为八大监督体系之一,并提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现“四个审计全覆盖”。

      从四川逐年的审计报告可以看出,审计工作,已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立足国家治理、服务国家治理、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层面转变,从单纯的查错纠弊向监督与保障并重的方向深化,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免疫系统”功能,正日益彰显。

      转型

      围绕中心不断深化审计职能

      我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重大政策措施的具体部署、执行进度和实际效果如何?

      2015年的审计工作报告中,首次反映了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情况,特别是针对唤醒趴在账上“沉睡”的资金,专门检查了各级财政、各部门盘活存量资金的情况,并作为预算管理审计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第一个问题予以重点揭示。“我们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反映情况,提出调整完善政策措施的建议,会同政府督查等部门加强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的检查,把审计结果转化为职能部门推进政策落实的依据和动力。”省审计厅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四川审计坚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基本指向,紧扣全省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时俱进,努力转型,科学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和技术方法,提高审计能力和效率,确保审计监督实效。四川审计人的工作,也不再局限于账表核对、实物盘点等,而对灾后恢复重建、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采取跟踪审计方式,揭示阶段性、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促进制度机制健全。

      连续几年,全省审计机关都对投资额大、社会关注度高的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进行持续跟踪审计。2013年审计工作报告反映,审计投资额632亿元,核减工程造价74.99亿元。2014年审计工作报告反映,此项审计加大了力度,共对2.32万个项目进行审计,涉及投资2925.25亿元,审减资金156.66亿元。2015年审计工作报告反映,送审的1232亿元投资中,审减资金113亿元。

      多年来,审计部门持续对省直部门的“三公”经费进行审计调查,并在每年的审计工作报告中予以披露。2013年度,抽查19个省直单位,发现公务接待的预算管理、接待标准等制度不健全等问题;2014年度,发现还存在未严格执行支出预算和财经制度规定、车辆运行维护费超预算等问题;2015年,对5个省直机关及下属单位进行的审计中发现,贯彻执行“三公”经费管理等规定还不够到位。但随着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若干规定得到贯彻执行,“三公”经费的支出总量得到了控制,逐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各部门“三公”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越来越规范。

      对省级部门经营性资产管理绩效、学会协会管理、税收征管政策执行、县级财政运行等进行专项审计调查,着力促进提质增效,确保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加大对保障性住房、乌蒙山区扶贫资金、养老产业资金、芦山和康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力度,坚持纵向到底,从政策要求、预算安排、资金拨付一直追踪到项目和个人,积极推动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强化高速公路、重大水利建设等重点项目的投资审计,以污水治理、林权确认为重点探索资源环境审计,深挖细查重大违纪违法线索,查源头、查原因、查责任、查后果,推动完善不敢腐、不能腐的制度机制……

      在审计领域不断扩展的同时,四川审计人也完成了从单纯的财政财务收支和具体经济行为的审查,向监督权力行使、评价责任履行、督促政策落实的职能转化。

      突破

      多措并举勇于探索审计路径

      备受关注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配套文件,首次明确“党政同责、同责同审”,对党政一把手同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并把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明确提出审计全覆盖,凡涉及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自觉依法接受审计、配合审计,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

      值得强调的是,这次审计制度改革明确规定,未来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经费预算、资产等均由省级管理,重大事项要向上报告,形成强有力的监督体系,相关措施一旦落地,审计机关可实现统一管理。依法审计的独立性和抗干扰力将更强更有保障。这种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无疑是一大突破。

      突破不仅在体制机制。审计内容也从单纯的单位部门账表数据审计,拓展到相关部门为落实重大部署制定的具体措施、配套政策是不是符合实际、能否落地,国有资产、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也先后纳入审计范围。四川审计,正在实现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全覆盖。即:“全面”监督,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资源和领导干部都要自觉接受审计、配合审计,审计机关履行职责不受地域和对象的限制,财政资金运行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要跟进到哪里。“全局”建言,既要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更要积极推动解决问题,着力从全局高度、从体制层面提出有价值、可借鉴的意见建议。“全景”分析,以审计机关的独特视野进行“全景”扫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历史、系统分析,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的总量、结构、特点和重要性进行宏观、整体把握,为国家治理提供科学参考和决策依据。

      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是有益的尝试。2014年,绵阳市开展了对三台县已离任的县委书记和县长离任生态环境审计评估试点,是我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首次尝试。2015年,省审计厅安排绵阳和攀枝花两市审计局分别在对梓潼县和仁和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试点。省审计厅相关人士表示,此次试点,审计部门在实践中探索审计组织方式和审计工作开展形式,摸索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利用存在问题应承担责任的方法、审计结果运用办法等方面收获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今年将适当扩大试点数量,为2018年我省全面推行和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奠定基础。”

      下一步,四川审计还将加强审计资源整合,强化审计业务的监督、指导,积极探索和推行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利用社会审计资源解决审计机关人手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矛盾。通过资源整合、力量整合,积极构建以国家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为基础、社会审计为补充的协同监督体系,缓解推进全覆盖上的力量不足、能力不足问题。同时,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加强审计队伍思想和作风建设,建立符合审计职业特点、分类科学、权责一致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和职业保障机制,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优、纪律严的“审计铁军”。

      创新

      整合资源全力提高审计成效

      春节刚过,省审计厅就传来了好消息:继去年新成立电子数据审计处机构之后,省审计厅日前专门成立了由厅内审计业务骨干人员和计算机专业人员组成的省厅数据分析组,并将在2016年项目审计中发挥作用。“这种做法加大了非现场审计综合分析应用力度,”省审计厅相关负责人说,“可以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能够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

      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创新审计方式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四川审计充分运用信息化审计技术,大力推动联网审计,在大数据分析、重大疑点筛查等方面取得一批应用成果。利用卫星图片叠加对比进行数据分析、提取疑点,开展土地管理;设立电子数据审计处,选择部分市(州)和县(市、区)与省厅同步对省地税和农村信用社开展联网审计,提高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水平,推进审计关口前移、审计效率提升。

      信息化审计成果也陆续在审计工作报告中体现。2014年以来,省审计厅积极搭建联网审计平台,完成了对财政、税务、工商、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管理等多类数据的采集,建立了数据安保和运用机制。2015年,省审计厅运用信息化审计技术,对部分省级单位的信息化系统运行绩效进行了审计调查,发现了相关部门尚未建立整合运用关联数据的共享平台、信息系统建设与运用存在缺陷等问题。

      针对审计力量严重不足与审计任务日趋繁重的现实制约,省审计厅积极推动审计技术和组织方式创新,坚持内部挖潜、提质增效,最大限度整合现有资源和效益。他们探索“三分两共”的组织模式,即采取“分段安排、分步实施、分项报告”的方式,统筹安排同一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决算审签、专项审计调查等审计项目,以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用”的效果,防止重复审计、资源浪费。探索“经责审计+”的组织模式,以省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五年规划为指导,将预算执行、项目投资、政策落实等审计内容纳入经责审计项目之中,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综合运用,扩大经责审计的广度和深度。

      刚刚过去的“十二五”,四川审计在推进审计全覆盖、促进完善国家治理等方面成绩斐然,成效明显。站在“十三五”新起点上,全省审计机关正努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四川“两个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适应新常态 履行新职责

  • 2016年02月24日 09时5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金审二期工程验收现场

     

      灾后重建跟踪审计现场

      ——“十二五”四川审计工作实录

      2015年末,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配套文件,实行审计全覆盖、对党政一把手同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等,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中国审计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实际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审计内涵就在不断丰富,外延也在迅速扩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要“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首次将审计监督作为八大监督体系之一,并提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现“四个审计全覆盖”。

      从四川逐年的审计报告可以看出,审计工作,已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立足国家治理、服务国家治理、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层面转变,从单纯的查错纠弊向监督与保障并重的方向深化,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免疫系统”功能,正日益彰显。

      转型

      围绕中心不断深化审计职能

      我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重大政策措施的具体部署、执行进度和实际效果如何?

      2015年的审计工作报告中,首次反映了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情况,特别是针对唤醒趴在账上“沉睡”的资金,专门检查了各级财政、各部门盘活存量资金的情况,并作为预算管理审计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第一个问题予以重点揭示。“我们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反映情况,提出调整完善政策措施的建议,会同政府督查等部门加强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的检查,把审计结果转化为职能部门推进政策落实的依据和动力。”省审计厅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四川审计坚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基本指向,紧扣全省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时俱进,努力转型,科学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和技术方法,提高审计能力和效率,确保审计监督实效。四川审计人的工作,也不再局限于账表核对、实物盘点等,而对灾后恢复重建、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采取跟踪审计方式,揭示阶段性、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促进制度机制健全。

      连续几年,全省审计机关都对投资额大、社会关注度高的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进行持续跟踪审计。2013年审计工作报告反映,审计投资额632亿元,核减工程造价74.99亿元。2014年审计工作报告反映,此项审计加大了力度,共对2.32万个项目进行审计,涉及投资2925.25亿元,审减资金156.66亿元。2015年审计工作报告反映,送审的1232亿元投资中,审减资金113亿元。

      多年来,审计部门持续对省直部门的“三公”经费进行审计调查,并在每年的审计工作报告中予以披露。2013年度,抽查19个省直单位,发现公务接待的预算管理、接待标准等制度不健全等问题;2014年度,发现还存在未严格执行支出预算和财经制度规定、车辆运行维护费超预算等问题;2015年,对5个省直机关及下属单位进行的审计中发现,贯彻执行“三公”经费管理等规定还不够到位。但随着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若干规定得到贯彻执行,“三公”经费的支出总量得到了控制,逐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各部门“三公”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越来越规范。

      对省级部门经营性资产管理绩效、学会协会管理、税收征管政策执行、县级财政运行等进行专项审计调查,着力促进提质增效,确保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加大对保障性住房、乌蒙山区扶贫资金、养老产业资金、芦山和康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力度,坚持纵向到底,从政策要求、预算安排、资金拨付一直追踪到项目和个人,积极推动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强化高速公路、重大水利建设等重点项目的投资审计,以污水治理、林权确认为重点探索资源环境审计,深挖细查重大违纪违法线索,查源头、查原因、查责任、查后果,推动完善不敢腐、不能腐的制度机制……

      在审计领域不断扩展的同时,四川审计人也完成了从单纯的财政财务收支和具体经济行为的审查,向监督权力行使、评价责任履行、督促政策落实的职能转化。

      突破

      多措并举勇于探索审计路径

      备受关注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配套文件,首次明确“党政同责、同责同审”,对党政一把手同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并把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明确提出审计全覆盖,凡涉及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自觉依法接受审计、配合审计,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

      值得强调的是,这次审计制度改革明确规定,未来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经费预算、资产等均由省级管理,重大事项要向上报告,形成强有力的监督体系,相关措施一旦落地,审计机关可实现统一管理。依法审计的独立性和抗干扰力将更强更有保障。这种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无疑是一大突破。

      突破不仅在体制机制。审计内容也从单纯的单位部门账表数据审计,拓展到相关部门为落实重大部署制定的具体措施、配套政策是不是符合实际、能否落地,国有资产、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也先后纳入审计范围。四川审计,正在实现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全覆盖。即:“全面”监督,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资源和领导干部都要自觉接受审计、配合审计,审计机关履行职责不受地域和对象的限制,财政资金运行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要跟进到哪里。“全局”建言,既要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更要积极推动解决问题,着力从全局高度、从体制层面提出有价值、可借鉴的意见建议。“全景”分析,以审计机关的独特视野进行“全景”扫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历史、系统分析,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的总量、结构、特点和重要性进行宏观、整体把握,为国家治理提供科学参考和决策依据。

      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是有益的尝试。2014年,绵阳市开展了对三台县已离任的县委书记和县长离任生态环境审计评估试点,是我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首次尝试。2015年,省审计厅安排绵阳和攀枝花两市审计局分别在对梓潼县和仁和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试点。省审计厅相关人士表示,此次试点,审计部门在实践中探索审计组织方式和审计工作开展形式,摸索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利用存在问题应承担责任的方法、审计结果运用办法等方面收获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今年将适当扩大试点数量,为2018年我省全面推行和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奠定基础。”

      下一步,四川审计还将加强审计资源整合,强化审计业务的监督、指导,积极探索和推行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利用社会审计资源解决审计机关人手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矛盾。通过资源整合、力量整合,积极构建以国家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为基础、社会审计为补充的协同监督体系,缓解推进全覆盖上的力量不足、能力不足问题。同时,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加强审计队伍思想和作风建设,建立符合审计职业特点、分类科学、权责一致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和职业保障机制,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优、纪律严的“审计铁军”。

      创新

      整合资源全力提高审计成效

      春节刚过,省审计厅就传来了好消息:继去年新成立电子数据审计处机构之后,省审计厅日前专门成立了由厅内审计业务骨干人员和计算机专业人员组成的省厅数据分析组,并将在2016年项目审计中发挥作用。“这种做法加大了非现场审计综合分析应用力度,”省审计厅相关负责人说,“可以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能够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

      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创新审计方式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四川审计充分运用信息化审计技术,大力推动联网审计,在大数据分析、重大疑点筛查等方面取得一批应用成果。利用卫星图片叠加对比进行数据分析、提取疑点,开展土地管理;设立电子数据审计处,选择部分市(州)和县(市、区)与省厅同步对省地税和农村信用社开展联网审计,提高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水平,推进审计关口前移、审计效率提升。

      信息化审计成果也陆续在审计工作报告中体现。2014年以来,省审计厅积极搭建联网审计平台,完成了对财政、税务、工商、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管理等多类数据的采集,建立了数据安保和运用机制。2015年,省审计厅运用信息化审计技术,对部分省级单位的信息化系统运行绩效进行了审计调查,发现了相关部门尚未建立整合运用关联数据的共享平台、信息系统建设与运用存在缺陷等问题。

      针对审计力量严重不足与审计任务日趋繁重的现实制约,省审计厅积极推动审计技术和组织方式创新,坚持内部挖潜、提质增效,最大限度整合现有资源和效益。他们探索“三分两共”的组织模式,即采取“分段安排、分步实施、分项报告”的方式,统筹安排同一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决算审签、专项审计调查等审计项目,以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用”的效果,防止重复审计、资源浪费。探索“经责审计+”的组织模式,以省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五年规划为指导,将预算执行、项目投资、政策落实等审计内容纳入经责审计项目之中,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综合运用,扩大经责审计的广度和深度。

      刚刚过去的“十二五”,四川审计在推进审计全覆盖、促进完善国家治理等方面成绩斐然,成效明显。站在“十三五”新起点上,全省审计机关正努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四川“两个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