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从竹林中生长出的财富故事

  • 2013年08月09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合江县琴蛙湖

     

      合江县一竹材加工公司生产车间

     

      古蔺县开展驴友骑行活动

      四川省林业产业发展报告②

      四川盆地东南缘,北纬27°-29°,这里多丘陵、低山,气候温和、雨热同季。

      这里是泸州,竹子的天堂。截至2012年,泸州市竹林面积占全省1/5以上。

      富集的资源,如何转化为产业优势?泸州有自己的想法:将竹产业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突破口,大力培育竹林资源,推动竹制浆造纸、木竹深加工和生态旅游发展,围绕“一根竹子”,延伸出长长的产业链条。

      这根链条的每个环节,都有着“高含金量”。2012年,泸州市实现林业总产值103.4亿元,是全省六个产值过百亿的市州之一,其中:第一产业30.7亿元,第二产业33.2亿元,第三产业39.5亿元。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去年,泸州市农民实现人均林业收入1047元。

      齐头并进,三产实现了“互为支撑”。从2008年到去年,泸州市累计造竹116万亩,全市现有竹林基地总面积302万亩、蓄积726万吨。其中5万亩以上现代竹林基地23个,10万亩以上的9个。

      依托充足原料,2008年到2012年,泸州市成功引进500万元以上的林业项目20个,总投资53亿元。全市现有制浆造纸、竹木加工、家具制造、林副林化产品加工企业逾600家,其中四川银鸽为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容大竹业、泸州华泰等11家为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竹林栽植,为旅游提供了风景。依托合江佛宝、古蔺黄荆等原始生态林景区,泸州市大力发展生态游产业集群,实现年接待游客460万人次,旅游产值15亿元。泸州,已成为川南竹产业集群的重点地区。

      如今,产业的链条仍在延展。泸州市委书记蒋辅义表示,将继续完善产业体系,使林竹产业成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从山间到车间,竹子的价值是如何得到层层挖掘的?

      问题的答案,蕴藏于各地。8月5日到6日,笔者沿着泸州市的竹产业链条,实地探访叙永、纳溪、合江、古蔺四地,边走边看,找寻泸州特色林业产业的发展“密码”。

      一产

      竹林种植

      叙永县:竹林,以“每年10万亩”的速度增长

      进入叙永县境内,满眼都是竹子。

      8月6日上午,汽车沿着天池镇永宁河飞驰。向窗外望去,竹林摇曳,甚至挡住了河水的风景。

      眼前这片林子是甲寨子村杨启芬家的。40亩棉竹林,杨启芬和老伴已经营了7年,每年能收获60吨鲜竹子。对老两口而言,照看林子并不费劲:竹子不用施肥、打农药,劳动量不大。只有收割前,才需临时雇几个人。

      至于市场,“还没听谁说,有卖不出去的”。棉竹适合制浆造纸,每到10月砍竹时,市内企业都会上门求竹。年初,杨启芬购买了切片机,将竹子切成指甲盖大小,方便企业制浆。1.8吨鲜竹产1吨竹片,后者每吨卖1700元,是鲜竹的3倍。杨启芬家每年能收入近6万元。

      在叙永县,像杨启芬家这样的竹林,正以每年不低于10万亩的速度激增。截至2012年,叙永县已建成竹基地105万亩,面积排名全省第一,成为全市竹产业最重要的“原料基地”。

      为何发展如此之快?除去气候、海拔等“天时地利”,更重要的是“人和”:加大涉农资金整合,仅2011年,当地就整合项目资金逾1500万元,用于竹基地建设;同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对于百姓新建竹基地,政府给予每亩60元补贴;为方便竹料运输,村社或农户等组织建设竹区公路,政府每公里补助6万元。

      栽植竹林,需要技术支撑。2006年,叙永县成立了全省首家竹产业技术学校,围绕竹林造、管、采等环节开展短期培训,目前已培养竹农超过2万人次;依托省林科院、市林科所等机构,组成专家团,深入到16个竹基地重点乡镇开展科技推广活动,培训竹农逾5万人次。

      二产

      竹材加工

      纳溪区、合江县:坚持“精加工、集群化”

      竹材从杨启芬的竹林运出,不到2小时,就能从叙永县到纳溪区,堆在杨忠奎所在企业的厂房里。

      作为四川银鸽竹浆纸业有限公司的企管部经理,杨忠奎的重要职责是为造纸提供最好原料。使用叙永等地的竹浆,企业生产出的打字纸更结实,不易卡纸,每吨售价较同行高出500元。

      不过,企业如今已找到新的发力方向。“企业更多的资源将用于竹子精深加工--竹纤维的制造”。与造纸相比,竹纤维对工艺要求更高:竹子制成竹浆,其纤维含量需达93%以上。怎样实现这一目标?杨忠奎和同事引进整合来自芬兰、瑞典的技术,投资5亿元、历时3年,“才算开了窍”。

      实现虽难,却回报丰厚。用竹纤维制衣,衣服外形笔挺、更为透气,市场需求日增,竹纤维浆板因而每吨售价可达1.8万元,两倍于打字纸。目前,企业5万吨竹纤维生产厂房已建设完成,月底将开始试生产。

      走竹产品“精加工”之路,在纳溪区已是共识。通过政府扶持、招商引资,境内已拥有银鸽纸业、斑博竹业、九头鸟炭业等30余竹加工企业,从事竹纤维、活性炭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

      与纳溪相邻的合江县,则将竹产业实现了“集群化”。8月6日下午2点,合江临港工业园中的竹木加工园停了电。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安全忙着向企业解释,“今天要更换主变压器哈。”这两年,园区企业产能猛增,供电系统“被迫”扩容。

      发展产业园区,成为合江县推动竹产业发展的“秘诀”。合江县林业局局长江作进介绍,入驻园区,企业可获地方所得税“3年减免、5年减半”、土地价格优惠等政策,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由政府配套完备。

      如今,合江竹木加工园已拥有16家企业,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43亿元。产业集聚优势亦逐步凸显:园区内,德亿纸业、恒瑞纸业与一河之隔的赤天化分工合作--前二者为后者提供鲜竹,供其加工为竹浆板,再返给前者生产纸张。强强合作,实现年产生活用纸、瓦楞纸3.2万吨。

      三产

      生态旅游

      古蔺县:产业新亮点,在“山水之间”

      “确实太巴适了!”

      8月5日下午3点20分,古蔺县黄荆老林景区阳光灿烂。幸而林木葱茏,不时有阵阵凉风。重庆来的王建平带着妻子和女儿,乘木质划桨船,置身于蟒童河中。看着两岸层叠的毛竹林,他不由得脱口赞叹。

      在这里,有很多乐趣与竹相关:景区内毛竹连绵成片,风吹摇动,仿若“竹海”。竹林下,有大娄山脉中的特产--金佛山方竹笋。游客可自己采笋,拿到农家乐里,给10元加工费,或炒或拌,品尝竹笋清香与甘甜。

      傍晚,王建平在汽车露营地租下一顶帐篷,于竹林环绕中,和家人露天“安营”,沉沉睡去。

      王建平所在的古蔺县,海拔相对较高,最高处达1800米,加之气候干燥,若种植造纸用的丛生竹,条件并不比兄弟区县优越。

      身处泸州,古蔺如何发挥“竹林之乡”的优势?于山水间,她最终找到了答案。

      依托黄荆老林4A级景区、红龙湖省级森林公园,古蔺县大力发展以木竹林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同时结合当地苗族文化,推出特色旅游产品。2012年,这里举办了箭竹苗家风情节、大寨踩山节等文化旅游活动,打造出川南首台景区山水实景演出《黄荆·三百里》,古蔺花灯、黄家扬琴、苗族歌舞亦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来泸州周边及成渝两地的游客。

      与此同时,作为泸州第一个推进旅游标准化的县区,古蔺接连创建了主题旅游饭店、星级农家乐、旅游购物推荐点等一系列旅游标准化企业。

      2012年,古蔺县生态旅游实现突破:全年接待人数115万人次,生态旅游收入突破6亿元大关。

      省林业厅产业处

      点评

      如何依托当地资源,做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林业产业?泸州是一个成功案例。

      从竹林基地建设,到竹材加工、生态旅游,泸州通过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完成对竹林价值的深度挖掘,正在实现从“竹资源大市”向“竹产业强市”的转变。

      泸州的实践证明,开发好特色林业资源,也可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个案点击

      杨守洪家的财富故事:4人种竹,年收入16万

      泸州市青杠村是高海拔村。

      从山脚下乘车进村,一路上弯多坡陡。一辆帕萨特坐了4个人,面对陡坡竟爬不上去。司机只有关掉空调,才算腾出足够马力。就这样,一车人在43摄氏度高温的“闷罐车”里,勉强上山。“有水泥路都是这些年的事,之前全部青石板路,回村只有靠脚。”同车的青杠村支书王强介绍,那时竹子运不下山,卖不了钱,村里人守着竹子挨饿。2002年以来,村里先后修通近70公里村社公路,才算解决了运输问题。

      在山路间盘绕半小时,终于到达一户民居。“来来来,外头热,进来吹下空调。”村民杨守洪站在路边竹林下,热情地招呼所有人。在他身后是平层的老式瓦房,外墙漆皮脱落,屋檐下堆着木材、竹筐,典型的农居式样。

      跨进房门,却是另一番光景。正对大门的厅堂左方,挂着42英寸液晶电视,杨守洪妻子抱着1岁儿子,坐在另一侧的红木长椅上,正看着央视《精忠岳飞》。

      屋子内外,为何有如此大的“城乡差异”?“这儿是40年的老宅了,因为马上9月份要弄竹子,在山上住方便些。”杨守洪说,平日里,一家人都住在山下水尾镇上。在那儿,家里建了三层楼的洋房。“一大家人住,房子宽些好,以后娃娃读书也方便。”像杨家这样同时在城镇购房的,村里早已超过100户,算不上新鲜事。

      而杨守洪口中的“弄竹子”,就是村里人能买房致富的缘由--种植竹林,采收竹笋、竹材。村里海拔较高,种出来的竹笋肉厚、脆嫩,同时成熟时间较其他竹笋能早一个月,打市场“时间差”,价格自然不错--干笋每斤能卖70元。

      杨守洪家里有200多亩竹林,根据海拔条件,分别种着毛竹和水尾大竹,每年竹笋、竹材合计每亩毛利润超过800元,一年家中就有16万元进账。在村里,这个收入算中等偏上。

      家里主要劳力就杨守洪和妻子、父母,平时事情不多,只需给10年以上的林地松松土就成,不用施肥、浇水,4个人完全可以应付。这几天算是特例:9月份,水尾大竹的竹笋成熟,需要提前除草。杨守洪忙着与大石乡联系,要雇4、5人帮着干活,每天110元包吃住。“大家都只能找外村人,(因为村里人)都种竹子,这时候不缺钱,只缺人。”

      每次采笋,杨守洪都会亲自下地。“采笋子,在种竹子里技术含量最高。”每次采笋,需留下少量,以便自生为竹,补充砍伐掉的老竹。哪些竹笋该留下?杨守洪有自己的道理:笋子挺直,上面有露珠的,看上去生机勃勃,可以保留。而“干焦焦的笋子,都得采掉,长不成材的。”

      等9月采完竹笋,杨守洪估摸着,去市区看看。“学了2年才拿到驾照,要去选个车。”杨守洪有些不好意思。上半年,他专门买了个二手长安面包,天天在镇里练手。上个月拿到驾照,他把面包车卖了,“二手的不安全”。他想买个长城皮卡,“到时不等上门收,自己拉着笋子去县城,更能卖个好价钱。”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泸州:从竹林中生长出的财富故事

  • 2013年08月09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合江县琴蛙湖

     

      合江县一竹材加工公司生产车间

     

      古蔺县开展驴友骑行活动

      四川省林业产业发展报告②

      四川盆地东南缘,北纬27°-29°,这里多丘陵、低山,气候温和、雨热同季。

      这里是泸州,竹子的天堂。截至2012年,泸州市竹林面积占全省1/5以上。

      富集的资源,如何转化为产业优势?泸州有自己的想法:将竹产业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突破口,大力培育竹林资源,推动竹制浆造纸、木竹深加工和生态旅游发展,围绕“一根竹子”,延伸出长长的产业链条。

      这根链条的每个环节,都有着“高含金量”。2012年,泸州市实现林业总产值103.4亿元,是全省六个产值过百亿的市州之一,其中:第一产业30.7亿元,第二产业33.2亿元,第三产业39.5亿元。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去年,泸州市农民实现人均林业收入1047元。

      齐头并进,三产实现了“互为支撑”。从2008年到去年,泸州市累计造竹116万亩,全市现有竹林基地总面积302万亩、蓄积726万吨。其中5万亩以上现代竹林基地23个,10万亩以上的9个。

      依托充足原料,2008年到2012年,泸州市成功引进500万元以上的林业项目20个,总投资53亿元。全市现有制浆造纸、竹木加工、家具制造、林副林化产品加工企业逾600家,其中四川银鸽为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容大竹业、泸州华泰等11家为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竹林栽植,为旅游提供了风景。依托合江佛宝、古蔺黄荆等原始生态林景区,泸州市大力发展生态游产业集群,实现年接待游客460万人次,旅游产值15亿元。泸州,已成为川南竹产业集群的重点地区。

      如今,产业的链条仍在延展。泸州市委书记蒋辅义表示,将继续完善产业体系,使林竹产业成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从山间到车间,竹子的价值是如何得到层层挖掘的?

      问题的答案,蕴藏于各地。8月5日到6日,笔者沿着泸州市的竹产业链条,实地探访叙永、纳溪、合江、古蔺四地,边走边看,找寻泸州特色林业产业的发展“密码”。

      一产

      竹林种植

      叙永县:竹林,以“每年10万亩”的速度增长

      进入叙永县境内,满眼都是竹子。

      8月6日上午,汽车沿着天池镇永宁河飞驰。向窗外望去,竹林摇曳,甚至挡住了河水的风景。

      眼前这片林子是甲寨子村杨启芬家的。40亩棉竹林,杨启芬和老伴已经营了7年,每年能收获60吨鲜竹子。对老两口而言,照看林子并不费劲:竹子不用施肥、打农药,劳动量不大。只有收割前,才需临时雇几个人。

      至于市场,“还没听谁说,有卖不出去的”。棉竹适合制浆造纸,每到10月砍竹时,市内企业都会上门求竹。年初,杨启芬购买了切片机,将竹子切成指甲盖大小,方便企业制浆。1.8吨鲜竹产1吨竹片,后者每吨卖1700元,是鲜竹的3倍。杨启芬家每年能收入近6万元。

      在叙永县,像杨启芬家这样的竹林,正以每年不低于10万亩的速度激增。截至2012年,叙永县已建成竹基地105万亩,面积排名全省第一,成为全市竹产业最重要的“原料基地”。

      为何发展如此之快?除去气候、海拔等“天时地利”,更重要的是“人和”:加大涉农资金整合,仅2011年,当地就整合项目资金逾1500万元,用于竹基地建设;同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对于百姓新建竹基地,政府给予每亩60元补贴;为方便竹料运输,村社或农户等组织建设竹区公路,政府每公里补助6万元。

      栽植竹林,需要技术支撑。2006年,叙永县成立了全省首家竹产业技术学校,围绕竹林造、管、采等环节开展短期培训,目前已培养竹农超过2万人次;依托省林科院、市林科所等机构,组成专家团,深入到16个竹基地重点乡镇开展科技推广活动,培训竹农逾5万人次。

      二产

      竹材加工

      纳溪区、合江县:坚持“精加工、集群化”

      竹材从杨启芬的竹林运出,不到2小时,就能从叙永县到纳溪区,堆在杨忠奎所在企业的厂房里。

      作为四川银鸽竹浆纸业有限公司的企管部经理,杨忠奎的重要职责是为造纸提供最好原料。使用叙永等地的竹浆,企业生产出的打字纸更结实,不易卡纸,每吨售价较同行高出500元。

      不过,企业如今已找到新的发力方向。“企业更多的资源将用于竹子精深加工--竹纤维的制造”。与造纸相比,竹纤维对工艺要求更高:竹子制成竹浆,其纤维含量需达93%以上。怎样实现这一目标?杨忠奎和同事引进整合来自芬兰、瑞典的技术,投资5亿元、历时3年,“才算开了窍”。

      实现虽难,却回报丰厚。用竹纤维制衣,衣服外形笔挺、更为透气,市场需求日增,竹纤维浆板因而每吨售价可达1.8万元,两倍于打字纸。目前,企业5万吨竹纤维生产厂房已建设完成,月底将开始试生产。

      走竹产品“精加工”之路,在纳溪区已是共识。通过政府扶持、招商引资,境内已拥有银鸽纸业、斑博竹业、九头鸟炭业等30余竹加工企业,从事竹纤维、活性炭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

      与纳溪相邻的合江县,则将竹产业实现了“集群化”。8月6日下午2点,合江临港工业园中的竹木加工园停了电。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安全忙着向企业解释,“今天要更换主变压器哈。”这两年,园区企业产能猛增,供电系统“被迫”扩容。

      发展产业园区,成为合江县推动竹产业发展的“秘诀”。合江县林业局局长江作进介绍,入驻园区,企业可获地方所得税“3年减免、5年减半”、土地价格优惠等政策,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由政府配套完备。

      如今,合江竹木加工园已拥有16家企业,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43亿元。产业集聚优势亦逐步凸显:园区内,德亿纸业、恒瑞纸业与一河之隔的赤天化分工合作--前二者为后者提供鲜竹,供其加工为竹浆板,再返给前者生产纸张。强强合作,实现年产生活用纸、瓦楞纸3.2万吨。

      三产

      生态旅游

      古蔺县:产业新亮点,在“山水之间”

      “确实太巴适了!”

      8月5日下午3点20分,古蔺县黄荆老林景区阳光灿烂。幸而林木葱茏,不时有阵阵凉风。重庆来的王建平带着妻子和女儿,乘木质划桨船,置身于蟒童河中。看着两岸层叠的毛竹林,他不由得脱口赞叹。

      在这里,有很多乐趣与竹相关:景区内毛竹连绵成片,风吹摇动,仿若“竹海”。竹林下,有大娄山脉中的特产--金佛山方竹笋。游客可自己采笋,拿到农家乐里,给10元加工费,或炒或拌,品尝竹笋清香与甘甜。

      傍晚,王建平在汽车露营地租下一顶帐篷,于竹林环绕中,和家人露天“安营”,沉沉睡去。

      王建平所在的古蔺县,海拔相对较高,最高处达1800米,加之气候干燥,若种植造纸用的丛生竹,条件并不比兄弟区县优越。

      身处泸州,古蔺如何发挥“竹林之乡”的优势?于山水间,她最终找到了答案。

      依托黄荆老林4A级景区、红龙湖省级森林公园,古蔺县大力发展以木竹林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同时结合当地苗族文化,推出特色旅游产品。2012年,这里举办了箭竹苗家风情节、大寨踩山节等文化旅游活动,打造出川南首台景区山水实景演出《黄荆·三百里》,古蔺花灯、黄家扬琴、苗族歌舞亦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来泸州周边及成渝两地的游客。

      与此同时,作为泸州第一个推进旅游标准化的县区,古蔺接连创建了主题旅游饭店、星级农家乐、旅游购物推荐点等一系列旅游标准化企业。

      2012年,古蔺县生态旅游实现突破:全年接待人数115万人次,生态旅游收入突破6亿元大关。

      省林业厅产业处

      点评

      如何依托当地资源,做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林业产业?泸州是一个成功案例。

      从竹林基地建设,到竹材加工、生态旅游,泸州通过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完成对竹林价值的深度挖掘,正在实现从“竹资源大市”向“竹产业强市”的转变。

      泸州的实践证明,开发好特色林业资源,也可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个案点击

      杨守洪家的财富故事:4人种竹,年收入16万

      泸州市青杠村是高海拔村。

      从山脚下乘车进村,一路上弯多坡陡。一辆帕萨特坐了4个人,面对陡坡竟爬不上去。司机只有关掉空调,才算腾出足够马力。就这样,一车人在43摄氏度高温的“闷罐车”里,勉强上山。“有水泥路都是这些年的事,之前全部青石板路,回村只有靠脚。”同车的青杠村支书王强介绍,那时竹子运不下山,卖不了钱,村里人守着竹子挨饿。2002年以来,村里先后修通近70公里村社公路,才算解决了运输问题。

      在山路间盘绕半小时,终于到达一户民居。“来来来,外头热,进来吹下空调。”村民杨守洪站在路边竹林下,热情地招呼所有人。在他身后是平层的老式瓦房,外墙漆皮脱落,屋檐下堆着木材、竹筐,典型的农居式样。

      跨进房门,却是另一番光景。正对大门的厅堂左方,挂着42英寸液晶电视,杨守洪妻子抱着1岁儿子,坐在另一侧的红木长椅上,正看着央视《精忠岳飞》。

      屋子内外,为何有如此大的“城乡差异”?“这儿是40年的老宅了,因为马上9月份要弄竹子,在山上住方便些。”杨守洪说,平日里,一家人都住在山下水尾镇上。在那儿,家里建了三层楼的洋房。“一大家人住,房子宽些好,以后娃娃读书也方便。”像杨家这样同时在城镇购房的,村里早已超过100户,算不上新鲜事。

      而杨守洪口中的“弄竹子”,就是村里人能买房致富的缘由--种植竹林,采收竹笋、竹材。村里海拔较高,种出来的竹笋肉厚、脆嫩,同时成熟时间较其他竹笋能早一个月,打市场“时间差”,价格自然不错--干笋每斤能卖70元。

      杨守洪家里有200多亩竹林,根据海拔条件,分别种着毛竹和水尾大竹,每年竹笋、竹材合计每亩毛利润超过800元,一年家中就有16万元进账。在村里,这个收入算中等偏上。

      家里主要劳力就杨守洪和妻子、父母,平时事情不多,只需给10年以上的林地松松土就成,不用施肥、浇水,4个人完全可以应付。这几天算是特例:9月份,水尾大竹的竹笋成熟,需要提前除草。杨守洪忙着与大石乡联系,要雇4、5人帮着干活,每天110元包吃住。“大家都只能找外村人,(因为村里人)都种竹子,这时候不缺钱,只缺人。”

      每次采笋,杨守洪都会亲自下地。“采笋子,在种竹子里技术含量最高。”每次采笋,需留下少量,以便自生为竹,补充砍伐掉的老竹。哪些竹笋该留下?杨守洪有自己的道理:笋子挺直,上面有露珠的,看上去生机勃勃,可以保留。而“干焦焦的笋子,都得采掉,长不成材的。”

      等9月采完竹笋,杨守洪估摸着,去市区看看。“学了2年才拿到驾照,要去选个车。”杨守洪有些不好意思。上半年,他专门买了个二手长安面包,天天在镇里练手。上个月拿到驾照,他把面包车卖了,“二手的不安全”。他想买个长城皮卡,“到时不等上门收,自己拉着笋子去县城,更能卖个好价钱。”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