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巴山上 为大熊猫搭一条“探亲走廊”
核心提示》》
◎去年年初,泥巴山大熊猫走廊带建设开启。把破碎化的大熊猫栖息地通过中间地带植被的恢复和改造而重新连接起来,让孤立的大熊猫种群通过这条走廊能够经常“串门探亲”,重新恢复基因交流,使种群得以繁衍和存续。
大相岭山系,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显示,这里分布了近30只野生大熊猫。
在大相岭,用红外线相机拍摄到的大熊猫。
国道108线穿过泥巴山,这条路素以“蜿蜒曲折”著称。而现在,当你驾车经过泥巴山时,很可能就有野生大熊猫“潜伏”在距离道路不到100米的地方。“近几年的监测和巡护发现,大熊猫的活动区域已经扩散到距离国道不足百米的区域了。”荥经县林业局局长黄建波,也是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他的担忧正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而如何应对这一挑战的行动也已经开始。
去年年初,泥巴山大熊猫走廊带建设开启。把破碎化的大熊猫栖息地通过中间地带植被的恢复和改造而重新连接起来,让孤立的大熊猫种群通过这条走廊能够经常“串门探亲”,恢复基因交流,使种群得以繁衍和存续。
现在,泥巴山上,正在搭建这样一条大熊猫“探亲走廊”。
为什么要建“走廊”?
把破碎的栖息地连接起来
野生大熊猫出没泥巴山,已经不是新闻。今年3月20日,荥经县三合乡的村民们就看到了一只大熊猫下山后在溪流边喝水。“这种现象并不罕见,荥经是连接大相岭山系和邛崃山山系大熊猫种群的走廊带。”该县林业局副局长杨洪介绍,“而泥巴山一带又处在这两个山系的交界地带。”
大熊猫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保护区的摄像机中或山林下的村民眼中。由于多年的保护和宣传,现在大熊猫被猎杀的现象已基本消除,但在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负责大熊猫廊道项目的古晓东看来,“国宝面临的威胁依然存在,小种群灭绝就是其中最严重的威胁之一。”
大相岭的大熊猫就面临着这样的威胁。
大相岭山系是现存大熊猫分布区六大山系之一,也是现存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最小、数量最少的山系。在上世纪50年代曾有大熊猫栖息地约13万公顷,之后大幅度下降;大熊猫种群数量也由上世纪70年代的约50只,下降到上世纪90年代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时的29只。
108国道上,往来的车辆络绎不绝。黄建波站在路的一侧,对记者说的却是,“8月份以后,情况可能就开始好转了。”
因为这条路,大相岭山系的大熊猫种群被隔离为荥河和瓦屋山两个孤立的种群。研究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大熊猫孤立小种群基因杂合率会逐渐降低,灭绝风险逐步增大。
如何应对危机?“减小各种随机因素对种群影响的最有效途径,是增大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古晓东认为,泥巴山大熊猫栖息地“分离得不是很久,连接起来的可能性较大。”
大熊猫走廊带建设,就是让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的途径之一。
搭建大熊猫的走廊带,就相当于搭建起了一座大熊猫种群基因交流的桥梁,“这些孤立种群才有机会通过走廊带实现自由迁移,并跟其他种群进行基因交流,使种群得以繁衍和存续”,世界自然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蒋泽银认为,走廊带的搭建不只大熊猫能用,其他野生动物也可以利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让黄建波和他的同事们感到振奋的是,连接邛崃山山系与大相岭山系的泥巴山,成为目前正加快建设的大熊猫走廊带之一。
如何搭建“桥梁”?
人工手段恢复+改造适宜植被
站在108国道上向两侧远望,不同层次的树林向周边延伸出去。“我们从两年前开始大规模造林,”黄建波说大熊猫廊道建设也是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是看得见的。放牧、采药、割竹采笋、采矿、旅游、公路等大型工程建设都会对大熊猫栖息地造成干扰。近年来,我省不少地方都出现了野生大熊猫“混”入村庄或居民定居点的情况,对此古晓东解释:“由于公路、河流、人类定居点、大型工程等的阻隔,大熊猫的扩散变得艰难,‘被迫’进入居民区或其他不适宜生存的区域。”
今年4月,雅西高速通车后,从成都到攀西的时间大大减短,而大相岭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却在谈论8月份的事情。“届时大型货车就可以上高速了,走108国道的车就少了,对大熊猫的干扰也就慢慢减少了”,黄建波道出了其中缘由。
108国道给大小相岭大熊猫带来的“分居”问题,一直以来颇受关注。有研究者曾做过实地调查,发现大相岭区域的大熊猫大多分布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西坡地带,在这个区域内所发现大熊猫足迹的地点距离108国道都在1公里左右,而最近的监测表明,现在距离国道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有大熊猫出没了,“建立走廊带,把大熊猫栖息地逐渐连接起来,已经迫在眉睫,”杨洪表示。
在省林科院所作的《四川大相岭108国道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规划》中,研究者也认为,108国道切断了邛崃山系与大相岭大熊猫栖息地的交汇,使其生活环境破碎化;国道两侧的原生植被破坏严重,人类干扰活动频繁,现有的植被及其生活环境已不是大熊猫理想的栖息地。
如何才能在泥巴山,这个大熊猫栖息地的关键地带,建立起走廊带,让邛崃山系和大相岭的大熊猫种群基因得到交流?要通过植树栽竹、封山育林等方式来恢复两大山系大熊猫种群的连接。
专家认为,连通大相岭与邛崃山系的大熊猫栖息地,一是要对植被进行恢复改造,二是要控制大熊猫集中分布区的人类活动强度。
可能性在增大。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目前在泥巴山建立大熊猫走廊带,面临两个有利条件,一是雅西高速的建成通车,“108国道上及其两侧森林地内的人类活动频度将随之下降”;二是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的扩展,“保护区范围已经覆盖了108国道及其周边地域。”
目前,在国家林业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保护国际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持下,大相岭北坡108国道两侧大熊猫的栖息地恢复已经开始。荥经县早在2010年就开始就投资在泥巴山区域造林,目前荥经人已亲手栽植了2800多亩林子,今年还将新造1300亩。就在上个月,来自国内外的两家企业还携手在这个区域捐赠了一片林,在未来两年内,将形成35万平方米的乔灌草一体的水土保持林。
怎样让“走廊”发挥效果?
让社区居民都来参与栖息地恢复
人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是一蹴而就。荥经县三合乡的农民罗远州曾在采药的过程中发现了野生大熊猫,听说要封山不让人再进山了,他感到担忧,“如果不上山采药的话,我们的生计怎么办?”
“走廊带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蒋泽银出言谨慎,“首要任务是恢复植被,这就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当恢复植被后,要使野生动物能够利用,更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多年的考察中,蒋泽银发现,在有些区域由于放牧等活动的存在,导致植被恢复非常困难。
在他看来,不同地段的恢复需要的时间不同,要视栖息地的隔离状况而定,“比如有些仅因为公路隔离的,只需要对交通管理进行改善,不需要进行植被改造,而植被改造就需要很长时间。”
可以期待的是,根据规划,从2012年到2016年,“恢复与建设”将成为大相岭108国道大熊猫栖息地的两个关键词。从108国道近2463公里路牌处起,终点到泥巴山垭口,国道两侧2.5公里左右都将进入规划恢复的栖息地范围内。
“通过走廊带建设及相关活动,在重要连接区域恢复植被、可食竹,以达到适合大熊猫及其他野生动物生存和活动的初步效果。”蒋泽银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恢复其栖息地。”
古晓东也认为,随着车辆通行减少、人为活动减弱以及对现有植被改造和恢复,变化将逐渐体现出来,“泥巴山走廊带将由阻碍两大山系大熊猫种群交流的隔离带转变为两地种群交流的生命走廊。”
根据这项植被恢复规划,在未来5年内,规划区6247.8公顷林地中的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等将进行改造与优化,使之成为适合大熊猫栖息地要求的近自然植被,“最终形成适合大熊猫栖息地的常绿阔叶林444.4公顷、针阔混交林4012.9公顷、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14.6公顷、竹类灌丛132.8公顷等。”
与大熊猫“做邻居”的“罗远州们”的忧虑同样引人关注。在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中,如何减少人为活动的影响也需要考虑。规划区内涉及两个乡7000多人,过去村民们依靠山林伐竹、采笋、采药等,现在要恢复栖息地,他们的一些生计来源怎么办?
杨洪介绍,植被的恢复工程将和社区项目开展结合起来,“修节能灶、修农村污水处理池、发展新型养蜂等,让社区居民也参与进来。”在工程的实施中,也将让周边的居民参与改造林区,让他们获得一定的劳务收入的同时,也更增强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