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暖身”到“暖心”
6岁的朱杰花和堂姐在一起
丰松﹙右﹚在放牛
如今有了《凉山州特殊困难儿童救助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全州19072个特殊困难儿童被纳入制度化保障体系。
立足于提供长期的生活保障和受教育机会,政府的救助,与民间助学帮扶、公益慈善行动相得益彰。
参观省科技馆、做科学小实验、看科普电影、体验极地海洋世界……今年暑假,省科协发起并举办的布拖县“暖心工程”特殊困难儿童“科学梦”之旅夏令营,让布拖县特木里小学19名特殊困难儿童有了一些全新的感受。“要是爸爸妈妈在就好了!”孩子们这样说。
特殊困难儿童,在凉山州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他们的父母可能还健在,但多因残疾、失踪、服刑等原因,无法给予孩子们应有的关怀。半年前,一组报道将社会各界的目光集聚在这里,记者也驱车来到凉山州看望这些孩子。在德昌县德州镇阿荣村7组,记者看到6岁的朱杰花家里没有任何家具电器,生活之艰令人动容。而处境与她相似的特殊困难儿童,在凉山州有19072个。
半年过去了,“朱杰花”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7月底,记者再度走近凉山州特殊困难儿童群体,再次见到朱杰花,她告诉记者,现在不仅每个月能领到生活费,还经常有志愿者来带她玩,送她小礼物。
让人牵挂
凉山州11个县市属国家级贫困县,特殊困难儿童尤需关爱
今年2月23日,记者在德昌县德州镇阿荣村7组的一处简易住房见到6岁的朱杰花时,她正和爷爷奶奶围坐在篝火前。那里海拔较高,太阳下虽暖和,阴凉处仍需一炉篝火。
朱杰花穿着凉拖鞋,带记者参观她的家。左边一间土坯房,是她家的客厅。客厅里没有一样家具和电器,只在墙壁上挂着3幅照片。
朱杰花长着一双大眼睛,惹人怜爱。然而,这个大家眼中的“孤儿”,其实有妈妈,只是爸爸去世后妈妈就改嫁,如今杳无音讯。凉山州民政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朱杰花的情况,在凉山州的特殊困难儿童中还算相对较好的--村子离县城不远,马路通到家门口,还和亲戚住在一起。
朱杰花的姑父鲁海生告诉记者,他本来是另一个乡镇的工人,因为工厂破产,新找到一份司机的工作,每个月能有1100元钱,要供给全家的花销--家里有丈人、丈母、老婆、两个孩子和侄女朱杰花。
同一个村的特殊困难儿童丰松,与朱杰花的情况相似,都是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如今,丰松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我家不到两亩地。”丰松的爷爷丰富指着小路旁的空地,“只有在路边找点土种点小菜。”
在记者此行采访的5个困难儿童家庭和2个普通家庭中,几乎每家每户都表达了强烈的就业、增收愿望。可是,这并非可以一蹴而就的事。
凉山州地处川西,辖18个市县,其中11个县市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据统计,凉山州孤儿及其他失去家庭依靠的儿童有数万人。
让人欣喜
从“孤儿”到“特殊困难”,政府关爱孩子的范围在扩大
去年年初,央视记者曾经蹲点凉山州1个月,关注并报道这些父母虽然健在但却因种种原因无法照顾的“失依儿童”,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为此,记者采访了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梳理了我省对困难儿童的救助工作。近年来,我省的儿童福利工作呈阶段性变化。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地震孤儿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年年底,我省623名汶川地震孤儿每人每月领取600元助养金,直至年满18周岁或者被收养。
但依据政策,其他孤儿却只能参照当地低保标准,远低于每月600元,农村孤儿更低。
2011年,这一矛盾得到缓解。当年年初,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发出《关于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的通知》:我省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600元,机构供养孤儿每人每月1000元。这意味着,每月拿600元助养金的政策从600多名地震孤儿扩大到全省5万余孤儿了。
但是,按照民政部相关政策的要求,孤儿必须父母双亡。经过这一轮筛查,我省原有统计的5万余孤儿变成不到4万。
就是在此阶段,央视记者来到凉山,发出“为何孤儿每个月有600元,而失依孩子每个月仅有65元”的疑问。事实确实如此。以布拖县为例,2011年,当地的孤儿每个月可获600元补助,然而“失依儿童”只能得到65元低保补助。可是,这些每月拿65元的儿童也完全得不到父母的任何照顾。
部分县市区做了积极尝试。德昌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县早在2008年就开始关注这部分儿童,当年地方财政为这些孩子每月送出200元补助,已经高于当地低保标准。
在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下,去年,凉山州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凉山州特殊困难儿童救助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按照规定,父母双方重度残疾或者父母双方一方死亡,另一方失踪、在服刑或劳教、重度残疾的儿童可享受该政策,目前,凉山州共有19072名特殊困难儿童被纳入制度化保障体系。我省其他市州也在积极行动。最近,遂宁市慈善会通过专门项目,对该市特殊困难儿童进行救助;成都市也正在酝酿特殊困难儿童的救助办法……
政策在一步步扩大覆盖面。这些变化,让其他困难群体也心怀期待……
阿荣村的申义诊一人抚养3个孩子。她拉着记者的手说:我一个人种3亩地,平时还要照顾3个孩子,根本没法出去打零工。全家4个人一年收入就3000多元,也困难着呢,能帮我们想想办法么?
让人期待
从“暖身”到“暖心”,推行可持续的综合救助模式
一个农家小院,一个美丽少女和几只飞舞的鸽子。这样的画面很美,可是女孩的眼里透着忧愁。今年2月,记者在凉山州冕宁县林里乡丰收村见到的一幕至今难忘。
女孩叫廖泽燕,今年17岁,在西昌市读卫生学校。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她和哥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廖泽燕在面临读高中还是读中专的抉择时,选择了读中专,“想早点出来,家里太困难了。”
除了经济上的困难,廖泽燕更多地感受到与别人的不同。周围的朋友谈起父母时,她无法插话。看到朋友们向父母撒娇,她只能克制。缺爱,缺少关怀,是这些孩子共同的特点。
如今,可喜的变化正在发生。从政府部门到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社会各界已经汇聚起一股爱心的力量,正慢慢地浸润着大小凉山。
浙江绍兴的“大学生村官”章东江组建了一个“春日暖阳”助学QQ群,专门对口帮扶凉山州的困难儿童。章东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原来我在雷波县做过西部志愿者,回来后就一直谋划这事,现在已经有250多对帮扶对子了。”
章东江称为“四位一体”的帮扶模式,即每一对帮扶都是由出资人、困难儿童、困难儿童监护人、西部志愿者同时结对帮扶,“这样的好处是,我们不仅仅每个月给出100元,而且能通过与孩子、孩子监护人以及当地的西部志愿者及时沟通,从精神、理念上给孩子们带来一些新的感受”。
与此同时,由民政部门牵头,联合社会公益组织力量开展了“善行凉山”全国公益慈善联合行动。大家就全面救助特殊困难儿童达成共识,今后将避免单纯发钱发物救济儿童的简单做法,立足于提供长期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受教育的机会,推行可持续性的综合救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