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 瞄准“三区一极”建设世界级创新创业中心

  • 2015年09月07日 09时0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成都高新区已发展成为集科技园区、城市新区等复合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

     

      成都高新区

     

      天府软件园入驻企业400家,是国内规模和影响力都名列前茅的软件产业园区。

      新机遇 新起点 新动力

      在27岁这一年,成都高新区再次站上新起点。

      2015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努力把成都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和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这也是西部首个、全国第8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时光倒回至1988年。25人的创业团队,以40万元的开办费,从肖家河的一片农田上艰难起步。1990年,成都高新区的GDP仅为1990万元。

      到2014年,这个数字要乘以5920,定格在1178.2亿元。成都高新区先后成为四川省首个工业总产值破2000亿元、GDP破千亿元的园区,在国家级高新区的综合排名中,连续4年稳居全国第四,西部第一。

      这些神奇的数字变化背后,是一段27年的创业史,更是巴蜀大地上一段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实践。

      轰鸣创新创业新引擎

      8月27日,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大数据公司数联铭品发布消息,公司近日获得1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据了解,这或将是今年国内首个完成B轮融资的大数据公司。

      成立两年,估值10亿元。这样的创富“神话”,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成都高新区的孵化器、写字楼里,天天发生着。

      在过去的20多年间,成都高新区通过建设创业生态系统,聚集创新创业资源,激发创业活力等,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轰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

      创业孵化全国领先。成都高新区在全国率先提出大孵化理念,从孵化企业发展为孵化企业与孵化产业、孵化人才、孵化新业态和新模式融合。采取政府、社会等多元投资模式共同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产业孵化链条,孵化载体总面积达到346万平方米,规模居中西部地区首位。

      截至2014年底,成都高新区建成了以8家国家级企业孵化器为骨干的28家孵化器群体,拥有全国首家、面积最大的民营国家级孵化器和全国首家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孵化面积超140万平方米,孵化企业3700余家。

      创新资源中西部最优。成都高新区充分发挥成都科教资源富集优势,拥有各类研发机构718家,在电子器件、信息安全、天然药物等领域技术水平居于全国前列。拥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52所,聚集中科院成都分院、中电集团三十所等国家级科研机构46家,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57个。创业活力持续迸发。创新创业人才数量居西部首位,依托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成都高新区聚集国家“千人计划”53人,占四川省的37%,硕士以上从业人员3万多人,人才总量达22.8万人。

      目前,成都高新区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家,占四川省的30%,上市企业26家,占成都市一半;新三板挂牌企业30家,占全省近一半。

      截至去年底,成都高新区共建成17个国家级基地和18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累计主导和参与9项国际标准、136项国家标准、171项行业标准。近3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954件,每万人年新增发明专利超过40件,有149个项目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

      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据统计,2014年,成都高新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11亿元,其中,有约60亿元税收来自区内近60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额和占比都领先于房地产等领域。而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中的85%,在5年、10年前都是成都高新区的在孵科技创业企业。

      培育产业升级新动力

      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成都京东方第6代LTPS/AMOLED生产线项目于今年5月8日开工,建设有序推进。项目建成后,京东方将立足成都、面向全球,为客户提供中小尺寸高性能半导体显示产品和解决方案,大幅提升高端显示产品竞争力。

      从2008年的4.5代线,到如今的6代线,京东方看好的是成都高新区较为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充沛的人才以及巨大的市场。

      用加码投资,为成都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投票”的,不仅京东方一家。

      去年12月3日,英特尔在成都宣布了“骏马项目”:公司将在未来15年内投资16亿美元,对英特尔成都工厂的晶圆预处理、封装及测试业务进行全面升级,并将英特尔最新的“高端测试技术”引入中国。

      几乎所有增资的方向,都指向对原有业务的升级,这也与成都高新区立足优势产业、聚焦产业高端、着力转型升级的思路一致。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始终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特色发展,立足本地要素禀赋确立发展方向,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在产业定位上,瞄准能够充分发挥成都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和城市人文底蕴的高科技产业,及其研发环节,着力在细分产业领域,突出微笑曲线两端,重点着力于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例,目前已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版图重要一极,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硬件方面,iPad平板电脑年产能占全球一半以上,全球每两台笔记本电脑的CPU就有一枚是成都造。软件方面,成都高新区拥有从业人员逾10万人,全球软件20强有13家已落户,成为全国第3个、中西部首个“中国软件名城”。

      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集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增效。2014年,成都高新区经济密度进一步提升,每平方公里经济产出9.06亿元,相当于用占全省万分之2.67的面积,贡献了全省4.1%的产业增加值;用占成都市1%的面积,贡献占全市11.7%的产业增加值。

      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节能环保和生产性服务业“4+1”主导产业和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核心基础、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航空装备、先进环保产业和金融、商务服务业“7+2”重点产业领域,进一步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结构,深入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发展新动力。

      推动开放末梢变身前沿

      8月31日,新川创新科技园内的“天府新区省级文化中心”正式启动开工。项目的动工,标志着新川创新科技园的建设又向前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作为新加坡和四川省政府合作的首个综合型城镇发展项目,目前园区共吸引项目投资超过150亿元。从2014年开始,他们已经5次赴美招商,接洽了超过100家企业,在全球多地开展投资说明会和招商活动,共接触企业400余家。

      以开放促发展。作为四川省对外开放合作最活跃的区域,成都高新区先后吸引了英特尔、戴尔、IBM等世界500强企业,总数超过100家。

      在对欧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更是领先全国。成都高新区建成成都欧盟项目创新中心等平台,与欧盟60余家机构共建中欧技术商务合作平台,连续举办9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累计组织近1900家欧方企业、3700多家中方企业对接洽谈。

      加快建设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将推动内陆开放末梢变前沿,向对外开放要发展空间。

      下一步,成都高新区还将争创内陆自贸区试点,积极推动以高新综合保税区为核心区域建设国家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拓展与欧洲、中亚、东南亚等地区的经贸科技合作。实施创新国际化战略,促进跨国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融入国际产业链。探索成都高新区与世界知名科技园区、各类创新高地建立战略合作,推动欧盟项目创新中心、中欧技术商务合作平台等在西部地区全球链接中发挥更大作用。

      “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不是单打独斗。”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创新创业中起到对成都、四川乃至西部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是建设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题中之意。

      为此,成都高新区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绵阳“中国科技城”、成德绵乐高新技术经济带的互动,深化与云南、贵州、西藏等地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探索辐射带动机制,积极共建产业园区,实现区域间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协作配套,鼓励科研机构与西部地区企业加强技术合作,促进技术成果在各地转化发展,推进成都高新区信息产业与其他区域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辐射带动西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推进改革再造发展新优势

      130平方公里的成都高新区,在今年上半年平均每天约诞生44家企业,一共新登记各类型企业8044户。其中,新增科技创业企业609家,同比增长超过100%,也使成都高新区在孵科技型企业超过4000家,达到4319家。

      科技“小巨人”数量的激增,得益于改革推动。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积极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在全省率先推行“三证合一”改革,开展“一窗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推行集群注册。下半年,成都高新区还将支持“个体转企业”,支持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和外商投资企业发展。

      经济总量跃上千亿元,在面积不变的发展空间里,高位增长往何处要动力?作为机制体制新区,成都高新区本来就是改革的产物,新常态下,自然需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立区”的成都高新区,始终用改革的思路破解发展中的问题。

      在过去的20多年间,成都高新区坚持不懈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起“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的管理运行模式。在全国税务系统中率先把服务柜台由过去的1.2米降至0.8米,被誉为“柜台降一尺,观念进一步”。

      率先实行“一站式”服务、“并联审批”和基层“一窗式”政务服务平台,构建了“三段式”服务体系。率先在中西部地区打造“962000”企业和民生呼叫服务中心。服务效率和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如何推进改革全面迈入深水区,再造体制机制新优势?

      成都高新区将积极推进改革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改革成果转化制度,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对科技成果处置的自主权,激发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成果完成人、转化人的积极性。

      深化探索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努力打造“无费区”,优化高新区管理和服务体系。

      创新园区管理机制,加快城市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专业化、常态化转变,促进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严格执行土地管理各项制度,严把项目入口关,加强土地利用监管,不断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加快建设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战略定位]:“三区一极”

      把成都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和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

      [发展路径]:“七个高新”

      创业高新、创智高新、创新高新、先导高新、极核高新、国际高新、改革高新。

      [工作举措]:“十大工程”

      大力实施创业天府高新区引领工程、新千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创新政策先行先试示范工程、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开放合作联动发展工程、高层次人才培育工程、自主创新生态建设工程、文明和谐首善工程、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工程“十大工程”。

      27年创业大事记

      1988年

      成都高新区筹建

      1991年

      获批全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3年

      英特尔落户,拉开“IT西进”大幕

      2006年

      被科技部确定为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六家试点园区之一

      2012年

      全省首个工业产值破2000亿园区

      2013年

      全省首个GDP破千亿园区,在全国率先实施“三次创业”

      2014年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全国第三、中西部第一

      2015年6月

      获批建设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高新区 瞄准“三区一极”建设世界级创新创业中心

  • 2015年09月07日 09时0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成都高新区已发展成为集科技园区、城市新区等复合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

     

      成都高新区

     

      天府软件园入驻企业400家,是国内规模和影响力都名列前茅的软件产业园区。

      新机遇 新起点 新动力

      在27岁这一年,成都高新区再次站上新起点。

      2015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努力把成都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和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这也是西部首个、全国第8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时光倒回至1988年。25人的创业团队,以40万元的开办费,从肖家河的一片农田上艰难起步。1990年,成都高新区的GDP仅为1990万元。

      到2014年,这个数字要乘以5920,定格在1178.2亿元。成都高新区先后成为四川省首个工业总产值破2000亿元、GDP破千亿元的园区,在国家级高新区的综合排名中,连续4年稳居全国第四,西部第一。

      这些神奇的数字变化背后,是一段27年的创业史,更是巴蜀大地上一段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实践。

      轰鸣创新创业新引擎

      8月27日,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大数据公司数联铭品发布消息,公司近日获得1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据了解,这或将是今年国内首个完成B轮融资的大数据公司。

      成立两年,估值10亿元。这样的创富“神话”,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成都高新区的孵化器、写字楼里,天天发生着。

      在过去的20多年间,成都高新区通过建设创业生态系统,聚集创新创业资源,激发创业活力等,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轰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

      创业孵化全国领先。成都高新区在全国率先提出大孵化理念,从孵化企业发展为孵化企业与孵化产业、孵化人才、孵化新业态和新模式融合。采取政府、社会等多元投资模式共同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产业孵化链条,孵化载体总面积达到346万平方米,规模居中西部地区首位。

      截至2014年底,成都高新区建成了以8家国家级企业孵化器为骨干的28家孵化器群体,拥有全国首家、面积最大的民营国家级孵化器和全国首家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孵化面积超140万平方米,孵化企业3700余家。

      创新资源中西部最优。成都高新区充分发挥成都科教资源富集优势,拥有各类研发机构718家,在电子器件、信息安全、天然药物等领域技术水平居于全国前列。拥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52所,聚集中科院成都分院、中电集团三十所等国家级科研机构46家,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57个。创业活力持续迸发。创新创业人才数量居西部首位,依托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成都高新区聚集国家“千人计划”53人,占四川省的37%,硕士以上从业人员3万多人,人才总量达22.8万人。

      目前,成都高新区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家,占四川省的30%,上市企业26家,占成都市一半;新三板挂牌企业30家,占全省近一半。

      截至去年底,成都高新区共建成17个国家级基地和18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累计主导和参与9项国际标准、136项国家标准、171项行业标准。近3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954件,每万人年新增发明专利超过40件,有149个项目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

      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据统计,2014年,成都高新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11亿元,其中,有约60亿元税收来自区内近60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额和占比都领先于房地产等领域。而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中的85%,在5年、10年前都是成都高新区的在孵科技创业企业。

      培育产业升级新动力

      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成都京东方第6代LTPS/AMOLED生产线项目于今年5月8日开工,建设有序推进。项目建成后,京东方将立足成都、面向全球,为客户提供中小尺寸高性能半导体显示产品和解决方案,大幅提升高端显示产品竞争力。

      从2008年的4.5代线,到如今的6代线,京东方看好的是成都高新区较为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充沛的人才以及巨大的市场。

      用加码投资,为成都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投票”的,不仅京东方一家。

      去年12月3日,英特尔在成都宣布了“骏马项目”:公司将在未来15年内投资16亿美元,对英特尔成都工厂的晶圆预处理、封装及测试业务进行全面升级,并将英特尔最新的“高端测试技术”引入中国。

      几乎所有增资的方向,都指向对原有业务的升级,这也与成都高新区立足优势产业、聚焦产业高端、着力转型升级的思路一致。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始终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特色发展,立足本地要素禀赋确立发展方向,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在产业定位上,瞄准能够充分发挥成都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和城市人文底蕴的高科技产业,及其研发环节,着力在细分产业领域,突出微笑曲线两端,重点着力于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例,目前已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版图重要一极,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硬件方面,iPad平板电脑年产能占全球一半以上,全球每两台笔记本电脑的CPU就有一枚是成都造。软件方面,成都高新区拥有从业人员逾10万人,全球软件20强有13家已落户,成为全国第3个、中西部首个“中国软件名城”。

      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集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增效。2014年,成都高新区经济密度进一步提升,每平方公里经济产出9.06亿元,相当于用占全省万分之2.67的面积,贡献了全省4.1%的产业增加值;用占成都市1%的面积,贡献占全市11.7%的产业增加值。

      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节能环保和生产性服务业“4+1”主导产业和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核心基础、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航空装备、先进环保产业和金融、商务服务业“7+2”重点产业领域,进一步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结构,深入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发展新动力。

      推动开放末梢变身前沿

      8月31日,新川创新科技园内的“天府新区省级文化中心”正式启动开工。项目的动工,标志着新川创新科技园的建设又向前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作为新加坡和四川省政府合作的首个综合型城镇发展项目,目前园区共吸引项目投资超过150亿元。从2014年开始,他们已经5次赴美招商,接洽了超过100家企业,在全球多地开展投资说明会和招商活动,共接触企业400余家。

      以开放促发展。作为四川省对外开放合作最活跃的区域,成都高新区先后吸引了英特尔、戴尔、IBM等世界500强企业,总数超过100家。

      在对欧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更是领先全国。成都高新区建成成都欧盟项目创新中心等平台,与欧盟60余家机构共建中欧技术商务合作平台,连续举办9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累计组织近1900家欧方企业、3700多家中方企业对接洽谈。

      加快建设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将推动内陆开放末梢变前沿,向对外开放要发展空间。

      下一步,成都高新区还将争创内陆自贸区试点,积极推动以高新综合保税区为核心区域建设国家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拓展与欧洲、中亚、东南亚等地区的经贸科技合作。实施创新国际化战略,促进跨国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融入国际产业链。探索成都高新区与世界知名科技园区、各类创新高地建立战略合作,推动欧盟项目创新中心、中欧技术商务合作平台等在西部地区全球链接中发挥更大作用。

      “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不是单打独斗。”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创新创业中起到对成都、四川乃至西部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是建设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题中之意。

      为此,成都高新区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绵阳“中国科技城”、成德绵乐高新技术经济带的互动,深化与云南、贵州、西藏等地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探索辐射带动机制,积极共建产业园区,实现区域间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协作配套,鼓励科研机构与西部地区企业加强技术合作,促进技术成果在各地转化发展,推进成都高新区信息产业与其他区域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辐射带动西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推进改革再造发展新优势

      130平方公里的成都高新区,在今年上半年平均每天约诞生44家企业,一共新登记各类型企业8044户。其中,新增科技创业企业609家,同比增长超过100%,也使成都高新区在孵科技型企业超过4000家,达到4319家。

      科技“小巨人”数量的激增,得益于改革推动。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积极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在全省率先推行“三证合一”改革,开展“一窗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推行集群注册。下半年,成都高新区还将支持“个体转企业”,支持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和外商投资企业发展。

      经济总量跃上千亿元,在面积不变的发展空间里,高位增长往何处要动力?作为机制体制新区,成都高新区本来就是改革的产物,新常态下,自然需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立区”的成都高新区,始终用改革的思路破解发展中的问题。

      在过去的20多年间,成都高新区坚持不懈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起“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的管理运行模式。在全国税务系统中率先把服务柜台由过去的1.2米降至0.8米,被誉为“柜台降一尺,观念进一步”。

      率先实行“一站式”服务、“并联审批”和基层“一窗式”政务服务平台,构建了“三段式”服务体系。率先在中西部地区打造“962000”企业和民生呼叫服务中心。服务效率和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如何推进改革全面迈入深水区,再造体制机制新优势?

      成都高新区将积极推进改革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改革成果转化制度,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对科技成果处置的自主权,激发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成果完成人、转化人的积极性。

      深化探索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努力打造“无费区”,优化高新区管理和服务体系。

      创新园区管理机制,加快城市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专业化、常态化转变,促进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严格执行土地管理各项制度,严把项目入口关,加强土地利用监管,不断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加快建设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战略定位]:“三区一极”

      把成都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和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

      [发展路径]:“七个高新”

      创业高新、创智高新、创新高新、先导高新、极核高新、国际高新、改革高新。

      [工作举措]:“十大工程”

      大力实施创业天府高新区引领工程、新千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创新政策先行先试示范工程、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开放合作联动发展工程、高层次人才培育工程、自主创新生态建设工程、文明和谐首善工程、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工程“十大工程”。

      27年创业大事记

      1988年

      成都高新区筹建

      1991年

      获批全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3年

      英特尔落户,拉开“IT西进”大幕

      2006年

      被科技部确定为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六家试点园区之一

      2012年

      全省首个工业产值破2000亿园区

      2013年

      全省首个GDP破千亿园区,在全国率先实施“三次创业”

      2014年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全国第三、中西部第一

      2015年6月

      获批建设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