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 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 2014年03月05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安龙村新貌

     

      葡萄园里收获丰收

     

      指路村鸟笼产业

      ——统筹城乡发展的“郫县实践”启示录

      截至目前,郫县全县实现各类农村产权流转交易7121宗,成交金额10.6亿元;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余额23.5亿元,占成都市总体水平的近一半。

      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突出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建立健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体系,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上走在前列。

      而作为成都市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改革的先行试点地区之一,郫县始终保持着勇于探索、率先突破的“探路者”形象。对于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的郫县来说,这里一系列自下而上的改革创新以及由此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在深刻改变着郫县这个川西重镇农村经济社会生活面貌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为成都乃至全省其他地区输送着鲜活的实践案例与有益经验。

      实施统筹城乡,深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夯实底部基础,是推动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不断深入的重要组成内容。当前,除成都外,省内的诸如内江等市州统筹城乡工作也开始在逐步推开。那么,“郫县实践”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如何争当成都试验区改革的“排头兵”,充分激发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来——从追问着手,或许是我们触摸到“郫县实践”发展真实脉搏的最佳路径。

      “我们始终突出以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以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为重点,加快构建和谐相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打造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升级版,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2013年,郫县城乡居民收入比降到1.94:1;全县统筹城乡发展总体实现程度达到85%,进入整体协调阶段。”郫县县委书记苏鹏说。

      机制创新找到撬动农村发展的“杠杆”

      建设和发展新农村,首要的问题,是要解决钱从何处来的问题。通过一系列机制创新,郫县初步探索出农村各类产权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的路径和办法,有效解决了农业农村投入问题。

      作为成都市首批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原则建设的新农村综合体,2014年春节前夕,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村民们搬进了新居。

      青杠树村村民们选择的发展方式:自主开展新村建设、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拿上宅基地本本,青杠树村村民们到县国土局“小本换大本”,再以宅基地作为抵押,向成都农商银行融资建新房。整理节约出的269亩集体建设用地,村民们则决定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产业。

      翻开青杠树村建设“账本”: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投入需1.36亿元,预计节约269亩集体建设用地,按与投资企业约定的不低于70万元/亩的价格流转后,可实现收益近1.88亿元,扣除贷款本息和其他成本后,可实现净收益近2000万元,统筹用于青杠树村创国家AAAA旅游景区配套建设,既解决了资金问题,又促进了产业培育发展和农民可持续增收。

      青杠树村的路径,只是郫县探索盘活农村产权的一个切片。“创新运用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通过深化银政合作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探索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积极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花木动产等各类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探索出农村产权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的渠道,促进了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郫县统筹局局长淳光华如是说。

      在制度层面,郫县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充分的制度保障:

      ——按照“确实权、颁铁证”的要求,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能完整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全县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颁证率达99.7%;

      ——组建成立“郫县农村产权流转综合服务中心”,县级权属管理部门建立完善了生产要素流转登记机构和登记系统,建立起城乡产权并轨的流转和抵押登记制度;

      ——县政府注入1亿元资本金组建“成都惠农产权流转担保有限公司”,搭建起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平台;

      ——县政府设立1000万元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基金,建立起政府与银行信贷项目联合推荐、信贷资金联合监管、信贷风险联合防范的“三联合”机制。

      郫县农村产权直接抵押贷款80笔,贷款余额8.6亿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直接抵押贷款8笔,贷款余额74600万元;花木动产直接抵押贷款8笔,贷款余额3010万元;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6笔,贷款余额28万元;农村房屋(宅基地)直接抵押担保贷款58笔,贷款余额8693万元……与此同时,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郫县通过以集体建设用地入股或委托经营的方式,组建了50家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采取农民自筹、产权融资和与社会资金合作等方式筹集资金38.6亿元,有效解决了土地整治和新村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

      产业立村为农村经济繁荣奠定“支撑点”

      没有产业的新农村,即使新居再漂亮,也难以避免新村“空心化”的出现。郫县认为:坚持产业立村、实施产村一体,是为以工促农、以贸带农、以旅助农并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持续增收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

      2月23日,初春的晴好天气,在郫县安德镇安龙村新建小区,村民高德成在自家三层小楼前的“家庭农场”内打理蔬菜。

      高德成家不远处,是村里专门建立的卫生站,2名全职医生服务3000名村民,为全村适龄居民免费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并定期随访65岁以上老人。目前,在郫县的156个行政村,全部设有卫生站,可以诊疗村民的常见病,对基本药物实行零加价。

      通过土地整理住进新居,享受到在城乡间均衡覆盖的医疗等公共资源,让高德成高兴的,不止这些。还有村里产业的发展变化:1000多亩的蔬菜种植基地、2000亩以上的花卉苗木基地,正在积极建设中。与此同时,村民们还可以到近在咫尺的川菜工业园里就近务工——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安德川菜产业园,已形成2.2平方公里承载能力,带动安德及周边农业地区建成10万亩蔬菜配套种植基地和1.8万亩生态有机蔬菜基地,吸引1.8万农民到城镇居家置业。

      像安龙村一样的,还有很多:

      ——古城镇指路村规划建设1500亩的韭菜基地,目前已形成500亩种植规模,2013年全村鸟笼和韭菜产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和600万元;

      ——湖里满是碧绿的荷叶,湖上穿行着乌篷船,湖畔遍植玫瑰、薰衣草……青杠树村8号点位和9号点位之间新近落成的“香草湖生态湿地”,以前是一片“下湿田”,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沙西线旁一景——依托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青杠树村已经引进4家公司,到村里发展以现代农业为依托的乡村酒店、文化创意产业等;

      ……

      我们可以看到,在郫县,不仅仅产业立村已经成为事实,通过土地整理后的新农村,还带来现代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一年前,我们这里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村,很少有老板来这里找项目、寻商机。”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支书韩忠感触很深:“最近,来村上的老板特别多,到处打听可不可以投资搞项目。我们土地整理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通过县农村产权流转综合服务中心发布招商信息,已经敲定了7个投资项目,总投资10个亿。”

      而在唐元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郭云建看来,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实际上也达到了进一步保护耕地的效果。“在锦宁村这片,每年韭黄年收入四五万元左右,老百姓非常珍惜耕地,即便是村里要修个什么公共设施,都要讨论很久。”

      蝶变新生“经济人”成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

      除了业已成熟完善的体制机制,农村发展的真正内生动力是什么?是人。在郫县,农村村民自发性、自主性得以激活,“经济人”的属性逐步得到加强,以农村村民个体和种植大户为代表的新农村“经济人”正在成为推动郫县底部崛起的重要力量。

      古城镇指路村新村综合体的建设,即体现了郫县农民的“经济人”智慧。

      全村新居建设、共建配套、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等供需资金1.2亿元,除去政府补助,还有1.1亿元的资金缺口。“按照现行8%的贷款利率,两年下来利息就高达1600余万元,这不是笔小钱。现在就把土地挂牌流转,相当于一块‘生地’,区位优势并不明显,企业也有顾虑。”指路村村支书孙从发说,“不如将土地整理好,到时候能‘挂’个高价钱。”

      于是,当1.1亿元建房资金需求摆在面前的时候,指路村选择了“不走寻常路”:指路村的土地整理和新村建设是采取“自主筹资、自主整理、自主建设、自主发展、自主分配”的“五自”模式,由村民“自掏腰包”建新村。

      农民,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体。

      不仅仅是在新村建设上,在发展现代农业和以此为依托的延伸产业上,郫县农民都正经历着向“经济人”的转身。

      “家庭农场”在郫县蓬勃兴起,且蔚为壮观——2011年底,经过安德镇政府的帮助,村民周世亮在泉水村流转了22亩菜地,建起蔬菜大棚。每年周家菜地可连番生产三季,每一季亩产就达6000余斤,靠种菜每年周世亮就纯赚30多万元。最近,周世亮又包下了紧邻大棚的另外40余亩土地,准备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郫县,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通过充分利用农村生态本底,大力发展一、三产业互动的乡村旅游业,目前,郫县建成星级农家乐38家、三星级以上农家乐和乡村酒店30家,打造了农科村、战旗村等一批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形成“以旅助农、以旅富民”的示范效应。

      与此同时,通过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流转,郫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壮大。截至目前,全县土地规模经营率达66.8%,培育形成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4家、农民专合组织120家、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29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84%,已有60%左右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增收。

      位于郫县唐元镇锦宁村的韭黄基地,曾创下了“四川省生鲜蔬菜出口零突破”和“全国韭黄出口零突破”的历史,目前是全国唯一葱韭类生鲜蔬菜出口基地。“我们生产的‘锦宁’牌韭黄,较普通(韭黄)韭菜价格高出20%以上,辐射带动周边1000多亩韭黄生产。”锦宁韭黄生产合作社社长李志伦说。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先行先试 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 2014年03月05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安龙村新貌

     

      葡萄园里收获丰收

     

      指路村鸟笼产业

      ——统筹城乡发展的“郫县实践”启示录

      截至目前,郫县全县实现各类农村产权流转交易7121宗,成交金额10.6亿元;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余额23.5亿元,占成都市总体水平的近一半。

      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突出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建立健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体系,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上走在前列。

      而作为成都市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改革的先行试点地区之一,郫县始终保持着勇于探索、率先突破的“探路者”形象。对于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的郫县来说,这里一系列自下而上的改革创新以及由此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在深刻改变着郫县这个川西重镇农村经济社会生活面貌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为成都乃至全省其他地区输送着鲜活的实践案例与有益经验。

      实施统筹城乡,深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夯实底部基础,是推动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不断深入的重要组成内容。当前,除成都外,省内的诸如内江等市州统筹城乡工作也开始在逐步推开。那么,“郫县实践”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如何争当成都试验区改革的“排头兵”,充分激发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来——从追问着手,或许是我们触摸到“郫县实践”发展真实脉搏的最佳路径。

      “我们始终突出以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以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为重点,加快构建和谐相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打造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升级版,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2013年,郫县城乡居民收入比降到1.94:1;全县统筹城乡发展总体实现程度达到85%,进入整体协调阶段。”郫县县委书记苏鹏说。

      机制创新找到撬动农村发展的“杠杆”

      建设和发展新农村,首要的问题,是要解决钱从何处来的问题。通过一系列机制创新,郫县初步探索出农村各类产权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的路径和办法,有效解决了农业农村投入问题。

      作为成都市首批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原则建设的新农村综合体,2014年春节前夕,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村民们搬进了新居。

      青杠树村村民们选择的发展方式:自主开展新村建设、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拿上宅基地本本,青杠树村村民们到县国土局“小本换大本”,再以宅基地作为抵押,向成都农商银行融资建新房。整理节约出的269亩集体建设用地,村民们则决定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产业。

      翻开青杠树村建设“账本”: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投入需1.36亿元,预计节约269亩集体建设用地,按与投资企业约定的不低于70万元/亩的价格流转后,可实现收益近1.88亿元,扣除贷款本息和其他成本后,可实现净收益近2000万元,统筹用于青杠树村创国家AAAA旅游景区配套建设,既解决了资金问题,又促进了产业培育发展和农民可持续增收。

      青杠树村的路径,只是郫县探索盘活农村产权的一个切片。“创新运用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通过深化银政合作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探索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积极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花木动产等各类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探索出农村产权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的渠道,促进了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郫县统筹局局长淳光华如是说。

      在制度层面,郫县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充分的制度保障:

      ——按照“确实权、颁铁证”的要求,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能完整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全县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颁证率达99.7%;

      ——组建成立“郫县农村产权流转综合服务中心”,县级权属管理部门建立完善了生产要素流转登记机构和登记系统,建立起城乡产权并轨的流转和抵押登记制度;

      ——县政府注入1亿元资本金组建“成都惠农产权流转担保有限公司”,搭建起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平台;

      ——县政府设立1000万元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基金,建立起政府与银行信贷项目联合推荐、信贷资金联合监管、信贷风险联合防范的“三联合”机制。

      郫县农村产权直接抵押贷款80笔,贷款余额8.6亿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直接抵押贷款8笔,贷款余额74600万元;花木动产直接抵押贷款8笔,贷款余额3010万元;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6笔,贷款余额28万元;农村房屋(宅基地)直接抵押担保贷款58笔,贷款余额8693万元……与此同时,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郫县通过以集体建设用地入股或委托经营的方式,组建了50家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采取农民自筹、产权融资和与社会资金合作等方式筹集资金38.6亿元,有效解决了土地整治和新村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

      产业立村为农村经济繁荣奠定“支撑点”

      没有产业的新农村,即使新居再漂亮,也难以避免新村“空心化”的出现。郫县认为:坚持产业立村、实施产村一体,是为以工促农、以贸带农、以旅助农并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持续增收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

      2月23日,初春的晴好天气,在郫县安德镇安龙村新建小区,村民高德成在自家三层小楼前的“家庭农场”内打理蔬菜。

      高德成家不远处,是村里专门建立的卫生站,2名全职医生服务3000名村民,为全村适龄居民免费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并定期随访65岁以上老人。目前,在郫县的156个行政村,全部设有卫生站,可以诊疗村民的常见病,对基本药物实行零加价。

      通过土地整理住进新居,享受到在城乡间均衡覆盖的医疗等公共资源,让高德成高兴的,不止这些。还有村里产业的发展变化:1000多亩的蔬菜种植基地、2000亩以上的花卉苗木基地,正在积极建设中。与此同时,村民们还可以到近在咫尺的川菜工业园里就近务工——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安德川菜产业园,已形成2.2平方公里承载能力,带动安德及周边农业地区建成10万亩蔬菜配套种植基地和1.8万亩生态有机蔬菜基地,吸引1.8万农民到城镇居家置业。

      像安龙村一样的,还有很多:

      ——古城镇指路村规划建设1500亩的韭菜基地,目前已形成500亩种植规模,2013年全村鸟笼和韭菜产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和600万元;

      ——湖里满是碧绿的荷叶,湖上穿行着乌篷船,湖畔遍植玫瑰、薰衣草……青杠树村8号点位和9号点位之间新近落成的“香草湖生态湿地”,以前是一片“下湿田”,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沙西线旁一景——依托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青杠树村已经引进4家公司,到村里发展以现代农业为依托的乡村酒店、文化创意产业等;

      ……

      我们可以看到,在郫县,不仅仅产业立村已经成为事实,通过土地整理后的新农村,还带来现代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一年前,我们这里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村,很少有老板来这里找项目、寻商机。”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支书韩忠感触很深:“最近,来村上的老板特别多,到处打听可不可以投资搞项目。我们土地整理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通过县农村产权流转综合服务中心发布招商信息,已经敲定了7个投资项目,总投资10个亿。”

      而在唐元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郭云建看来,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实际上也达到了进一步保护耕地的效果。“在锦宁村这片,每年韭黄年收入四五万元左右,老百姓非常珍惜耕地,即便是村里要修个什么公共设施,都要讨论很久。”

      蝶变新生“经济人”成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

      除了业已成熟完善的体制机制,农村发展的真正内生动力是什么?是人。在郫县,农村村民自发性、自主性得以激活,“经济人”的属性逐步得到加强,以农村村民个体和种植大户为代表的新农村“经济人”正在成为推动郫县底部崛起的重要力量。

      古城镇指路村新村综合体的建设,即体现了郫县农民的“经济人”智慧。

      全村新居建设、共建配套、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等供需资金1.2亿元,除去政府补助,还有1.1亿元的资金缺口。“按照现行8%的贷款利率,两年下来利息就高达1600余万元,这不是笔小钱。现在就把土地挂牌流转,相当于一块‘生地’,区位优势并不明显,企业也有顾虑。”指路村村支书孙从发说,“不如将土地整理好,到时候能‘挂’个高价钱。”

      于是,当1.1亿元建房资金需求摆在面前的时候,指路村选择了“不走寻常路”:指路村的土地整理和新村建设是采取“自主筹资、自主整理、自主建设、自主发展、自主分配”的“五自”模式,由村民“自掏腰包”建新村。

      农民,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体。

      不仅仅是在新村建设上,在发展现代农业和以此为依托的延伸产业上,郫县农民都正经历着向“经济人”的转身。

      “家庭农场”在郫县蓬勃兴起,且蔚为壮观——2011年底,经过安德镇政府的帮助,村民周世亮在泉水村流转了22亩菜地,建起蔬菜大棚。每年周家菜地可连番生产三季,每一季亩产就达6000余斤,靠种菜每年周世亮就纯赚30多万元。最近,周世亮又包下了紧邻大棚的另外40余亩土地,准备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郫县,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通过充分利用农村生态本底,大力发展一、三产业互动的乡村旅游业,目前,郫县建成星级农家乐38家、三星级以上农家乐和乡村酒店30家,打造了农科村、战旗村等一批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形成“以旅助农、以旅富民”的示范效应。

      与此同时,通过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流转,郫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壮大。截至目前,全县土地规模经营率达66.8%,培育形成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4家、农民专合组织120家、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29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84%,已有60%左右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增收。

      位于郫县唐元镇锦宁村的韭黄基地,曾创下了“四川省生鲜蔬菜出口零突破”和“全国韭黄出口零突破”的历史,目前是全国唯一葱韭类生鲜蔬菜出口基地。“我们生产的‘锦宁’牌韭黄,较普通(韭黄)韭菜价格高出20%以上,辐射带动周边1000多亩韭黄生产。”锦宁韭黄生产合作社社长李志伦说。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