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农田水利建设新突破
彭州市小农水工程-蓄水池建设
青白江区梯级人工湖——三元湖
蒲江县长滩水库右干生态渠道
都江堰市支渠节水注重新农村水环境打造
金堂县抗旱能力提升工程山平塘整治
成都农建集锦
邛崃
以全域灌溉为目标,大力发展民生水务,加快实施骨干灌排渠道节水改造,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综合配套、水源建设、相对贫困村生产生活用水设施建设、农村中小型河流治理等五大工程。全年共完成水利投资1.8亿元,新增蓄水能力36.4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0.032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4.01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0.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0.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0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平方公里,新增供水受益人口10万人。
崇州
以项目求发展,积极探索现代水利发展之路。2013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3.82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57万亩,新增节水灌面0.85万亩,新增供水受益人口3万人,整治堤防6.29公里,整治各类渠道381余公里。
该市今年启动“10万亩粮食示范区”项目。该示范区位于崇州市的西面,包括白头、集贤、隆兴、桤泉、燎原、王场、济协、道明共八个乡镇,涉及农田面积14万亩。项目区统一规划,成片推进。目前已整合了高标准粮田项目、千亿斤粮食项目等,整合资金近4000万元。同时,崇州市针对10万亩示范区建设,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计划每年安排专项资金7000万元用于项目区建设配套。
新津
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战略目标,按照《全域灌溉规划》,依托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该县严格按照“民办公助,先建后补”原则实施,以村为建设主体,充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并由群众通过“一事一议”自主申报、自建自管,建立村民小组自我监督、村级议事会派员监督、项目乡镇抽调专人负责监督、县水务局抽派专人监督的四级质量监管体系,全力确保工程质量。在资金监管方面,建立和完善资金监管体系,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实行统一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目前,该县已投资4511.15万元,完成花桥、花源两镇渠道整治206.42公里。
2013年,成都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绩斐然:
整治防渗渠道1900公里,清淤修掏沟渠5892公里,新修加固堤防39公里,建设村镇供水工程84处,整治维修水库6座,整治山平塘1496口,新建蓄水池2043口,新建改造提水泵站118处。
全市新增蓄水能力2372万立方米,新增年节水能力1137万立方米, 新增灌溉面积7.45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9.5万亩,新增节水灌面21.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平方公里;实施了沱江河、羊马河生态河道治理,改造中低产田11.2万亩,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工程9处,铺设污水收集管网44公里。全市农田水利建设保持了良好势头。
用足10%土地出让收益
今年,成都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投入资金23.25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分别投入6.06亿元和1.98亿元外,市、县、乡三级共12.79亿元。
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成都市以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引领,强化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支撑,先后出台了《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实施办法》、《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实施意见》,确保从土地出让收益提取的10%专项资金足额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同时出台了三个配套文件,进一步规范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健全完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绩效考评长效机制。2013年市级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市级留用部分共3.5亿元,全部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新机制增添新动力
成都市加大水利改革创新力度,明确农田水利建设市级资金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政策。
该市创新激励机制,按照“多筹多补、先建后补”原则,全市“10+1”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采取由县级党政领导竞争演讲,专家现场打分,根据得分确定等次及奖补资金。该项目市级财政投入2亿元,通过激励竞争机制带动县级投入2.31亿元。
该市大力鼓励信贷资金投入,由市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筹资3亿元,引导区(市)县投入6亿元实施了“百湖工程”建设。同时充分利用水域土地等资源,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水利设施建设,利用水面优势,引导社会资金发展三产业。
创新农田水利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市政府明确提出:“按照水利工程性质,明确各类水利工程的服务主体和责任,落实好公益性和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强化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市级对二、三圈层区(市)县水利工程管理情况进行年度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由市级财政对相关区(市)县灌排设施等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给予以奖代补扶持。”县级财政同步将维修养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进一步强化工程管理,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水利服务体系。
深化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创新小型水利工程建管机制,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按照群众路线“立行立改”的要求,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村民自建”机制。
机制创新调动了各方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积极性。今年,全市农田水利投入中群众投入0.55亿元,民营企业0.21亿元,其它投入1.66亿元。
易旱山区造“百湖”
龙泉山区是成都市有名的易旱地区,为彻底改变该区域干旱缺水的现状,成都市政府组织实施了两大工程破解缺水困局。
一是从2010年起市级财政用3年时间投资1.2亿元拉动投资近5亿元实施山丘区抗旱能力提升工程,三期工程共新建微水池2522口,整治山平塘1585口,整治石河堰146道,改扩建提灌站416座,整治渠道38.23公里。二是从2012年起,通过市农发投的融资功能投资3亿元拉动投资近9亿元实施“百湖工程”建设,3年计划新建人工湖101座,现已完工49座,正在施工6座,即将开工7座。
目前,两项工程已初见效益。新增蓄提水能力1782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旱地浇灌面积14.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种植恢复生态植被25.72余万亩。形成一批以水为依托的“百湖”景观,通过打造“梯级人工湖”,实施塘、湖互连互通,形成“串珠式”人工湖。青白江区依托建成的良好水系和生态环境连续举办了三届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新津县借助美好湖的水源支撑打造了“花舞人间”山水一体都市农业主题公园,吸引游客60余万人,门票收入超过3000万元。“百湖工程”的实施,为龙泉山脉生态植被恢复提供了充足水源保证,整个龙泉山呈现出一派百湖千塘万池镶山间,水清山绿花果香的景象。同时利用丰富的水面带动“农家乐”等生态、休闲旅游等三产经济的发展,青白江“百湖工程”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369元,同比增长19%,其中农家游经营纯收入达到3424元,同比增长30.4%,有效地缩小了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打造优美水环境
面对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成都市在积极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同时,积极打造绿色健康生态河渠和湿地建设,编制了《环城生态区6湖8湿地规划》,完成了锦城湖、青龙湖、北湖等湖泊和白鹭湾湿地建设。
该市在温江、郫县、都江堰、双流、崇州、邛崃、蒲江、新津等区(市)县推进农村生态渠道、生态河流和湿地建设,积极恢复河渠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成功打造了江安二支渠、双流北河城区段、羊马河新津段、郫县沱江河示范段等生态河渠和金马河温江金马段、新津白鹤岛段天然湿地恢复,正在实施桤木河白头镇人工湿地建设。为成都市的水生态修复探索了有益经验,提供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