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增长极 国际大都市

  • 2015年11月30日 09时0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六湖八湿地,就像一串精美绝伦的翡翠项链,将成都中心城区环抱在绿意盎然中。图为锦江区白鹭湾湿地。

     

      菁蓉汇已经成为成都知名的创新创业品牌活动

     

      成都服务业综合竞争力位列广州、杭州、深圳之后,居第4位。图为太古里商业街区。

     

      成都展出的无人机

     

      截至2015年10月,成都二环快速公交总客运量已累计超过2亿人次,行驶里程超过3600万公里。图为成都二环路高架桥。

      ——成都“十二五”发展观察

      五年跋涉,足以改变一座城市的面孔。

      在成都,从北部旧城改造,到南部新区崛起,再到8个卫星城“独立成市”,1400万常住人口的特大中心城市,向国际大都市有力转身。

      就像在时光中作画,这五年,先是勾勒重点骨架——二环路架设提速“同心环”,地铁大动脉营运成网,六湖八湿地串起“翡翠项链”;紧接着雕刻精致细节,以“四改六治理”工程,提升城市微观局部和细处暗角的品质。

      成都变得不一样了;成都,代表着“中国新未来”。

      交汇“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构建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西部开放高地不仅吸引了全球目光的关注,还有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中的切实行动——

      中韩创新创业园、中法成都生态园、川法生态科技园、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新川创新科技园等合作平台,搭建起世界直通天府之国的桥梁。

      GDP迈上万亿台阶,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让成都与世界对话有了足够的底气。沃尔沃出口美国,芯片支撑全球笔记本制造,轨道交通助力中国“高铁外交”,军民融合刷新国产大飞机梦想……成都的产业抱负,不断实现“全球定位”。

      如果观察的视角继续延伸到城乡统筹、清单管理、简政放权等重点领域改革,延伸到创交会、菁蓉汇等创新创业现象,这些率先而行、蓬勃而起的背后,是疾驰中的成都奔向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A 在全国格局中升位

      对全省支撑有量有质

      过去5年,成都最有标志性的事件,无疑是在经济规模连续跨过多个千亿元台阶后,实现两个“过万”。

      2014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56.6亿元,跻身全国9个超万亿元的城市之一。同时,人均GDP达到11399美元。

      首位城市,一马当先,符合省委对成都的战略定位。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制定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要求成都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进一步提质升位。

      重任在肩,且临长风破浪。

      过去几年间,国际、国内的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年愈一年,挑战越来越大。作为经济总量占全省三分之一强的成都,其发展速度和效益,直接影响四川在全国格局中的站位。“换挡不失速,调速不减势。”驾驭经济之辕,稳中有进、稳中求进、行稳致远,成都市委、市政府确立了这样的目标,全力当好全省、全国经济大局中的积极因素。

      成都不但启动实施了“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和“五大兴市战略”,还在每年具体的经济运行中,精准施策,“滴灌”调控,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务实举措。

      用数据看成效。2012年,成都GDP突破8000亿元,2013年突破9000亿元,2014年突破1万亿,2015年1—9月,GDP达到7816.3亿元,同比增长8%。

      据预测,四川经济总量今年有望突破3万亿,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四川连续跨上两个万亿元台阶。成都的贡献,有目共睹:2011年,成都经济体量占全省的比重为33.06%,此后逐年提高,到今年前三季度,已升至35.34%。

      更重要的是,成都的产业厚度和高度,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发展更有质量和效益。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预测,“十三五”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加快服务业主导的转型改革,尽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经济新格局。

      成都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趋势。2011年,成都三次产业结构为4.8∶45.9∶49.3,到了“十二五”末期,调整为3.7:45.3:51.0,服务业占比超过半壁江山。就全国而言,成都服务业综合竞争力位列广州、杭州、深圳之后,居第四位,在中西部地区处于领先水平,“美食之都”、“会展之都”、“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购物天堂”等品牌和口碑已经形成。

      工业比重降低,并不意味着作用减弱。成都电子信息、汽车、机械、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千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也在明显提高。

      转型,为成都“十三五”发展聚集了澎湃后劲。

      B “成都创业,创业都成”

      创新动力有声有色

      “十二五”进程关键时期,省委对成都发展提出新要求,要以城市空间、产业、生态、管理和城乡形态的整体提升,带动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升级。

      升级的本质,是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切换动力,推动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城市新区的发展模式,最能看出执政者的决心。天府广场正南25公里,是成都科学城所在地,也是“新成都”所在地。但在4500亩水面的兴隆湖环湖黄金口岸,没有布局一处地产项目,全部作为科研用地。

      诺基亚全球技术研发中心即将进驻湖畔的天府创新中心,这一平台,总投资60亿元,建成后可容纳约500家企业入驻。在2015年来,11栋一期企业总部交付使用,第一批科研精英将在“听湖”、“观湖”的环境中工作。

      如果说新区起步如白纸作画,不易开局但环境纯粹,改造传统制造业基地,则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成都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力促形成“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生态高效”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成都打造工业升级版,率先选取了13个产业重点突破。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汽车产业优先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冶金、食品、建材、轻工产业优化发展。

      老工业基地青白江,站在历史的转折关口,永久关停了攀成钢炼铁厂的最后一座高炉。烟云散尽,青白江获批全国唯一的绿色建材示范基地,开启完全不同路径的发展新篇章。

      作为土生土长的双流企业,川开实业的理念也悄然转向:从看中厂房、项目,转变为更看重科技创新、人才等核心软实力。该企业110KV充气式绝缘开关技术转让给俄罗斯,从技术进口转到技术出口,同时还在埃塞俄比亚中标铁路两个标段。

      蓬勃而起的创新创业浪潮,加速了这轮动力切换。成都前行中,还确立了一个目标,“成都创业,创业都成”,成为全球创新创业标杆城市。“创业天府·菁蓉汇”品牌活动,走进区县、大学,走进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走进美国硅谷圣克拉拉会议中心,促成来蓉创业的大趋势——“宁肯在这里‘蓉漂’,也不愿意离开成都;即使身无分文,也要坚守在成都,等待创业机会。”

      今年5月,清科集团发布报告称,国内创新创业已形成北京、上海、深圳加武汉、成都“3+2”格局。今年8月,《财富》杂志将成都列入“2015年中国十大创业城市”。

      随着四川以成德绵创新改革试验为重点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成都的新动力将在“十三五”持久续航。

      C 当好“带路人”

      国家门户城市的回音

      从国家层面看,“十二五”期间的一个重大事件,是提出了启动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数千年前,驼队、马帮正是从南丝绸之路的起点成都出发,带着蜀锦、蜀绣、金银、药材踏上西行之路。国家推开对外开放合作的新大门,成都要当“带路人”。

      继英国财政大臣访问成都后,“十二五”收官之际,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又赶到成都“出差”。她坦陈此行的“急迫”:“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英国希望与成都及整个西南地区有一系列的合作。”

      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以色列、波兰……作为中国内地城市领馆“第三城”,成都14个领事机构中,超过半数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而且,同样在蓉设立总领事馆的德国、法国,也是英国的邻居,早已是“丝路”的积极响应者。他们看到蓉新欧班列只需15天便可抵达欧洲货物集散地罗兹,一旦到达那里,“中国造”3天内便可铺货全欧洲。

      今年4月,德国北威州州长克拉夫特,带来一个投资20亿元的北威州中心项目,她希望德国企业能够顺着“灯塔”的指引,聚集在成都。

      成都的国际合作园区已有中法成都生态园、川法生态科技园、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新川创新科技园以及刚刚宣布选址成都的中韩创新创业园。“投资西部,首选成都。”早在2013年,素有全球经济风向标赞誉的财富全球论坛就在成都召开,并将主题确定为“中国的新未来”。

      时至今日,已有268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数量居中西部城市之首。这也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心正在加速转移。

      随着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成都正成为新一轮产业集聚、进出口贸易集聚、海外投资集聚的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不久前,成都公布了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上的战略定位:“一带一路”的核心节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纽带,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通走廊,内陆开放的前沿地带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依托,成都、重庆、西安、昆明、贵阳“钻石经济圈”的重要一环。

      如果换成一句形象的话,成都要成为国家门户城市、国家内陆开放高地、西部经济中心和西部创新中心。

      美国智库米尔肯研究所看到了这样的潜力,在其发布的“2015年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报告,成都力压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位居全国大型城市第一。

      D 攻坚改革重点领域

      扛鼎国家试验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十二五”期间攻坚克难,提质升位,成都得出这样的结论。

      成都素有革故鼎新的传统:温江是中国内地第一个拆掉人民公社牌子的地方;国企股份制改造也是继上海之后,内地为数不多的副省级城市。

      据成都市委深改办统计,近5年来,中央先后部署了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等75项重点改革在成都先行先试。

      成都成立了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民主法治领域改革、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7个专项小组,突出重点、抓出成效,各领域改革形成了互动联动、协同并进的良好局面。

      继2008年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成都2014年进入第二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7个实验项目,在四川入选的4个市、县中位列第一。

      成都要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改革精神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难题,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成都深化统筹城乡改革,启动建设109个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新农村综合体,体现田园风貌、体现新村风格、体现现代生活,在新村建设中“留住乡愁”。

      “小组生”的探索,突出新村建设与产业布局相融合、方便生产与方便生活相结合,构建了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的格局,促进了产村一体融合发展。

      另一项值得称道的改革,是以简政放权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严格执行“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依法行政,不该管的不干预,该管的管明白。

      目前,成都行政许可项目由原来的1166项减少到105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由原来的1006项减少到186项,平均压缩审批时限63.4%。

      从今年5月发出首份电子营业执照,到9月全市企业登记注册开启全程网上审批试运行,成都工商登记全面迈向“互联网+”时代。简政放权,放出了市场新天地,市场主体数量和规模实现历史“双突破”,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持续增加。

      成都的改革攻坚,释放了经济发展的活力,聚集了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还为国家创造了经验。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荣获“第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社区网络化改革被评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最佳案例”。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西部增长极 国际大都市

  • 2015年11月30日 09时0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六湖八湿地,就像一串精美绝伦的翡翠项链,将成都中心城区环抱在绿意盎然中。图为锦江区白鹭湾湿地。

     

      菁蓉汇已经成为成都知名的创新创业品牌活动

     

      成都服务业综合竞争力位列广州、杭州、深圳之后,居第4位。图为太古里商业街区。

     

      成都展出的无人机

     

      截至2015年10月,成都二环快速公交总客运量已累计超过2亿人次,行驶里程超过3600万公里。图为成都二环路高架桥。

      ——成都“十二五”发展观察

      五年跋涉,足以改变一座城市的面孔。

      在成都,从北部旧城改造,到南部新区崛起,再到8个卫星城“独立成市”,1400万常住人口的特大中心城市,向国际大都市有力转身。

      就像在时光中作画,这五年,先是勾勒重点骨架——二环路架设提速“同心环”,地铁大动脉营运成网,六湖八湿地串起“翡翠项链”;紧接着雕刻精致细节,以“四改六治理”工程,提升城市微观局部和细处暗角的品质。

      成都变得不一样了;成都,代表着“中国新未来”。

      交汇“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构建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西部开放高地不仅吸引了全球目光的关注,还有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中的切实行动——

      中韩创新创业园、中法成都生态园、川法生态科技园、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新川创新科技园等合作平台,搭建起世界直通天府之国的桥梁。

      GDP迈上万亿台阶,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让成都与世界对话有了足够的底气。沃尔沃出口美国,芯片支撑全球笔记本制造,轨道交通助力中国“高铁外交”,军民融合刷新国产大飞机梦想……成都的产业抱负,不断实现“全球定位”。

      如果观察的视角继续延伸到城乡统筹、清单管理、简政放权等重点领域改革,延伸到创交会、菁蓉汇等创新创业现象,这些率先而行、蓬勃而起的背后,是疾驰中的成都奔向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A 在全国格局中升位

      对全省支撑有量有质

      过去5年,成都最有标志性的事件,无疑是在经济规模连续跨过多个千亿元台阶后,实现两个“过万”。

      2014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56.6亿元,跻身全国9个超万亿元的城市之一。同时,人均GDP达到11399美元。

      首位城市,一马当先,符合省委对成都的战略定位。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制定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要求成都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进一步提质升位。

      重任在肩,且临长风破浪。

      过去几年间,国际、国内的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年愈一年,挑战越来越大。作为经济总量占全省三分之一强的成都,其发展速度和效益,直接影响四川在全国格局中的站位。“换挡不失速,调速不减势。”驾驭经济之辕,稳中有进、稳中求进、行稳致远,成都市委、市政府确立了这样的目标,全力当好全省、全国经济大局中的积极因素。

      成都不但启动实施了“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和“五大兴市战略”,还在每年具体的经济运行中,精准施策,“滴灌”调控,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务实举措。

      用数据看成效。2012年,成都GDP突破8000亿元,2013年突破9000亿元,2014年突破1万亿,2015年1—9月,GDP达到7816.3亿元,同比增长8%。

      据预测,四川经济总量今年有望突破3万亿,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四川连续跨上两个万亿元台阶。成都的贡献,有目共睹:2011年,成都经济体量占全省的比重为33.06%,此后逐年提高,到今年前三季度,已升至35.34%。

      更重要的是,成都的产业厚度和高度,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发展更有质量和效益。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预测,“十三五”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加快服务业主导的转型改革,尽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经济新格局。

      成都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趋势。2011年,成都三次产业结构为4.8∶45.9∶49.3,到了“十二五”末期,调整为3.7:45.3:51.0,服务业占比超过半壁江山。就全国而言,成都服务业综合竞争力位列广州、杭州、深圳之后,居第四位,在中西部地区处于领先水平,“美食之都”、“会展之都”、“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购物天堂”等品牌和口碑已经形成。

      工业比重降低,并不意味着作用减弱。成都电子信息、汽车、机械、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千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也在明显提高。

      转型,为成都“十三五”发展聚集了澎湃后劲。

      B “成都创业,创业都成”

      创新动力有声有色

      “十二五”进程关键时期,省委对成都发展提出新要求,要以城市空间、产业、生态、管理和城乡形态的整体提升,带动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升级。

      升级的本质,是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切换动力,推动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城市新区的发展模式,最能看出执政者的决心。天府广场正南25公里,是成都科学城所在地,也是“新成都”所在地。但在4500亩水面的兴隆湖环湖黄金口岸,没有布局一处地产项目,全部作为科研用地。

      诺基亚全球技术研发中心即将进驻湖畔的天府创新中心,这一平台,总投资60亿元,建成后可容纳约500家企业入驻。在2015年来,11栋一期企业总部交付使用,第一批科研精英将在“听湖”、“观湖”的环境中工作。

      如果说新区起步如白纸作画,不易开局但环境纯粹,改造传统制造业基地,则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成都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力促形成“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生态高效”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成都打造工业升级版,率先选取了13个产业重点突破。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汽车产业优先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冶金、食品、建材、轻工产业优化发展。

      老工业基地青白江,站在历史的转折关口,永久关停了攀成钢炼铁厂的最后一座高炉。烟云散尽,青白江获批全国唯一的绿色建材示范基地,开启完全不同路径的发展新篇章。

      作为土生土长的双流企业,川开实业的理念也悄然转向:从看中厂房、项目,转变为更看重科技创新、人才等核心软实力。该企业110KV充气式绝缘开关技术转让给俄罗斯,从技术进口转到技术出口,同时还在埃塞俄比亚中标铁路两个标段。

      蓬勃而起的创新创业浪潮,加速了这轮动力切换。成都前行中,还确立了一个目标,“成都创业,创业都成”,成为全球创新创业标杆城市。“创业天府·菁蓉汇”品牌活动,走进区县、大学,走进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走进美国硅谷圣克拉拉会议中心,促成来蓉创业的大趋势——“宁肯在这里‘蓉漂’,也不愿意离开成都;即使身无分文,也要坚守在成都,等待创业机会。”

      今年5月,清科集团发布报告称,国内创新创业已形成北京、上海、深圳加武汉、成都“3+2”格局。今年8月,《财富》杂志将成都列入“2015年中国十大创业城市”。

      随着四川以成德绵创新改革试验为重点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成都的新动力将在“十三五”持久续航。

      C 当好“带路人”

      国家门户城市的回音

      从国家层面看,“十二五”期间的一个重大事件,是提出了启动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数千年前,驼队、马帮正是从南丝绸之路的起点成都出发,带着蜀锦、蜀绣、金银、药材踏上西行之路。国家推开对外开放合作的新大门,成都要当“带路人”。

      继英国财政大臣访问成都后,“十二五”收官之际,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又赶到成都“出差”。她坦陈此行的“急迫”:“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英国希望与成都及整个西南地区有一系列的合作。”

      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以色列、波兰……作为中国内地城市领馆“第三城”,成都14个领事机构中,超过半数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而且,同样在蓉设立总领事馆的德国、法国,也是英国的邻居,早已是“丝路”的积极响应者。他们看到蓉新欧班列只需15天便可抵达欧洲货物集散地罗兹,一旦到达那里,“中国造”3天内便可铺货全欧洲。

      今年4月,德国北威州州长克拉夫特,带来一个投资20亿元的北威州中心项目,她希望德国企业能够顺着“灯塔”的指引,聚集在成都。

      成都的国际合作园区已有中法成都生态园、川法生态科技园、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新川创新科技园以及刚刚宣布选址成都的中韩创新创业园。“投资西部,首选成都。”早在2013年,素有全球经济风向标赞誉的财富全球论坛就在成都召开,并将主题确定为“中国的新未来”。

      时至今日,已有268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数量居中西部城市之首。这也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心正在加速转移。

      随着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成都正成为新一轮产业集聚、进出口贸易集聚、海外投资集聚的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不久前,成都公布了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上的战略定位:“一带一路”的核心节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纽带,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通走廊,内陆开放的前沿地带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依托,成都、重庆、西安、昆明、贵阳“钻石经济圈”的重要一环。

      如果换成一句形象的话,成都要成为国家门户城市、国家内陆开放高地、西部经济中心和西部创新中心。

      美国智库米尔肯研究所看到了这样的潜力,在其发布的“2015年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报告,成都力压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位居全国大型城市第一。

      D 攻坚改革重点领域

      扛鼎国家试验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十二五”期间攻坚克难,提质升位,成都得出这样的结论。

      成都素有革故鼎新的传统:温江是中国内地第一个拆掉人民公社牌子的地方;国企股份制改造也是继上海之后,内地为数不多的副省级城市。

      据成都市委深改办统计,近5年来,中央先后部署了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等75项重点改革在成都先行先试。

      成都成立了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民主法治领域改革、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7个专项小组,突出重点、抓出成效,各领域改革形成了互动联动、协同并进的良好局面。

      继2008年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成都2014年进入第二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7个实验项目,在四川入选的4个市、县中位列第一。

      成都要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改革精神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难题,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成都深化统筹城乡改革,启动建设109个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新农村综合体,体现田园风貌、体现新村风格、体现现代生活,在新村建设中“留住乡愁”。

      “小组生”的探索,突出新村建设与产业布局相融合、方便生产与方便生活相结合,构建了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的格局,促进了产村一体融合发展。

      另一项值得称道的改革,是以简政放权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严格执行“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依法行政,不该管的不干预,该管的管明白。

      目前,成都行政许可项目由原来的1166项减少到105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由原来的1006项减少到186项,平均压缩审批时限63.4%。

      从今年5月发出首份电子营业执照,到9月全市企业登记注册开启全程网上审批试运行,成都工商登记全面迈向“互联网+”时代。简政放权,放出了市场新天地,市场主体数量和规模实现历史“双突破”,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持续增加。

      成都的改革攻坚,释放了经济发展的活力,聚集了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还为国家创造了经验。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荣获“第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社区网络化改革被评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最佳案例”。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