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开建百万套房力度史无前例

  • 2015年01月06日 08时5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南充市改造后的南门坝棚户区

     

      制图/卢浩

      2014年,“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推进情况如何?

      版首语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省为解决好老百姓“住”的问题,做出了积极努力,成就可圈可点——启动“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开工建设城乡住房100万套(户),并最终超额完成任务,有力推动了稳增长、惠民生目标的实现。

      一年内新建、改善逾百万套(户)房,有何经验可寻?未来一年,又该如何着力,争取取得新突破?为此,我们总结不平凡的2014年,眺望精彩的2015年。

      “烂房换楼房,没想到啊,老了还有这样的机会。”如今,几乎每周,余天寿都要赶公交车到棚改安置房工地溜达一圈。这位广元市利州区原溶剂厂职工感慨,安置房还在老地方,但环境、质量和过去低矮瓦房相比,有天壤之别。

      类似的故事,过去一年中在我省104万个家庭中上演。去年,我省确定了开工建设城乡住房100万套(户)的目标,力度史无前例。但最终的结果是,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2014年,我省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全省开工建设城乡住房104万套(户)。

      “超额”完成目标是如何实现的?能量从哪里来?

      A

      “双轮”驱动 改造计划户数翻番

      2014年12月30日,内江市棉纺厂片区居民崔学英在厨房里炒回锅肉,冷得直打喷嚏——所谓的厨房,就是在街边搭的一个不足2平方米的简易棚。寒风从棚板缝隙中吹入,而房中的蜂窝煤炉子很难给人带来温暖。

      这种难熬的日子即将远去。

      去年7月,内江市棉纺厂第一期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当地1209户棚户区居民,预计将在两年半时间内,搬入拥有独立厨房的新居。

      改善困难群体住房条件,始终是“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的源动力。

      2013年以来,全省先后三次组织对危旧房棚户区情况反复排查,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将原本确定的2013年—2017年改造规划由86万户调整到150万户,增加74%。2014年的改造计划,也相应由约20万户增加到40万户。“推动安居工程建设,是新形势下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举措。”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介绍,政府投资1元钱用于保障住房建设和改造,将带动1.3元上下游产业投资和消费。

      惠民生“牵手”稳增长,让百万安居工程有了前进的“双轮”:2014年3月,我省出台《关于加快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4月,省政府一周内连续3次召开危旧房棚户区改造现场会督促落实。

      B

      创新融资渠道化解“一高一低”难题

      城乡住房建设的动力有了,但落实起来,却面临“一高一低”的资金难题:投入增高,伴随成本上升,2013年至2017年,我省危旧房棚户区改造估算投资约6000亿元;同时,市场资金参与意愿逐步降低,地方财政又有限。

      机遇出现。2014年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明确提出,要发挥好开发性金融的“供血”作用,保证棚改资金需要。和商业贷款相较,开发性金融贷款利率更低,还款期更长,而且免抵押担保。当月,在省委省政府部署下,由住建厅牵头,我省多个部门与国开行省分行、四川发展密切联动,建立了符合四川情况的省级平台“统借统还”融资模式,并成功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协议,以此平台获先期融资规划600亿元。

      签署协议只是第一步,此后的申请、获贷,保持一贯的高速度。4月,《四川省危旧房棚户区改造项目国家开发银行专项贷款管理办法》出台;5月20日,我省首批123个项目成功获得国开行351亿元棚改贷款授信;6月底,第一笔51.8亿元贷款资金顺利下拨……

      除了从政策性贷款获益外,各地在实践“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中,也探索出多种渠道筹资的创新模式。

      广元市昭化区道角村,一栋栋红白相间的洋房矗立路边。“改造土坯房,财政投入约1.5亿元,上级补助780余万元,而其余资金,由全区农民自筹!”昭化区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副局长石洪彬介绍,为愿意建房的农民提供财政补贴,这大大增强了农户改造意愿,成功撬动全区农民自愿投入9.6亿元。

      南充市,通过开展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已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4.2亿元。

      成都市,在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的支持下,发行私募债券50亿元,作为棚改项目资本金。

      既有顶层设置,也有基层探索,通过多渠道筹资,确保我省“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加速推进。2014年11月,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开工任务已超额完成,最终完成目标任务的103.7%;农房建设最终完成目标任务的104.3% 。

      C

      “自治改造”模式在全省生根发芽

      天刚大亮,芦山县龙门乡隆兴村村委会聚居点,李可鑫扒了几口早饭,便开始在30余栋在建的藏青色小楼间转悠,正在抹墙面的工人杨健笑着招呼,“李组长,又来盯我们啦!”

      被称为李组长的李可鑫,是小坎卡组自建委员会的组长。这个委员会由村民推举出8人组成,分为资金管理、技术指导和协调3个小组,该村数十户芦山地震灾后农房重建的户型、价格、施工监管等,都由自建委说了算。政府,则只提供技术、管理支持。

      隆兴村实践的背后,正是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以群众为主体,政府引导”的全新理念。

      于农房建设中如此,于城镇住房改造中亦然。

      在泸州市枇杷沟片区,短短两个月,873户居民棚改搬迁签约率即达到70.9%。“搬迁改造完全由枇杷沟居民自主决定。”泸州市住建局副局长魏光德说,枇杷沟棚改项目成立了居民自治改造委员会,及时收集并反映民意。只有片区居民同意率100%时,才能正式启动征收——从曹家巷里走出来的“自治改造”模式,正迅速在我省各地生根、发芽。

      以人为本,还在于对住房及其环境质量的提升。

      去年6月,广安市化龙沟片区棚户区改造及美好家园建设项目现场还是一片工地,但在该区规划图纸上,这里有着高大上的未来:高标准配套超市、幼儿园等公用设施一应俱全,达到同期中高档商业住宅小区标准。

      化龙沟片区棚改建设的高标准,源自我省对棚改的严要求——设置开发强度“天花板”,严格执行城市规划,防止违规提高容积率。“快不是目的,关键是质量。”谈及“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一年开建百万套房力度史无前例

  • 2015年01月06日 08时5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南充市改造后的南门坝棚户区

     

      制图/卢浩

      2014年,“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推进情况如何?

      版首语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省为解决好老百姓“住”的问题,做出了积极努力,成就可圈可点——启动“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开工建设城乡住房100万套(户),并最终超额完成任务,有力推动了稳增长、惠民生目标的实现。

      一年内新建、改善逾百万套(户)房,有何经验可寻?未来一年,又该如何着力,争取取得新突破?为此,我们总结不平凡的2014年,眺望精彩的2015年。

      “烂房换楼房,没想到啊,老了还有这样的机会。”如今,几乎每周,余天寿都要赶公交车到棚改安置房工地溜达一圈。这位广元市利州区原溶剂厂职工感慨,安置房还在老地方,但环境、质量和过去低矮瓦房相比,有天壤之别。

      类似的故事,过去一年中在我省104万个家庭中上演。去年,我省确定了开工建设城乡住房100万套(户)的目标,力度史无前例。但最终的结果是,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2014年,我省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全省开工建设城乡住房104万套(户)。

      “超额”完成目标是如何实现的?能量从哪里来?

      A

      “双轮”驱动 改造计划户数翻番

      2014年12月30日,内江市棉纺厂片区居民崔学英在厨房里炒回锅肉,冷得直打喷嚏——所谓的厨房,就是在街边搭的一个不足2平方米的简易棚。寒风从棚板缝隙中吹入,而房中的蜂窝煤炉子很难给人带来温暖。

      这种难熬的日子即将远去。

      去年7月,内江市棉纺厂第一期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当地1209户棚户区居民,预计将在两年半时间内,搬入拥有独立厨房的新居。

      改善困难群体住房条件,始终是“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的源动力。

      2013年以来,全省先后三次组织对危旧房棚户区情况反复排查,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将原本确定的2013年—2017年改造规划由86万户调整到150万户,增加74%。2014年的改造计划,也相应由约20万户增加到40万户。“推动安居工程建设,是新形势下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举措。”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介绍,政府投资1元钱用于保障住房建设和改造,将带动1.3元上下游产业投资和消费。

      惠民生“牵手”稳增长,让百万安居工程有了前进的“双轮”:2014年3月,我省出台《关于加快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4月,省政府一周内连续3次召开危旧房棚户区改造现场会督促落实。

      B

      创新融资渠道化解“一高一低”难题

      城乡住房建设的动力有了,但落实起来,却面临“一高一低”的资金难题:投入增高,伴随成本上升,2013年至2017年,我省危旧房棚户区改造估算投资约6000亿元;同时,市场资金参与意愿逐步降低,地方财政又有限。

      机遇出现。2014年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明确提出,要发挥好开发性金融的“供血”作用,保证棚改资金需要。和商业贷款相较,开发性金融贷款利率更低,还款期更长,而且免抵押担保。当月,在省委省政府部署下,由住建厅牵头,我省多个部门与国开行省分行、四川发展密切联动,建立了符合四川情况的省级平台“统借统还”融资模式,并成功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协议,以此平台获先期融资规划600亿元。

      签署协议只是第一步,此后的申请、获贷,保持一贯的高速度。4月,《四川省危旧房棚户区改造项目国家开发银行专项贷款管理办法》出台;5月20日,我省首批123个项目成功获得国开行351亿元棚改贷款授信;6月底,第一笔51.8亿元贷款资金顺利下拨……

      除了从政策性贷款获益外,各地在实践“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中,也探索出多种渠道筹资的创新模式。

      广元市昭化区道角村,一栋栋红白相间的洋房矗立路边。“改造土坯房,财政投入约1.5亿元,上级补助780余万元,而其余资金,由全区农民自筹!”昭化区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副局长石洪彬介绍,为愿意建房的农民提供财政补贴,这大大增强了农户改造意愿,成功撬动全区农民自愿投入9.6亿元。

      南充市,通过开展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已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4.2亿元。

      成都市,在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的支持下,发行私募债券50亿元,作为棚改项目资本金。

      既有顶层设置,也有基层探索,通过多渠道筹资,确保我省“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加速推进。2014年11月,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开工任务已超额完成,最终完成目标任务的103.7%;农房建设最终完成目标任务的104.3% 。

      C

      “自治改造”模式在全省生根发芽

      天刚大亮,芦山县龙门乡隆兴村村委会聚居点,李可鑫扒了几口早饭,便开始在30余栋在建的藏青色小楼间转悠,正在抹墙面的工人杨健笑着招呼,“李组长,又来盯我们啦!”

      被称为李组长的李可鑫,是小坎卡组自建委员会的组长。这个委员会由村民推举出8人组成,分为资金管理、技术指导和协调3个小组,该村数十户芦山地震灾后农房重建的户型、价格、施工监管等,都由自建委说了算。政府,则只提供技术、管理支持。

      隆兴村实践的背后,正是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以群众为主体,政府引导”的全新理念。

      于农房建设中如此,于城镇住房改造中亦然。

      在泸州市枇杷沟片区,短短两个月,873户居民棚改搬迁签约率即达到70.9%。“搬迁改造完全由枇杷沟居民自主决定。”泸州市住建局副局长魏光德说,枇杷沟棚改项目成立了居民自治改造委员会,及时收集并反映民意。只有片区居民同意率100%时,才能正式启动征收——从曹家巷里走出来的“自治改造”模式,正迅速在我省各地生根、发芽。

      以人为本,还在于对住房及其环境质量的提升。

      去年6月,广安市化龙沟片区棚户区改造及美好家园建设项目现场还是一片工地,但在该区规划图纸上,这里有着高大上的未来:高标准配套超市、幼儿园等公用设施一应俱全,达到同期中高档商业住宅小区标准。

      化龙沟片区棚改建设的高标准,源自我省对棚改的严要求——设置开发强度“天花板”,严格执行城市规划,防止违规提高容积率。“快不是目的,关键是质量。”谈及“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