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丽西充 感悟“绿谷”神韵
国家级湿地青龙湖
纪信广场一角
游客泛舟青龙湖
有机循环第一村
古楼桃花
县城新貌
——全省第六届乡村文化旅游节举办地西充掠影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田间地头,袅袅炊烟,这里的乡村美景令人神往。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发展强劲的有机农业为依托,以打造“中国西部绿谷”和“中国西部最美乡村”为目标,以生态田园旅游和农耕文化体验为重点,西充将乡村旅游作为县域经济新增长点着力培育,短短数年时间,已结出丰硕的果实:2014年,该县全年接待游客19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23%。而在2008年之前,这里还只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旅游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比几乎为零。西充,为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
生态经济成乡村旅游源头活水
2008年之前,西充县共有工业企业不足10户。其中一户企业当年纳税5万元,还被评为“纳税大户”。内生动力不足,依靠自身发展工业经济,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发展工业经济先天不足的西充,却有着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县生态条件优越,没有工业也就没有污染,森林覆盖率超过50%。于是,西充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把建设“中国西部有机食品第一县”作为该县的重要战略任务,着力打造“中国西部绿谷”。
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绿色已成为西充名片中的主色调,该县先后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实验示范区、国家清洁生产示范县、全国粮油生产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和全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新农村建设示范县,连续三年荣获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荣膺“CCTV中国年度品牌城市”等称号。
曾经是追兵的西充县,在发展有机农业上变成了标兵,成为发展全省现代农业的一个样本。而生态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又成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源头活水。
10.3万亩有机农产品基地,3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34户农业龙头企业;首批“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唯一纳入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有机食品基地县;全县农业年产值达到39.7亿元,五年增长120%……
在现代农业园区,体验农耕文化,遍赏红花美果,农产品成为旅游商品,2015年春节期间就吸引游客1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近200万元;万亩充国香桃基地,桃花广场、桃缘情道、桃花潭等景点密布,桃花节、品果节等系列活动次第开展,2014年3月第二届桃花节吸引35万游客参观,景区50多家农家乐实现收入近3000万元。“农旅一体、产村共融、整体联动”的发展思路,让西充乡村旅游尝到了甜头。
建精品旅游景区突出重点整体联动
西充县在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时,规划布局上始终坚持“全域全景”。按照“农旅一体、产村共融、整体联动”的总体思路,将景区发展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相衔接,与辖区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工程、交通道路等规划相协调。聘请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地景观规划院等知名机构,编制完成《西充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张澜故居、中国有机生活公园、充国香桃源、青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中国有机生态循环第一村等景区建设详规,做到了远近结合、重点突出、分步推进、全域覆盖。
规划衔接上注重无缝融合。将旅游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注重与现代农业发展、幸福美丽乡村建设、扶贫移民工程、交通枢纽建设等规划有机整合、相互衔接,努力促进融合。注重规划的梯次性,联动推进产业、项目、景点建设,着力构建相互融合的“大旅游”格局。
在乡村旅游景点景区打造上,不满足于农家乐、一日游等初级旅游模式,着力打造了一批标志性特色旅游景区,深挖旅游资源潜力,实现多点突破、互相支撑。
以弘扬红色文化为核心的张澜故居是国家4A级景区,2010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60多万人;借鉴台湾循环农业开发模式,打造中国有机生态循环第一村——凤鸣双龙桥村,已完成投资3亿多元,建成1600亩旅游景点,2014年被住建部授予全国最宜居村镇;以忠义文化、宗密文化、民俗文化为内核,以中国微电影创作拍摄基地为载体,打造集影视拍摄、文化创意、休闲养生等于一体的多扶影视文化产业园……目前,西充全县共有10多个已建和在建的精品旅游区,围绕这些重点产业基地和特色旅游资源,西充乡村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
如何深入挖掘景区潜力,真正实现“以点带面”?对此,西充进行了“整体联动”的有益尝试:
景区与产业联动。推进万亩有机农博园、玫瑰花谷、青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等特色景点与有机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有机融合,提升乡村旅游综合效益。在古楼万亩香桃基地,规模种植油菜、荷花等,打造时令赏花、田园品果、生产体验等原生态旅游项目,延伸了“赏花经济”链条。
景区与项目联动。中国有机生活公园将幸福美丽新村、小集镇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景区规划同步建设,连片规划建设200亩书房山新农村综合体、28000平方米商业一条街。通过景区集聚项目资源,提升了景区综合承载能力与整体形象。
景区与业态联动,注重商业业态策划,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旅游服务。
体制机制创新释放产业活力
乡村旅游持续走高,也开始面临新问题。景区投资耗费巨大,资金如何筹措?当地百姓如何共享景区发展成果?通过大胆创新体制机制,西充突破了一系列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进一步释放产业活力。
通过实行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机制,多方筹措建设资金,集中打造重点旅游项目: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0多亿元,集中投向张澜故居、青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古楼桃园等重点旅游景区,确保了有限资金用到刀刃上;坚持“全域开放”、“非禁即入”,成功招引四川石化川西地产投资18亿元进行化凤山“中国微电影城”文化旅游开发、四川九洲集团投资11亿元进行西充福镇建设、茂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35亿元进行龙滩河沿线休闲观光综合开发、四川明和集团投资6亿元建设现代农业博览园,有效破解了建设资金瓶颈。
通过风险共担、利益均享的发展模式,激励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促进了景区开发和群众增收致富双赢。有机循环第一村、百科有机园等业主通过租赁农民土地支付租金、返聘农民为产业工人支付工资,将低效益的土地变成了群众增收的“聚宝盆”,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50元以上;古楼桃园新村、张澜故居等景区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群众建农家乐,今年桃花节期间,古楼香桃旅游区27家农家乐实现旅游收入100余万元,中等规模的农家乐纯收入突破3万元。
伴随乡村旅游的发展,荣誉纷至沓来。过去的农业大县,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华丽的转身,成为旅游强县,乡村旅游让千年古县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有机旅游”已经成为西充县的新名片。
生态为基绿色崛起
运用生态资源优势与背靠南充、连接成渝的区位条件,西充逐渐摸索出一条“生态为基、绿色崛起”的丘区县科学发展、特色发展之路,构建起三产联动、互促共融的绿色产业体系。在打造“西部最美乡村”的过程中,一批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的景区、项目、产业不断涌现,成为西充县域经济大潮中闪亮的明珠。
双龙桥村:“诗意栖居”之所
被誉为“中国有机生态循环第一村”的西充县凤鸣镇双龙桥村,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房前经果园,将民居建设与生态保护融合,成为一处靓丽的田园风景。“村子成了一个大花园”,这是村民们的直观感受。乡间溪沟变成清清小河,低洼变成人工湿地,泥土路变成彩砖铺就的步行道……而伴随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护自然、循环利用的生态理念也悄然成为村民的共识。重视生态、突出生态,双龙桥村成为诗意的栖居。
遵循“产村一体、产村相融”的理念,生态建设不但美了乡村,还富了村民。双龙农牧业公司打造1600亩有机生态产业园,500亩有机牧场,以“公司+专合组织+农民”的方式实现有机循环产业全覆盖;围绕旅游观光,村民自主开展乡村旅馆、农家乐等经营服务,全村80%的村民当上了产业工人、老板和服务员,腰包也鼓了起来。
“诗意栖居”的双龙桥村,是西充县高质高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缩影。按照现代农业、新村建设、乡村旅游和综合配套改革“四位一体”模式,西充已建成新农村综合体3个、聚居点64个,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新村已成风景。
义青观粮油基地:实现多方共赢
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投入升级、装备升级、技术升级,更需要创新生产机制,最大限度释放生产潜力。西充县观凤乡义青观万亩粮油基地是西充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该基地创新“企业统一租赁建园,专合统一组织生产,专合返租土地经营,企业二次返利于民”的“两统两返”机制,实现了企业、合作社、农民的互利共赢。
种植大户康琴从这项政策中得了实惠。她在2011年将土地全部租给一家米业公司,又从公司返租土地500多亩种植水稻,依靠公司提供的机械育秧、插秧、收割、烘干等服务,轻松管护500多亩稻田。“今年,我家仅卖水稻一项就可收入9万多元”,康大姐说,加上公司的返利分红,收入与过去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有机农业产业园区既整合了土地资源,还让当地农民“重返农田”实现创业。公司为返租土地的种植户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以保护价格收回农产品统一包装、统一营销,并从产品盈利中提取返利给农民,让农民在“两统两返”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目前,该县已建成有机农产品基地53个,现代农业园区30万亩,培育了龙兴、百科、茂生、明和等省市农业龙头企业34户,涉及义兴、常林、莲池、观凤、青狮等多个乡镇的100多个行政村。
充国香桃:有机农产品为西充代言
充国香桃是西充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之一,2009年获得国家有机认证及“中国名果”殊荣。目前,古楼万亩桃园中有3000亩获得国家有机认证。
除了对香桃进行错峰销售和深加工、策划品果节外,西充还练起了“花”功夫,以花为媒延伸了产业链。打造集赏花、品桃、娱乐、餐饮等活动为一体的充国香桃园旅游区,规划面积约20平方公里,将用3至5年的时间打造为国家3A级乡村旅游景区。目前,整个项目建设已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修建了5公里的产业观光路,目前已经完成两期,初步具备游客接待能力。
目前,充国香桃的种植面积目前已达1.2万亩,挂果面积1万亩,年产香桃1000万公斤,小小的香桃成了一张颇具认可度的西充名片。
有机农业:
西充平地起飞的绿色“引擎”
从自身生态优势与区位条件入手,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短短几年内,西充有机农业不仅在省内声名鹊起,而且产品正不断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有机农业,成为助推西充县域经济起飞的绿色“引擎”。
以特色基地、龙头园区为“领头羊”,一大批有机农产品为市场青睐,成为西充的一张张名片。目前,该县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0万亩,新增有机农产品基地6个,60个农产品生产基地、98个农产品通过了有机认证。培育龙兴、百科等省市农业龙头企业34户,成为唯一纳入成渝经济区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县,有机农业产值突破23亿元。
产业发展带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西充有机农业覆盖面达到30%以上,规模稳居西部第一,全县农业年产值5年增长120%。
2010年底,西充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制定“十二五”规划,将有机农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旋律:立足农业,发展壮大以有机农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围绕农业,实现以食品加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化;依托农业,大力发展以观光旅游为主的乡村旅游业,力争到2020年有机农产品的年产值突破100亿元。
在项目建设上,多元引入资本。3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8亿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7亿元,争取金融支持12亿元,吸纳社会资本8亿元。资本投入保证了有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带动了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和商贸物流链式发展,“以工带农、以农促工、三产互动”的格局初步建立。
在具体实践中,西充更是探索出一系列助农增收机制:“项目建设多元投入”、“土地流转”、“五方联动”、“两统两返”、“入股分红”、“统一经营”、“统分结合”和“农超对接”等等,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