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种植大户 看今年农业如何增效
入春以来,内江市东兴区各地农民抢墒播种,掀起春耕春播热潮,到处是一幅幅靓丽的春耕画卷。
“从目前情况看来,今年四川的大春粮食作物面积会持续增加。”3月10日,省农业厅粮油处处长刘代银综合全省农情调度后给出肯定答案。由于去冬今春我省各水利工程整体蓄水情况良好,今年我省大春粮食作物面积将达7021.3万亩,同比增加0.2%。
进入三月,春耕大幕即将拉开。面对农产品继续提价难、部分农业补贴继续增加难两个“天花板”,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这两道“紧箍咒”以及不断上升的成本,四川农业、四川农民该如何突围?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省内三位种植大户。
一变
降低成本,管理出效益
【案例】
人物:兴文县大坝苗族乡朝阳村种粮大户卢建文
土地:2600亩
变化:水稻全部由插秧变为直播,并耗资11万元平整320亩坡耕地
收益:共计节省成本35万元左右,大春一季纯收入预计超过40万元
3月12日,记者打通了卢建文的电话。
卢建文说,去年秋季,自家流转的3200亩土地中有600亩已到期。“以前盲目扩大规模,效益不高。”在他眼里,田块里的潜力还没完全释放。
为尽量释放田地潜力,今年大春,他打算在2600亩田里全部种上水稻。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他不再雇人插秧,而是采取直播的方式,一亩田能省出100元成本,而产量不受影响。
这两年粮食价格不高,“前年的最低收购价是每公斤2.7元,去年也只有2.74元。”卢建文说,“估计今年粮价也不会高到哪去,不如压缩成本,这一项就能省个二十五六万。”
促使卢建文控制成本的另一个因素是,这两年种地成本不断攀升。2013年,当地用工成本是每人每天60元,如今加到80元都不一定能请到人,而且,化肥、种子、农药、水费等还在不断上涨。卢建文算过一笔账,自2013年以来,种植水稻的成本每亩上升了50元。
卢建文的2600亩地,有320亩土地属于坡耕地。因为地形的因素,灌溉困难,一般只能种植玉米、红薯或大豆,与种植水稻相比,每亩产值要少200元以上。更恼人的是,到了收获季节,每亩地投入的人工成本比如今平整地块还要多100元。“这样一算,一亩地少收300元,320亩就是9.6万元。”
于是,过去这个冬天,卢建文花了11万元平整了这320亩土地,把水渠修到了田头,也都种水稻。“就是为了在自己有限的地里,挣得到更多的钱。”卢建文计算过,如果一切顺利,320亩水稻的收益基本就能收回平整土地的投入,“而总共2600亩地,光大春这一季,纯收入估计就能超过40万元,去年一年我的纯收入总共才42万元。”
记者点评: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的经验,当产品价格、产量不变的情况下,要增加收益,降低生产成本是唯一途径。将企业运营的经验用在农业生产上,道理一样:管理出效益。
二变
独辟蹊径,创新出效益
【案例】
人物:若尔盖县巴西乡羊俄村莴笋种植大户罗志明
土地:500亩
变化:更新品种,提前上市,注册莴笋品牌
收益:每亩多产莴笋250公斤,并且每亩多收入1700元,500亩多收入85万左右
3月,高原气温还不高,罗志明却早早动手忙着搭建大棚和育苗。他打算今年给村民们一个惊喜。
2009年以来,罗志明一直是当地最大的莴笋种植大户,每亩年产莴笋4500公斤。村民们见效益不错,纷纷效仿,结果莴笋种植面积从1000亩扩展到6000亩,价格却从每公斤3.4元降到3元。“整个村子的品种都一样,收货的人将价格压得很低,必须要改变。”趁着春节,罗志明专门拜访了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带回适宜高原种植的早熟品种,比以前的品种要早上市一个月。
同时,罗志明还请专家制作了一个无公害莴笋种植方案:全程使用发酵两到三年的牛粪等农家肥,同时,针对高原病虫害特点,引入光诱、色诱、性诱“三诱”杀虫的技术,坚持莴笋生长期间不使用农药。
罗志明透露,等到今年第一茬莴笋上市,他就去注册“高原生态无公害莴笋”品牌。
罗志明已做过实验证明,如果细致管理,新品种每亩可增产250公斤。加上上市早,每公斤可卖到3.2元,比一般的收购价格每公斤多出0.2元,“等于一亩地就多收入1700多块。”
记者点评:在市场同类产品互相杀价的激烈竞争下,独辟蹊径的无公害种植方案,以及即将注册的品牌,显然胜出一筹,让追赶者永远追赶,这就是创新的力量。
三变
转变观念,合作出效益
【案例】
人物:雅安市名山区蒙峰茶叶种植专合社理事长王明清
茶园面积:5100亩
变化:与本土川茶加工企业签订收购合同,收购价高出市场的3%
收益:每公斤茶叶比去年多卖8元,总共增收112万左右
2010年,合作社刚组建时,雅安市本土的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就曾找上门来,希望共建种植基地,但由于农户们意见不统一,合作告吹。
2014年,合作社5100亩茶园大丰收,采收的春茶超过140吨,但收购企业开出的价格只有每公斤116元。王明清算了笔账,一亩茶园产量是27.5公斤左右,收入不到3200元,而成本加在一起就将近3000元,“忙一年就赚个一两百元。”
为找销路,王明清去了趟宜宾。他发现,和名山类似,当地茶叶收购商也大部分是省外企业。“贴个标签就成别人的品牌了,卖价能翻倍。消费者都晓得铁观音、大红袍,咋就不晓得蒙顶山?”王明清觉得,茶叶还是要做出品牌,他想到之前的合作伙伴——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
去年底,双方再次联手,协定按高出市场价3%的价格收购合作社产的茶叶。“因为跃华的生产基地就在四川,运输费用少,敢比外省企业给得多。”王明清说。
如今,合作社的茶叶已上市,今年收购价为每公斤124元,不但比去年多了8元,而且比其他商户给出的价格多出了4元。
王明清说,按照今年茶叶的长势,每亩有望产春茶27.5公斤,这样一来,5100亩茶园就能比去年足足多卖112万元。
记者点评:从不合作到合作,提升的是效益,是价值。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最关键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