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8公里的握手带来裂变
从宜宾老城区出去,过了沙坪镇,眼前是一条名为磅礴大道的新路,两边是刚刚平整过的土地,头顶的标牌显示:宜宾市临港经济开发区到了!
继续沿着这条道车行10来分钟,宜宾港到了。4月16日下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我们从云南水富来到宜宾港。
小资金,大效益
站在宜宾港的码头上,江面上船来船往,头顶塔吊上下移动。“我叫马万根,宜宾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名中年男士向记者作起了自我介绍。他本是上海港的一位负责人,一年前来到宜宾港担任总经理。
从长江尾到长江头,宜宾至上海的长江航道长达2688公里。而马万根的迁徙路线图背后,藏着一次美好的“握手”:2008年,宜宾市政府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签署协议,共同组建宜宾港。如今,4年过去,上海港派来的总经理换了一届又一届,到马万根这儿,已经是第四届了。
尽管刚来一年,但是马万根的感想很多。他说,刚开始的时候,港区工人上班穿拖鞋,不戴安全帽,经过一段时间的纠正,目前已经很规范了。
看得见的变化还有很多,行走在整个港区,尽管车来车往,但看不到一张纸屑,整洁得让人吃惊。
还有些看不到的变化。马万根说,目前宜宾港的信息化水平已经非常高了,货主只要一点鼠标,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货物处于港口的什么位置。
其实,上海港投入宜宾港的钱不算多,只有1500万元,占公司总股份的3%,但小钱发挥了大效益,两个港口合作以后,双方实现了“信息一体化、管理一体化、业务一体化”。这极大地促进了港口的发展。
几年来,宜宾港集装箱吐吞量从6000标箱一路飙升到去年的6万多标箱,今年一季度,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3万标箱,接近去年半年的量。“没有两家的合作,不可能有今天。”他说,其实上海港也是受益者,去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中,有300多万标箱来自内河,虽然数量不大,但增长潜力无穷。
小港口,大梦想
从集装箱作业区往前走不到50米,是建设中的重件码头。作为我国目前唯一一个固定位1000吨级重大件码头,配备单悬臂桥式起重机,最大起吊能力1000吨,总投资1.16亿元,预计今年6月竣工投用。
投资这么大,有那么多东西来起吊吗?原来,当地要以重装码头为平台,吸引并建设一个千亩面积的重装基地。
回到城区,见到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陶学周,他说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将把重装产业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自由港、枢纽港、产业港。”陶学周说,尽管和上海港等相比,宜宾港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内河小港,但小港有大梦想,宜宾港的未来是要变成“三个港”。
所谓自由港,就是进一步加大与上海港的合作,这个区将上海自贸区的相关政策延伸到宜宾港,同时,还将通过建设保税区等措施,进一步夯实港口对外开放的平台;此外,他们还计划在园区内建设国别园,吸引更多国家的企业来园区投资。而所谓枢纽港,就是要把港口建设成辐射整个川滇黔的物流集散中心。“三个港中,难度最大的是产业港。”陶说,当前,宜宾港完全吃不饱,很大的原因是当地产业不够强,有限的产业喂不饱大胃口的港,接下来,要尽可能利用港口的物流优势,大力发展相关产业。 (记者 梁现瑞 李欣忆 李旭 钟晓晴 记者 何海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