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伤整治 损毁土地变可用耕地

  • 2014年04月28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4·20”芦山强烈地震一周年之际,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灾后复垦过的田地美如画。

     

      4月24日,宝兴县冷木沟地灾治理现场,拦渣坝施工已近尾声。5月31日,冷木沟地灾治理工程将全部完工。

      回访芦山地震灾区地质灾害治理现场

      泥石流、滑坡、崩塌……去年发生的“4·20”芦山强烈地震,使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猛增。遍布灾区山脉沟壑的302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严重威胁着近20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68754公顷耕地也遭受不同程度的毁损。

      记者曾多次到地震灾区采访。如今,1年时间过去,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进展如何?损毁的耕地是否已复垦?

      近日,记者来到宝兴县和芦山县,回访灾后国土重建现场。

      山川疗伤

      八道拦渣坝对付泥石流

      紧挨着宝兴县城的冷木沟,是芦山地震灾区危险性最大的一条泥石流沟,严重威胁县城安全。

      天上飘着小雨,记者看到8辆大型机械车辆正在紧张施工。“要是冷木沟治理得不好,一旦爆发大的泥石流,宝兴很可能变成第二个舟曲。”宝兴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姚旭东指着县城周围沟壑纵横的山体,一脸凝重。

      冷木沟变化明显。沿着崎岖、泥泞的山路攀爬到冷木沟顶部,一道长约40米,高约3米的大型混凝土拦渣坝横筑在沟道中,这是正在施工的7号拦渣坝。工人们正不断向已打好钢板支模的坝体框架内浇筑混凝土。不远处的搅拌站,机器的轰鸣声在午饭时间也未停止。“现在我们已从应急治理转入综合治理阶段。”施工方现场技术负责人胡孝荣说,“修建8道拦渣坝,建成后将有效拦截和排导沟道内的物源(形成泥石流的物质)。此外还将修建数十个用作保护沟内边坡、沟底河床的潜坎、潜坝以及配套的防护堤和排导槽。”

      3号、8号、6号坝体已全部完成;5号、4号坝已完成60%;作为控制性工程的7号坝,4月20日前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

      一些不知名的小沟,治理的力度也很大。芦山在灾后恢复重建中,首创性地推出了“重点小流域和重点场镇地灾综合治理项目”。“这是一项综合了监测预警体系、避让搬迁、地灾应急避险场所建设、地灾排险和工程性治理在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调研员、目前在雅安市国土资源局挂职的副局长王军介绍,要兼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及土地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保护。

      芦山县双石镇石凤村黑水堰泥石流沟,即处于一条重点小流域内。34户处于泥石流威胁下的村民已实施了避险搬迁。“防范泥石流的工程修好后,我们住在这里心里就踏实了。”望着快要修好的黑水堰沟,石凤村村民陈冬玉说。

      王军介绍,防治地质灾害是芦山地震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雅安纳入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打捆”有76个,其下细分为子项目7190个,包含了排危除险、勘察设计、工程治理、受损工程修复、避险搬迁、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等方方面面。

      土地复垦

      整理好的田地产能提高6%

      站在芦山县清仁乡的西川河南岸,放眼望去,对岸的横溪村和仁加村开满一大片金黄的油菜花。田间的灌溉设施一应俱全,原来的泥巴路也变身成一条环绕耕地的水泥地。

      “地震引起山坡塌方,这片田地全都损毁。”芦山国土资源局干部周玉忠介绍,整个芦山县类似需要复垦的耕地规模达4992公顷。

      去年6月,在结束第一阶段抗震救灾任务后,芦山随即着手恢复耕地。“绝不是简单地清理滑坡体。复垦后的土地等级至少要比震前高一级。”芦山县国土资源局土地储备整理中心副主任徐勇说,除了提高肥力,还要通过坡改梯、补种绿化等措施来保持水土。

      重建是一次新生。复垦后的土地产能提高了6%,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复垦后的田地基础设施完善、土地质量高,适合规模化经营。”徐勇介绍,这部分整理好的土地现在成了“香饽饽”,引起不少农业企业的兴趣。目前,全县已经流转了1500亩复垦土地,建成猕猴桃和珍惜苗木种植基地。而对于不愿流转土地的农户,政府则将引导其建设家庭农场。

      重建也是一次跨越。在灾后重建中,芦山县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走生态发展之路。“复垦后的土地,按照新制定的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坝区河谷地区将以种植经济林和高附加值经济作物为主;山区则以林木产业为主。”徐勇说,相较震前,每亩土地的效益提高了至少10%。

      近日,记者从省国土资源厅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了解到,目前已完成修复81%的严重毁损土地,轻微毁损的土地也正在复垦当中,明年就将完成所有土地的复垦。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疗伤整治 损毁土地变可用耕地

  • 2014年04月28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4·20”芦山强烈地震一周年之际,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灾后复垦过的田地美如画。

     

      4月24日,宝兴县冷木沟地灾治理现场,拦渣坝施工已近尾声。5月31日,冷木沟地灾治理工程将全部完工。

      回访芦山地震灾区地质灾害治理现场

      泥石流、滑坡、崩塌……去年发生的“4·20”芦山强烈地震,使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猛增。遍布灾区山脉沟壑的302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严重威胁着近20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68754公顷耕地也遭受不同程度的毁损。

      记者曾多次到地震灾区采访。如今,1年时间过去,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进展如何?损毁的耕地是否已复垦?

      近日,记者来到宝兴县和芦山县,回访灾后国土重建现场。

      山川疗伤

      八道拦渣坝对付泥石流

      紧挨着宝兴县城的冷木沟,是芦山地震灾区危险性最大的一条泥石流沟,严重威胁县城安全。

      天上飘着小雨,记者看到8辆大型机械车辆正在紧张施工。“要是冷木沟治理得不好,一旦爆发大的泥石流,宝兴很可能变成第二个舟曲。”宝兴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姚旭东指着县城周围沟壑纵横的山体,一脸凝重。

      冷木沟变化明显。沿着崎岖、泥泞的山路攀爬到冷木沟顶部,一道长约40米,高约3米的大型混凝土拦渣坝横筑在沟道中,这是正在施工的7号拦渣坝。工人们正不断向已打好钢板支模的坝体框架内浇筑混凝土。不远处的搅拌站,机器的轰鸣声在午饭时间也未停止。“现在我们已从应急治理转入综合治理阶段。”施工方现场技术负责人胡孝荣说,“修建8道拦渣坝,建成后将有效拦截和排导沟道内的物源(形成泥石流的物质)。此外还将修建数十个用作保护沟内边坡、沟底河床的潜坎、潜坝以及配套的防护堤和排导槽。”

      3号、8号、6号坝体已全部完成;5号、4号坝已完成60%;作为控制性工程的7号坝,4月20日前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

      一些不知名的小沟,治理的力度也很大。芦山在灾后恢复重建中,首创性地推出了“重点小流域和重点场镇地灾综合治理项目”。“这是一项综合了监测预警体系、避让搬迁、地灾应急避险场所建设、地灾排险和工程性治理在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调研员、目前在雅安市国土资源局挂职的副局长王军介绍,要兼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及土地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保护。

      芦山县双石镇石凤村黑水堰泥石流沟,即处于一条重点小流域内。34户处于泥石流威胁下的村民已实施了避险搬迁。“防范泥石流的工程修好后,我们住在这里心里就踏实了。”望着快要修好的黑水堰沟,石凤村村民陈冬玉说。

      王军介绍,防治地质灾害是芦山地震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雅安纳入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打捆”有76个,其下细分为子项目7190个,包含了排危除险、勘察设计、工程治理、受损工程修复、避险搬迁、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等方方面面。

      土地复垦

      整理好的田地产能提高6%

      站在芦山县清仁乡的西川河南岸,放眼望去,对岸的横溪村和仁加村开满一大片金黄的油菜花。田间的灌溉设施一应俱全,原来的泥巴路也变身成一条环绕耕地的水泥地。

      “地震引起山坡塌方,这片田地全都损毁。”芦山国土资源局干部周玉忠介绍,整个芦山县类似需要复垦的耕地规模达4992公顷。

      去年6月,在结束第一阶段抗震救灾任务后,芦山随即着手恢复耕地。“绝不是简单地清理滑坡体。复垦后的土地等级至少要比震前高一级。”芦山县国土资源局土地储备整理中心副主任徐勇说,除了提高肥力,还要通过坡改梯、补种绿化等措施来保持水土。

      重建是一次新生。复垦后的土地产能提高了6%,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复垦后的田地基础设施完善、土地质量高,适合规模化经营。”徐勇介绍,这部分整理好的土地现在成了“香饽饽”,引起不少农业企业的兴趣。目前,全县已经流转了1500亩复垦土地,建成猕猴桃和珍惜苗木种植基地。而对于不愿流转土地的农户,政府则将引导其建设家庭农场。

      重建也是一次跨越。在灾后重建中,芦山县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走生态发展之路。“复垦后的土地,按照新制定的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坝区河谷地区将以种植经济林和高附加值经济作物为主;山区则以林木产业为主。”徐勇说,相较震前,每亩土地的效益提高了至少10%。

      近日,记者从省国土资源厅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了解到,目前已完成修复81%的严重毁损土地,轻微毁损的土地也正在复垦当中,明年就将完成所有土地的复垦。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