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人才困境待突围
身着彝族传统服饰的彝族姑娘
银饰制作的酒具
凉山非遗数量和种类位居全省前列,但在保护与传承上却面临难题——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同时又有藏族、蒙古族、回族、傈僳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在此世居,凉山人文资源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构成其非物质文化的样貌和形态。
随着时代变迁,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些大多诞生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文化形态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其“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流变性使得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流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各界共识。
虽然资源丰富,但凉山对其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开发,却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相较于其他地方起步较晚。近年,凉山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边探路边前行。
近日,记者奔走于乡村巷陌,走近代表性项目,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了解凉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和困境,触摸探索之路。即日起,本报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调查,从不同角度,呈现记者所见、所闻、所感,以期更好地保护地方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活化石”。
日前,第四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正式公布,在入选的36项中,15项来自凉山。
今年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山采取了从州级到地方自上而下的方式,不同于往年。“我们召集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借用他们的智力资源,形成了含70多个项目的可申报非遗的项目库,再安排相应的县准备申报工作。”凉山州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科长姚永梅介绍,由于一项非遗可能并不只存在于一个地方,经过州上统筹,可以更好地对全州的非遗状况进行整理。
由于丰富的人文资源,凉山非遗的数量和种类一直位居全省前列,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0余项。
在省政府公布的四川省第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单上,记者看到,民间文学和传统音乐项项目都被凉山包揽了。具体到凉山获批的项目上,记者发现,与火把节、彝族年、银饰制作工艺等广为所知的项目相比,这次获批的项目大多比较“冷门”。
“这些项目来源于彝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现在已经很少见甚至濒危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阿牛史日说,像泥染工艺,过去主要用于披毡等毛料的染色,染成后几十年都不会变色,但现代染艺推广后,几乎没有人继续用泥染了。
A
现状
专业人才缺乏,非遗传承不易
在西昌市上西街,有一家专营彝族漆器的店铺,店主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政民族工艺厂厂长吉伍巫且的儿子吉伍五呷。几年前,外出打工的吉伍五呷回到家中,跟着父亲学习漆器的制作,同父亲一起设计、制作的《羊头》、《木钵(库祖)》等作品,在多次展览中获奖。
现年30岁的吉伍五呷,是父亲厂里最年轻的技师,也是自家几个兄弟姐妹中,唯一一个专门跟着父亲学手艺的。事实上,民政民族工艺厂虽然成立的时间很久,但规模一直不大,由于他们坚持全手工制作,专业人才成为限制其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可以选择的就业方向太多了,年轻人到大城市打工,找一个两三千元的工作很容易,很多人都不愿意沉下心来制作漆器。”吉伍五呷说,厂里常年只有10多名技师,而且基本是自家的亲戚,“我们一直在免费招学徒,但很少有人愿意来。”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喜德县犇驰彝族漆器有限公司,去年他们希望通过与四川省彝文学校合作,招收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学生,但一个学生都没招到。
“相对于漆器、服饰、银饰这些已开发成产业的非遗项目,一些还未开发的项目,传承人才更为缺乏。”西昌学院一位专家告诉记者。
彝族克智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克智,意为“嬉戏辩嘴”,是一种彝族民间说唱诗,过去广泛存在于彝族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调解纠纷等重要场合。去年底,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教研室主任阿牛木支和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州文联纪检组长吉则利布共同搜集、整理的《彝族克智译注》获得“山花奖”民间文学作品奖。“现在彝族婚丧嫁娶,很少能见到克智了。”阿牛木支说。
“一方面,愿意传承非遗的人才不多,另一方面,懂得如何保护并利用非遗的人才也不多。”据阿牛史日介绍,布拖、美姑、昭觉等地非遗项目较多,但这些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懂得保护非遗的人很少,“濒危的非遗项目,应该采取音像、照片等现代手段加以记录。”
B
探索
整体性保护,还需多方合力
日前,凉山州政府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组织申报凉山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通知,拟通过对有突出特点的人群聚居空间的保护,将非遗保护提升到整体性保护。
近年来,非遗的保护逐渐受到重视,各地都采取了很多实质性的举措。“很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申报各种类型的项目越来越多。”姚永梅介绍,目前,凉山州现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一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2个,“现在,我们还在积极争取,从州级层面,对非遗项目的支持。”
虽然还在起步和摸索阶段,但凉山不断加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成立了州非遗保护中心,建起凉山非遗网,对非遗项目进行介绍,并拍摄多个有关非遗的纪录片;美姑县定期开展非遗节,对非遗项目进行展演;普格县开展了非遗进课堂,在普格县民族初级中学等学校开展非遗“朵乐荷”课程,邀请当地传承人教授,组织学生到不同地方表演。
去年,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主任巴莫曲布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非遗保护问题曾谈到,非遗保护其实更重要的是培育一种保护意识,通过不同的名录体系提升非遗的可见度,让民众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只有保护意识提升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保护,同时非遗保护仅靠政府的倡导是不够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包括政府、个人、商家、学校都应该参与其中,发挥各自的职能。”阿牛史日也有同样的看法。
让吉伍五呷疑虑的是,自家在坚持传承手工工艺时,却常常被一些伪劣产品假冒,但靠着便宜的价格,侵占了一些市场。坚持传统,还是迎合市场,一些传承人纠结了。(记者 吴梦琳 钟美兰 何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