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牵小手 圆了158个心愿

  • 2013年03月18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在通江县民胜镇“留守学生之家”里,老师正在教留守学生弹琴。(向尚 摄)

     

      爱心企业代表给留守学生贺许送文具

      巴中首次集中发起关爱留守学生“心与心愿”圆梦行动

      从新书包里拿出文具,戴上新配的助听器,3月12日上午,巴州区枣林镇高岩村二组留守学生贺许(化名)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讲。由于1岁多时误食药物,贺许双耳出现中度听力障碍,今年8岁的他,6年多来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听清楚老师讲课。

      贺许的心愿终于在2013年新学期实现。今年1月,共青团巴中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市关工委、市青联首次共同发起“关爱留守学生‘心与心愿’圆梦行动”,活动中共搜集巴中市700多个留守儿童的心愿,归类筛选出了158个亟待完成的心愿。活动至3月中旬,被筛选出的心愿已全部完成。

      700多个孩子盼“梦圆”

      父母常年在外务工,通江县民胜镇五年级学生杨珊珊从小就跟年迈的爷爷一同生活。得知“圆梦行动”后,班主任老师杨雪芹立即将杨珊珊想要新衣服的想法告诉了民胜镇团干部。

      年初,杨珊珊的心愿同其余700多名留守学生的心愿一起汇集到活动发起方,巴州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留守学生心愿分别占总数的19%、13%、22%、46%。

      经整理发现,孩子们的心愿分为亲情陪伴、学习用品、生活用品3大类。158个亟待完成的心愿中,学习用品类的需求最为突出,新书包、新文具、新衣服、看电影成为留守学生们最想要的。

      如何让这158个心愿尽快实现?从1月底到2月底的一个月里,活动发起方通过巴中市内媒体向全市公布了留守学生的心愿内容。活动启动一周内,收到咨询电话1400余个、电子邮件90余封。

      158个心愿被“认领”

      不喜欢与人交流、好动,在巴州区枣林小学一间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贺许。2012年9月,贺许转学到枣林小学。他的班主任老师李玉芬说,乍一看,贺许与普通的儿童并没有两样,但有一次叫他回答课堂提问时,李玉芬发现贺许听力有障碍。

      贺许的父亲长期在外务工,贺许跟着奶奶生活。尽管家人给贺许配了一个助听器,但效果不好,数年下来,贺许的听力障碍已影响到他的表达,说话总比同龄人“慢半拍”。“想听清别人说话。”贺许的心愿被巴中市交通建设有限公司“认领”。

      统计表明,此次筛选出的158个留守儿童心愿,已于3月中旬全部完成,共为这些留守学生送去100个书包、140套文具、60余套衣物等。

      “一对一”帮扶不间断

      “谢谢叔叔,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你对我的希望。”2月16日,巴城后坝出租屋里的李静(化名)接过社会爱心人士杨延福送来的“心愿礼物”--新书包、新文具时,笑靥如花。李静父亲去世,母亲不知去向,与奶奶相依为命,她发奋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杨延福被李静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打动,在看望李静后,杨延福当即向李静的奶奶表示,将承担李静以后的一切学习费用,帮助其完成学业。

      “通过此次活动,越来越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开始关注留守学生群体。”共青团巴中市委书记李全庆说,活动中,不少社会爱心人士与留守学生之间建立起长期的“一对一”帮扶关系。

      据了解,本次活动的发起方之一--共青团巴中市委在动员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学生的同时,还致力于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向上争取、部门联建、企业援建等多种形式,广泛建立“留守学生之家”。目前,该市共建立“留守学生之家”500余所,7000余名干部与留守学生结对。(记者 尹勇)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大手牵小手 圆了158个心愿

  • 2013年03月18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在通江县民胜镇“留守学生之家”里,老师正在教留守学生弹琴。(向尚 摄)

     

      爱心企业代表给留守学生贺许送文具

      巴中首次集中发起关爱留守学生“心与心愿”圆梦行动

      从新书包里拿出文具,戴上新配的助听器,3月12日上午,巴州区枣林镇高岩村二组留守学生贺许(化名)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讲。由于1岁多时误食药物,贺许双耳出现中度听力障碍,今年8岁的他,6年多来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听清楚老师讲课。

      贺许的心愿终于在2013年新学期实现。今年1月,共青团巴中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市关工委、市青联首次共同发起“关爱留守学生‘心与心愿’圆梦行动”,活动中共搜集巴中市700多个留守儿童的心愿,归类筛选出了158个亟待完成的心愿。活动至3月中旬,被筛选出的心愿已全部完成。

      700多个孩子盼“梦圆”

      父母常年在外务工,通江县民胜镇五年级学生杨珊珊从小就跟年迈的爷爷一同生活。得知“圆梦行动”后,班主任老师杨雪芹立即将杨珊珊想要新衣服的想法告诉了民胜镇团干部。

      年初,杨珊珊的心愿同其余700多名留守学生的心愿一起汇集到活动发起方,巴州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留守学生心愿分别占总数的19%、13%、22%、46%。

      经整理发现,孩子们的心愿分为亲情陪伴、学习用品、生活用品3大类。158个亟待完成的心愿中,学习用品类的需求最为突出,新书包、新文具、新衣服、看电影成为留守学生们最想要的。

      如何让这158个心愿尽快实现?从1月底到2月底的一个月里,活动发起方通过巴中市内媒体向全市公布了留守学生的心愿内容。活动启动一周内,收到咨询电话1400余个、电子邮件90余封。

      158个心愿被“认领”

      不喜欢与人交流、好动,在巴州区枣林小学一间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贺许。2012年9月,贺许转学到枣林小学。他的班主任老师李玉芬说,乍一看,贺许与普通的儿童并没有两样,但有一次叫他回答课堂提问时,李玉芬发现贺许听力有障碍。

      贺许的父亲长期在外务工,贺许跟着奶奶生活。尽管家人给贺许配了一个助听器,但效果不好,数年下来,贺许的听力障碍已影响到他的表达,说话总比同龄人“慢半拍”。“想听清别人说话。”贺许的心愿被巴中市交通建设有限公司“认领”。

      统计表明,此次筛选出的158个留守儿童心愿,已于3月中旬全部完成,共为这些留守学生送去100个书包、140套文具、60余套衣物等。

      “一对一”帮扶不间断

      “谢谢叔叔,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你对我的希望。”2月16日,巴城后坝出租屋里的李静(化名)接过社会爱心人士杨延福送来的“心愿礼物”--新书包、新文具时,笑靥如花。李静父亲去世,母亲不知去向,与奶奶相依为命,她发奋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杨延福被李静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打动,在看望李静后,杨延福当即向李静的奶奶表示,将承担李静以后的一切学习费用,帮助其完成学业。

      “通过此次活动,越来越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开始关注留守学生群体。”共青团巴中市委书记李全庆说,活动中,不少社会爱心人士与留守学生之间建立起长期的“一对一”帮扶关系。

      据了解,本次活动的发起方之一--共青团巴中市委在动员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学生的同时,还致力于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向上争取、部门联建、企业援建等多种形式,广泛建立“留守学生之家”。目前,该市共建立“留守学生之家”500余所,7000余名干部与留守学生结对。(记者 尹勇)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