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子好洋气:依山傍水进林盘
12月3日,正在建设中的邛崃市夹关镇周河扁聚居点。
回访地:
邛崃市夹关镇、天台山镇
受灾缘由:
“4·20”芦山强烈地震
关注焦点:农房重建
离2014年春节搬进新家的时间,只剩下不到两个月。12月4日,邛崃市夹关镇鱼坝村周河扁聚居点上,29幢新房已在盖二楼圈梁。尽管尚未完工,但这个嵌于林盘下的花园式“度假小区”,已经让过往的人们为此驻足。
在“4·20”芦山强烈地震中,邛崃市共有5029户受灾农房需要重建。为此,邛崃规划了三批共43个聚居安置点。
随着灾后恢复重建进入快速建设阶段,包括周河扁在内的8个聚居点,以不同于以往的“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安置模式,成为当地众多可供选择的住房重建方式中最受欢迎的方案之一。
“小组生”设计必须因地制宜
尽量少占耕地,以因地制宜的方式将重建的农房合理布局在适宜的地块——这是邛崃灾后重建以来一直构思的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住房重建方式,选址于原住民宅基地或附近林盘内,与山水风光充分融合。
以周河扁聚居点为例:规划用地只占11.91亩,计划安置29户共99人。“这29幢房子,都是一楼一底或二楼一底,最关键的是每间房都是按标间修建的。”夹关镇党委委员张建介绍:这是为了便于今后各家各户开办农家乐。
“并不是所有的聚居点都适用‘小组生’模式。”张建说,“小组生”聚居点的设计,兼顾了生态环境和产业承载能力限制,主要解决就近农户的重建需求。周河扁聚居点就是因为地处前往天台山景区的必经路上,才被规划成“深度体验式乡村度假的新农村综合体”,一开始就做好了发展旅游产业的准备。
邛崃市规划局局长潘庆华介绍,重建方式通过群众报名最终确定,“主动报名参加‘小组生’的人数最多,其中不少人是放弃大型社区安置点而选择这里。”
最大程度维持原有生活习惯
同样是集中建房,“小组生”为何受追捧?天台山镇纪红村村民付应辉说出了心里话:离自家耕地近、邻里关系不复杂、独门独院又能发展生产,基本维持了原有的农村生活习惯。
受地震波及,纪红村全村314户房屋不同程度受损,住房重建启动后,该村规划了一个安置点共两期项目。其中,二期项目按照“小组生”模式选择在林盘中修建。“二期设计了72套房屋,报名的家庭超过了90户。”驻村干部李世平说,“谁来住”成为矛盾最集中的环节。经所有重建户共同商量,该村定出了两个优先原则:一是房屋严重受损户优先进入,二是重建点位占哪个生产队宅基地的优先。
拿到优先权的付应辉选了5人户型。资金他并不担心:“我们全家共获得20万的政策补助,自己再给3万元,就轻松入住了。”
据了解,按照规划,到今年12月31日前,邛崃所有安置点全部开工建设,2014年10月1日前全部竣工。(记者 陈碧红 田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