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兴“镇”

  • 2014年06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红格镇全景

     

      建设中的多福古镇

     

      红格镇景色宜人

      聚焦“百镇建设行动”﹙一﹚

      小镇兴起,深刻影响着四川发展历程。

      作为四川城镇化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一环,小城镇建设,已成为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夯实底部基础的重要部分,将推动我省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

      从2013年起,四川开展“百镇建设行动”。连续3年,每年将启动100个省级试点镇建设,通过财政、用地等支持,提升其基础设施水平,增强产业支撑,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其集聚效应、辐射能力。

      今年,是我省开展“百镇建设行动”的第二年。站在历史节点上,以发展中的小城镇为样本,总结过往经验,探讨新模式、新路径,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扶镇:

      错位发展 3年常住人口增长近3倍

      沿着212国道驶往南充市西充县多扶镇,路边能看到一个个巨大的广告牌:西充展登服饰有限公司、西充星河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它们背后,是南充市经济开发区多扶工业园区的建设工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多扶镇的热闹,是这几年的事。这个川北小镇,就在2011年还只有约1.8万人。而如今常住人口逾4.8万人。“原来出去打工的老百姓,很多又回来了。”多扶镇党委书记杨春林说,3年间小镇吸纳转移人口能力的提升,实实在在。

      3年人口增长近3倍,这座被纳入全省第二批“百镇建设行动”的小镇,是如何做到的?

      3年间人口增速快于过去10年

      西充县多扶镇离南充市区很近。有驾驶员形容说,路况好时,“踩一脚油门”就到了。但在以前,这种距离上的便利,对小镇反而是一种“负担”。

      “镇上居民只要买上百元钱的东西,都要赶公交车到南充买;请客吃饭就更要去南充了。本镇人挣了钱,首选在县城买房!”多扶镇中心街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仍能回忆起当时的冷清。

      和邻近的南充市、西充县城相比,小镇基础设施差,又缺乏现代产业支撑。这种城乡间的差距,让很多镇上居民选择了离开——上世纪90年代有7000多人,到2011年全镇也不过1.8万余人,10余年间人口增长不到三倍。

      然而在最近3年,小镇人口增长速度快于过去10年:截至2013年,多扶镇辖129个村民小组、15个居民小组,幅员34.87平方公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小城镇常住人口逾4.8万人。

      精准定位与周边城市错位发展

      常住人口的迅速增长,是如何实现的?

      多扶镇距西充县城7公里、南充市区16公里,到成都也仅1.5小时车程,仍有市场、交通的潜在优势。在南充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多扶镇需要的是自身精准定位———依托资源禀赋,做西充县的经济“副中心”、南充市的“后花园”,与周边城市实现错位发展。

      为确保定位准确,多扶镇请来专家“号脉”。由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进行总体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完成控制性详规,高起点编制镇内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规划;今年又先后聘请中规院和重庆大学规划设计院,完成了创新驱动试验区24平方公里的前期规划。建设西充县的经济“副中心”,多扶镇充分利用其连接南充、成都乃至广元、重庆等市场的区位优势,在市、县支持下成立南充市经济开发区多扶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如今园区内已有台湾富联、江苏通光、九天真空、江苏旷达等43家企业,年产值达80亿余元,安置剩余劳动力1.5万余人。

      同时,西充县委、县政府精准定位,立足西充文化内涵和多扶自然资源禀赋,建设多福古镇、凤凰山佛教文化旅游胜地等文化旅游项目以及华严圣景、川北医学院医学中心、川北游乐场等大型文化旅游养生项目。同时引入10余家房地产企业投资开发,修建商品房面积32.5万平方米,引得南充市民也纷纷来买房,“离市区10多分钟车程,房价便宜一半,当然划算!”

      “软硬件”支撑小镇发展抓住机遇

      小城镇要实现错位发展,需要硬件支撑——急需弥补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领域的“短板”。为此,在市、县政策扶持下,多扶镇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国道212线穿境而过,广南高速公路西充东出口位于该镇城区,镇内20余条街道,全部油路化和水泥硬化;同时新建滨河道路5.7公里,铺设管网11.4公里,建成日处理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人民医院多扶新区医院,设立四川省张澜职业技术学校,为工业园区培养人才……仅2013年1-9月,该镇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3亿元。

      强化硬件的同时,多扶镇也坚持提升软件——机制创新,设立多扶片区专家委员会和规划委员会。镇上重大项目的实施,可直接经由两个委员会开会讨论解决,而无需经县一级研讨,这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加快了项目审批过程。小镇的发展,同样得益于县里创新机制。西充县在全省率先成立县一级的“镇村规划建设工作局”,并配以充足的人力物力,负责编制场镇总体规划和技术性导则,制订各项规范性文件等,同时下放了大批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小镇自主性。

      对于未来,多扶镇已有了明确的目标:到201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城镇化水平突破70%以上。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基础,综合经济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基本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让小城镇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小镇名片】

      多扶镇

      多扶镇位于西充县东南部和南充市顺庆区交界处,距南充市中心城区约16公里,镇域面积34.87平方公里,共辖1个居委会、17个村、4个居民小组、138个村民小组。多扶镇建成区面积现已近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万人,建成区面积和场镇人口排名全县(除县城城关镇)第一。目前已形成教育、医疗、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功能完善的小城镇,县域重点发展的副中心。小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拥有由国道212线、兰海高速出口以及其他县级公路构成的对外交通网络。

      红格镇:

      工作在园区 生活在红格

      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的选择,是一条不同于传统的发展路径:2013年,红格镇进入我省首批“百镇建设行动”名单,提出发展“阳光、温泉、运动、休闲”的低碳休闲旅游小镇。而工业,并没有被纳入小镇总体规划的范围。

      “工作到工业园区,生活还请回红格镇。”红格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宜业、宜居、宜游是这个全省首批“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的定位。而2013年,红格镇达7.6亿元的GDP,则彰显着这一定位的成效。

      强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高大挺拔的热带植物、红色欧式尖顶、古典式路灯……端午节期间,从成都、重庆、绵阳等地来的游客,纷纷涌入红格欧洲风情小镇。“连续几天,我炒菜把手都炒酸了。”镇上一户农家乐老板钱玉会笑言,她的农家乐几乎天天爆满。

      作为我省31个重点旅游镇之一,红格镇平均海拔1250米、年均气温20.5摄氏度,有着阳光灿烂的南亚热带气候,优质的红格温泉,被冠以“内陆的海南,四川的三亚”美誉。如何开发好优质的旅游资源,红格镇人早已开始了规划探索。

      自2003年以来,历经6次规划调整后,跻身“百镇建设行动”的红格镇,委托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小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工作。“定位清晰的红格镇,就没有将工业发展纳入规划范围。”红格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曾有某工业园计划建在小镇,经多方充分论证后得以调出。

      为强化旅游产业竞争力,2012年,盐边县投资6000余万元,将原有红格主街打造成具有浓郁简欧风情的旅游小镇,共改造95栋建筑,新建4处景观节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同时采取城镇综合管理措施,引导和调整了19家不符合旅游业态的店铺,自2003年至今,各类社会投资已完成项目建设投资20亿元,已建成了红山国际休闲社区、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红格训练基地、红格温泉五星级假日酒店等一批市县重点旅游项目。

      至于如何维护优美的旅游环境,红格镇有创新做法——实行“门前双五保”制度,镇政府分别与个体工商户签订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店前的环境卫生、绿化、公共设施、公共秩序,都由店铺承包,哪家不合格,哪家就要被扣分。”店铺老板胡勇表示,扣8分后,店铺将被责令停业整顿。同时,盐边县还抽调住建、工商、公安等部门人员组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管理小镇环境卫生、城市绿化、市政设施等。

      打造工业区的综合服务基地

      作为攀枝花市、盐边县总体规划的二级中心城镇和攀枝花市规划远景副中心、盐边县的经济产业中心,红格镇的名片上,除了打造“国际化阳光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还包括“盐边工业集中发展区的综合服务基地,具有独特风情的宜业宜居宜游山水园林城镇”。

      工业区综合服务基地的定位,源于红格镇的良好区位:离镇上不过10余公里,就是盐边县的工业集中发展区——东北部是新九工矿区、西北部是安宁工业园区。两个园区规划占地35.22平方公里,GDP规划目标在500亿元以上。

      庞大的经济体量,意味着工业区综合服务有着巨大需求。盐边县据此对小镇作出规划:以红格镇作为盐边县工业集中发展区的生活基地和后勤保障,为工业发展提供空间,为失地农民安置创造条件,使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确保农民进城镇后能“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富得起”。

      具体而言,红格镇为工业区的服务,从两方面入手——依托旅游服务业等的发展,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而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则为其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谈起身边的变化,红格镇居民61岁的田大爷连用了两个词:“漂漂亮亮、干干净净”。他说,过去,街上路挤、车多、噪音大;现在,环境大变样,每天晚饭后都会到街上逛逛。

      日新月异的居住环境,得益于红格镇不断加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红格镇目前建成区为4平方公里,自2003年以来已投入8亿元,建成S310红格大道、S310过境线、红格景区核心区道路、阳光安置小区、红格2万吨/日自来水厂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小镇同时对垃圾采取无害化处理。

      红格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加快实施红格南北市政主干道、西环线一期、南部供水工程、红格新污水处理厂、岩羊河水系治理、县车管所、县消防大队等一批市政基础和公用设施建设,同时加快引进攀枝花市未病防治中心、四川省青少年训练中心等项目,进一步喊响“工作在园区,生活在红格”口号。

      【背景链接】

      攀枝花:建有攀西特色的品质小镇

      红格镇独特的成功模式,源于攀枝花市的小镇建设理念——结合山川特点、气候特征、城镇与景区的功能因素,把攀西传统民居和少数民族特色建筑文化无痕融入小城镇建设,打造独特风貌,提高城镇品质。

      建设小镇,该市始终以规划为引领。目前全市44个乡镇中28个乡镇已完成总体规划编制,352个行政村的新村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一个完整的城镇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

      在产业方面,攀枝花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原则,深入挖掘不同类型小城镇的特色优势。为强化管理,攀枝花还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攀枝花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

      到2015年,攀枝花将全面完成44个乡镇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编制;到2020年实现二、三级城镇建成“七个一”工程,即每个镇区有一个宜居社区、一条贯通的路网、一套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一所寄宿制小学、一个标准卫生院、一个完善的综合服务中心、一个标准化集贸市场。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天府兴“镇”

  • 2014年06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红格镇全景

     

      建设中的多福古镇

     

      红格镇景色宜人

      聚焦“百镇建设行动”﹙一﹚

      小镇兴起,深刻影响着四川发展历程。

      作为四川城镇化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一环,小城镇建设,已成为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夯实底部基础的重要部分,将推动我省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

      从2013年起,四川开展“百镇建设行动”。连续3年,每年将启动100个省级试点镇建设,通过财政、用地等支持,提升其基础设施水平,增强产业支撑,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其集聚效应、辐射能力。

      今年,是我省开展“百镇建设行动”的第二年。站在历史节点上,以发展中的小城镇为样本,总结过往经验,探讨新模式、新路径,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扶镇:

      错位发展 3年常住人口增长近3倍

      沿着212国道驶往南充市西充县多扶镇,路边能看到一个个巨大的广告牌:西充展登服饰有限公司、西充星河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它们背后,是南充市经济开发区多扶工业园区的建设工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多扶镇的热闹,是这几年的事。这个川北小镇,就在2011年还只有约1.8万人。而如今常住人口逾4.8万人。“原来出去打工的老百姓,很多又回来了。”多扶镇党委书记杨春林说,3年间小镇吸纳转移人口能力的提升,实实在在。

      3年人口增长近3倍,这座被纳入全省第二批“百镇建设行动”的小镇,是如何做到的?

      3年间人口增速快于过去10年

      西充县多扶镇离南充市区很近。有驾驶员形容说,路况好时,“踩一脚油门”就到了。但在以前,这种距离上的便利,对小镇反而是一种“负担”。

      “镇上居民只要买上百元钱的东西,都要赶公交车到南充买;请客吃饭就更要去南充了。本镇人挣了钱,首选在县城买房!”多扶镇中心街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仍能回忆起当时的冷清。

      和邻近的南充市、西充县城相比,小镇基础设施差,又缺乏现代产业支撑。这种城乡间的差距,让很多镇上居民选择了离开——上世纪90年代有7000多人,到2011年全镇也不过1.8万余人,10余年间人口增长不到三倍。

      然而在最近3年,小镇人口增长速度快于过去10年:截至2013年,多扶镇辖129个村民小组、15个居民小组,幅员34.87平方公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小城镇常住人口逾4.8万人。

      精准定位与周边城市错位发展

      常住人口的迅速增长,是如何实现的?

      多扶镇距西充县城7公里、南充市区16公里,到成都也仅1.5小时车程,仍有市场、交通的潜在优势。在南充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多扶镇需要的是自身精准定位———依托资源禀赋,做西充县的经济“副中心”、南充市的“后花园”,与周边城市实现错位发展。

      为确保定位准确,多扶镇请来专家“号脉”。由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进行总体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完成控制性详规,高起点编制镇内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规划;今年又先后聘请中规院和重庆大学规划设计院,完成了创新驱动试验区24平方公里的前期规划。建设西充县的经济“副中心”,多扶镇充分利用其连接南充、成都乃至广元、重庆等市场的区位优势,在市、县支持下成立南充市经济开发区多扶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如今园区内已有台湾富联、江苏通光、九天真空、江苏旷达等43家企业,年产值达80亿余元,安置剩余劳动力1.5万余人。

      同时,西充县委、县政府精准定位,立足西充文化内涵和多扶自然资源禀赋,建设多福古镇、凤凰山佛教文化旅游胜地等文化旅游项目以及华严圣景、川北医学院医学中心、川北游乐场等大型文化旅游养生项目。同时引入10余家房地产企业投资开发,修建商品房面积32.5万平方米,引得南充市民也纷纷来买房,“离市区10多分钟车程,房价便宜一半,当然划算!”

      “软硬件”支撑小镇发展抓住机遇

      小城镇要实现错位发展,需要硬件支撑——急需弥补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领域的“短板”。为此,在市、县政策扶持下,多扶镇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国道212线穿境而过,广南高速公路西充东出口位于该镇城区,镇内20余条街道,全部油路化和水泥硬化;同时新建滨河道路5.7公里,铺设管网11.4公里,建成日处理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人民医院多扶新区医院,设立四川省张澜职业技术学校,为工业园区培养人才……仅2013年1-9月,该镇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3亿元。

      强化硬件的同时,多扶镇也坚持提升软件——机制创新,设立多扶片区专家委员会和规划委员会。镇上重大项目的实施,可直接经由两个委员会开会讨论解决,而无需经县一级研讨,这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加快了项目审批过程。小镇的发展,同样得益于县里创新机制。西充县在全省率先成立县一级的“镇村规划建设工作局”,并配以充足的人力物力,负责编制场镇总体规划和技术性导则,制订各项规范性文件等,同时下放了大批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小镇自主性。

      对于未来,多扶镇已有了明确的目标:到201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城镇化水平突破70%以上。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基础,综合经济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基本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让小城镇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小镇名片】

      多扶镇

      多扶镇位于西充县东南部和南充市顺庆区交界处,距南充市中心城区约16公里,镇域面积34.87平方公里,共辖1个居委会、17个村、4个居民小组、138个村民小组。多扶镇建成区面积现已近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万人,建成区面积和场镇人口排名全县(除县城城关镇)第一。目前已形成教育、医疗、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功能完善的小城镇,县域重点发展的副中心。小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拥有由国道212线、兰海高速出口以及其他县级公路构成的对外交通网络。

      红格镇:

      工作在园区 生活在红格

      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的选择,是一条不同于传统的发展路径:2013年,红格镇进入我省首批“百镇建设行动”名单,提出发展“阳光、温泉、运动、休闲”的低碳休闲旅游小镇。而工业,并没有被纳入小镇总体规划的范围。

      “工作到工业园区,生活还请回红格镇。”红格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宜业、宜居、宜游是这个全省首批“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的定位。而2013年,红格镇达7.6亿元的GDP,则彰显着这一定位的成效。

      强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高大挺拔的热带植物、红色欧式尖顶、古典式路灯……端午节期间,从成都、重庆、绵阳等地来的游客,纷纷涌入红格欧洲风情小镇。“连续几天,我炒菜把手都炒酸了。”镇上一户农家乐老板钱玉会笑言,她的农家乐几乎天天爆满。

      作为我省31个重点旅游镇之一,红格镇平均海拔1250米、年均气温20.5摄氏度,有着阳光灿烂的南亚热带气候,优质的红格温泉,被冠以“内陆的海南,四川的三亚”美誉。如何开发好优质的旅游资源,红格镇人早已开始了规划探索。

      自2003年以来,历经6次规划调整后,跻身“百镇建设行动”的红格镇,委托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小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工作。“定位清晰的红格镇,就没有将工业发展纳入规划范围。”红格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曾有某工业园计划建在小镇,经多方充分论证后得以调出。

      为强化旅游产业竞争力,2012年,盐边县投资6000余万元,将原有红格主街打造成具有浓郁简欧风情的旅游小镇,共改造95栋建筑,新建4处景观节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同时采取城镇综合管理措施,引导和调整了19家不符合旅游业态的店铺,自2003年至今,各类社会投资已完成项目建设投资20亿元,已建成了红山国际休闲社区、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红格训练基地、红格温泉五星级假日酒店等一批市县重点旅游项目。

      至于如何维护优美的旅游环境,红格镇有创新做法——实行“门前双五保”制度,镇政府分别与个体工商户签订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店前的环境卫生、绿化、公共设施、公共秩序,都由店铺承包,哪家不合格,哪家就要被扣分。”店铺老板胡勇表示,扣8分后,店铺将被责令停业整顿。同时,盐边县还抽调住建、工商、公安等部门人员组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管理小镇环境卫生、城市绿化、市政设施等。

      打造工业区的综合服务基地

      作为攀枝花市、盐边县总体规划的二级中心城镇和攀枝花市规划远景副中心、盐边县的经济产业中心,红格镇的名片上,除了打造“国际化阳光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还包括“盐边工业集中发展区的综合服务基地,具有独特风情的宜业宜居宜游山水园林城镇”。

      工业区综合服务基地的定位,源于红格镇的良好区位:离镇上不过10余公里,就是盐边县的工业集中发展区——东北部是新九工矿区、西北部是安宁工业园区。两个园区规划占地35.22平方公里,GDP规划目标在500亿元以上。

      庞大的经济体量,意味着工业区综合服务有着巨大需求。盐边县据此对小镇作出规划:以红格镇作为盐边县工业集中发展区的生活基地和后勤保障,为工业发展提供空间,为失地农民安置创造条件,使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确保农民进城镇后能“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富得起”。

      具体而言,红格镇为工业区的服务,从两方面入手——依托旅游服务业等的发展,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而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则为其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谈起身边的变化,红格镇居民61岁的田大爷连用了两个词:“漂漂亮亮、干干净净”。他说,过去,街上路挤、车多、噪音大;现在,环境大变样,每天晚饭后都会到街上逛逛。

      日新月异的居住环境,得益于红格镇不断加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红格镇目前建成区为4平方公里,自2003年以来已投入8亿元,建成S310红格大道、S310过境线、红格景区核心区道路、阳光安置小区、红格2万吨/日自来水厂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小镇同时对垃圾采取无害化处理。

      红格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加快实施红格南北市政主干道、西环线一期、南部供水工程、红格新污水处理厂、岩羊河水系治理、县车管所、县消防大队等一批市政基础和公用设施建设,同时加快引进攀枝花市未病防治中心、四川省青少年训练中心等项目,进一步喊响“工作在园区,生活在红格”口号。

      【背景链接】

      攀枝花:建有攀西特色的品质小镇

      红格镇独特的成功模式,源于攀枝花市的小镇建设理念——结合山川特点、气候特征、城镇与景区的功能因素,把攀西传统民居和少数民族特色建筑文化无痕融入小城镇建设,打造独特风貌,提高城镇品质。

      建设小镇,该市始终以规划为引领。目前全市44个乡镇中28个乡镇已完成总体规划编制,352个行政村的新村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一个完整的城镇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

      在产业方面,攀枝花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原则,深入挖掘不同类型小城镇的特色优势。为强化管理,攀枝花还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攀枝花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

      到2015年,攀枝花将全面完成44个乡镇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编制;到2020年实现二、三级城镇建成“七个一”工程,即每个镇区有一个宜居社区、一条贯通的路网、一套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一所寄宿制小学、一个标准卫生院、一个完善的综合服务中心、一个标准化集贸市场。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