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勇进 广袤农田再谱新乐章

  • 2015年01月22日 08时4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郫县唐昌战旗蔬菜基地

     

      金堂县三溪万亩脐橙观光园

     

      都江堰市崇义镇现代高科技园区育苗温室

      ——2014年成都农业农村发展报告

      实现从副省级城市“第二方阵”向“第一方阵”的重大跨越,勇担“首位城市”的历史责任,这是成都的使命,也是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破题路径。

      成都的“首位城市”拼图中,农业所扮演的角色备受关注。回首成都农业的这一年,“激流勇进”、“攻坚破难”正是其关键词。

      “勇进”二字,体现在哪里?

      在于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这一年,成都农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现代种业、绿色有机农业等高端产业齐头并进,共引进农业重大项目40个,总投资180亿元;

      在于改革创新的乘风破浪。这一年,成都获批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7个试验项目将在全国创造“成都模式”;

      在于民生福祉的不懈追求。这一年,财产性收入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全市相对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

      三者叠加,既齐头并进,又互为因果。成都农业,正以冲刺的挺拔姿态,将“首位城市”的提速热点指向广袤农田,彰显出刷新成都发展支点体系的勇气与实力。

      重任在肩 农业改革贡献“成都智慧”

      承担7个项目的攻坚重任,将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改进农业补贴办法、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等方面率先“破冰”——2014年12月,成都市获批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的试验项目,全省第一。

      第二批试验区的改革任务,聚焦于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是过去很少触及或尚未破题的关键领域。这意味着,农业农村改革进入“深水区”,成都将再次为全国贡献“成都智慧”。

      目前,按照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试验任务的总体要求,成都正抓紧制定各项改革试验的具体工作方案,制定或修订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10个涉改办法,并在部分区(市)县开展试点工作。

      改革,一直是成都农业这些年来的前进姿态。10年积淀之上,2014年,成都农业改革思路更清晰、目标更鲜明、路径更明确。

      2014年7月,成都出台“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规范和指导文件,明确要实现“避免农民被上楼”、“破坏林盘风貌”、“耕作半径过大”等“七个避免”,坚持产业先行、产村相融,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以“小组生”新农村综合体点亮现代乡村生活,目前,已启动崇州、金堂、邛崃、蒲江、大邑等5个省级新农村成片推进示范县建设,着力推进二、三圈层区(市)县新村基础设施项目。全市启动建设135个幸福美丽新村示范村。

      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已出台了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实施方案。“农业共营制”、“大园区+小农场”等经营方式不断涌现,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476家、农民合作社6190家、家庭农场2143家,新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2500人,全市社会化服务机构4148家。

      多点发力 串起转型升级大梦想

      一罐小小的“郫县豆瓣”,带动了种植、运输、包装、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2万余人就业,年创纯收益3亿元以上;从传统的豆瓣系列延伸出的系列新产品,不仅遍及全国各地,还将触角伸入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郫县豆瓣”传奇的背后,串起的是成都农业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的大梦想。

      2014年初,成都农业就确立了“全产业链”的发展方向。提出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加快打造千亿元产值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百亿元现代种业和百亿元绿色有机农业。

      2014年,成为这一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全年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达到900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45%;现代种业产值达到65亿元,新建成工厂化育秧中心28个、粮食烘干中心26个;绿色有机农业产值达到50亿元,绿色有机农业基地发展到50万亩。

      从一产跨越到三产,乡村旅游强势崛起:在龙泉驿,一只水蜜桃牵出“国际桃花节”,目前桃花故里景区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新都以柚为媒、以节会友,已发展成为省内最大的集旅游、休闲、农业科技示范于一体的新都柚生产示范基地;全长14公里的彭州“蔬香路”,串联起4个镇,融合自然风光、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等元素,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产业。

      同时,围绕农业转型升级和重点领域,成都借助西博会、农博会、菜博会等重大活动平台,精心策划包装推介项目,组织力量开展招商引资,成功引进总投资18亿元的北京中诚信托北麓现代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园、总投资15亿元的泉州尚正茶业旅游度假怡养及现代观光农业等重大项目。

      去年,全市共引进重大项目40个,总投资180亿元,农业实际到位内资90亿元。全市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165个,实际完成投资79.5亿元。全市农业增加值360亿元,同比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14410元,同比增长11%。

      情系民生

      装满“米袋子”提好“菜篮子”

      对买菜的人来说,能提前知道每种蔬菜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上市;对种菜的人来说,能提前知道有哪些购买者、市场价格怎样——去年,成都试点蔬菜产销平台“菜易通”,让盲目种植、“卖难”等问题迎刃而解。

      看似冷冰冰的科技平台,却隐含着一份温暖的人文关怀。“菜篮子”、“米袋子”,一手连着农民增收、一手牵起市民生活,既是关系城乡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也是事关“三农”的“一号工程”。

      2014年1月,成都市以市政府“一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粮食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意见》,十项措施情牵民生,紧扣“一号工程”。

      为了保障“菜篮子”、“米袋子”,这一年,成都开展蔬菜、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试点工作,实施农机购机补贴等扶持政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成“菜易通”蔬菜产销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确保了城乡市场的安全有效供给。

      同时,结合推进“10+6+1”综合示范基地(园区、带)建设,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27.8万亩,新增粮食规模化经营面积17.86万亩,新增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面积117万亩。通过成片示范建设,带动全市粮经产业发展,预计全年粮食总产达237.05万吨、蔬菜(食用菌)总产达541.4万吨、肉类总产达69.56万吨。

      与成都的“大动作”同步,这一年,农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去年10月,大春收割刚完,崇州市江源镇邓公村农民李奎如愿拿到了自己应得的“分红”。在成都农村,“分红”模式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合作社出现,正改变着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全省启动的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工作中,15个试点县中成都占了4个。重点探索利用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此外,成都还扎实抓好第三轮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全市相对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9300元,同比增长20%以上。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激流勇进 广袤农田再谱新乐章

  • 2015年01月22日 08时4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郫县唐昌战旗蔬菜基地

     

      金堂县三溪万亩脐橙观光园

     

      都江堰市崇义镇现代高科技园区育苗温室

      ——2014年成都农业农村发展报告

      实现从副省级城市“第二方阵”向“第一方阵”的重大跨越,勇担“首位城市”的历史责任,这是成都的使命,也是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破题路径。

      成都的“首位城市”拼图中,农业所扮演的角色备受关注。回首成都农业的这一年,“激流勇进”、“攻坚破难”正是其关键词。

      “勇进”二字,体现在哪里?

      在于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这一年,成都农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现代种业、绿色有机农业等高端产业齐头并进,共引进农业重大项目40个,总投资180亿元;

      在于改革创新的乘风破浪。这一年,成都获批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7个试验项目将在全国创造“成都模式”;

      在于民生福祉的不懈追求。这一年,财产性收入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全市相对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

      三者叠加,既齐头并进,又互为因果。成都农业,正以冲刺的挺拔姿态,将“首位城市”的提速热点指向广袤农田,彰显出刷新成都发展支点体系的勇气与实力。

      重任在肩 农业改革贡献“成都智慧”

      承担7个项目的攻坚重任,将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改进农业补贴办法、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等方面率先“破冰”——2014年12月,成都市获批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的试验项目,全省第一。

      第二批试验区的改革任务,聚焦于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是过去很少触及或尚未破题的关键领域。这意味着,农业农村改革进入“深水区”,成都将再次为全国贡献“成都智慧”。

      目前,按照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试验任务的总体要求,成都正抓紧制定各项改革试验的具体工作方案,制定或修订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10个涉改办法,并在部分区(市)县开展试点工作。

      改革,一直是成都农业这些年来的前进姿态。10年积淀之上,2014年,成都农业改革思路更清晰、目标更鲜明、路径更明确。

      2014年7月,成都出台“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规范和指导文件,明确要实现“避免农民被上楼”、“破坏林盘风貌”、“耕作半径过大”等“七个避免”,坚持产业先行、产村相融,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以“小组生”新农村综合体点亮现代乡村生活,目前,已启动崇州、金堂、邛崃、蒲江、大邑等5个省级新农村成片推进示范县建设,着力推进二、三圈层区(市)县新村基础设施项目。全市启动建设135个幸福美丽新村示范村。

      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已出台了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实施方案。“农业共营制”、“大园区+小农场”等经营方式不断涌现,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476家、农民合作社6190家、家庭农场2143家,新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2500人,全市社会化服务机构4148家。

      多点发力 串起转型升级大梦想

      一罐小小的“郫县豆瓣”,带动了种植、运输、包装、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2万余人就业,年创纯收益3亿元以上;从传统的豆瓣系列延伸出的系列新产品,不仅遍及全国各地,还将触角伸入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郫县豆瓣”传奇的背后,串起的是成都农业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的大梦想。

      2014年初,成都农业就确立了“全产业链”的发展方向。提出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加快打造千亿元产值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百亿元现代种业和百亿元绿色有机农业。

      2014年,成为这一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全年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达到900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45%;现代种业产值达到65亿元,新建成工厂化育秧中心28个、粮食烘干中心26个;绿色有机农业产值达到50亿元,绿色有机农业基地发展到50万亩。

      从一产跨越到三产,乡村旅游强势崛起:在龙泉驿,一只水蜜桃牵出“国际桃花节”,目前桃花故里景区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新都以柚为媒、以节会友,已发展成为省内最大的集旅游、休闲、农业科技示范于一体的新都柚生产示范基地;全长14公里的彭州“蔬香路”,串联起4个镇,融合自然风光、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等元素,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产业。

      同时,围绕农业转型升级和重点领域,成都借助西博会、农博会、菜博会等重大活动平台,精心策划包装推介项目,组织力量开展招商引资,成功引进总投资18亿元的北京中诚信托北麓现代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园、总投资15亿元的泉州尚正茶业旅游度假怡养及现代观光农业等重大项目。

      去年,全市共引进重大项目40个,总投资180亿元,农业实际到位内资90亿元。全市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165个,实际完成投资79.5亿元。全市农业增加值360亿元,同比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14410元,同比增长11%。

      情系民生

      装满“米袋子”提好“菜篮子”

      对买菜的人来说,能提前知道每种蔬菜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上市;对种菜的人来说,能提前知道有哪些购买者、市场价格怎样——去年,成都试点蔬菜产销平台“菜易通”,让盲目种植、“卖难”等问题迎刃而解。

      看似冷冰冰的科技平台,却隐含着一份温暖的人文关怀。“菜篮子”、“米袋子”,一手连着农民增收、一手牵起市民生活,既是关系城乡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也是事关“三农”的“一号工程”。

      2014年1月,成都市以市政府“一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粮食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意见》,十项措施情牵民生,紧扣“一号工程”。

      为了保障“菜篮子”、“米袋子”,这一年,成都开展蔬菜、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试点工作,实施农机购机补贴等扶持政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成“菜易通”蔬菜产销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确保了城乡市场的安全有效供给。

      同时,结合推进“10+6+1”综合示范基地(园区、带)建设,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27.8万亩,新增粮食规模化经营面积17.86万亩,新增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面积117万亩。通过成片示范建设,带动全市粮经产业发展,预计全年粮食总产达237.05万吨、蔬菜(食用菌)总产达541.4万吨、肉类总产达69.56万吨。

      与成都的“大动作”同步,这一年,农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去年10月,大春收割刚完,崇州市江源镇邓公村农民李奎如愿拿到了自己应得的“分红”。在成都农村,“分红”模式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合作社出现,正改变着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全省启动的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工作中,15个试点县中成都占了4个。重点探索利用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此外,成都还扎实抓好第三轮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全市相对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9300元,同比增长20%以上。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