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增强四川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解读

  • 2013年07月12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四川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首次提出自觉创新理念,瞄准创新主体能力不强、区域不平衡等问题出台系列有针对性的新规新政--

      当前,我省已进入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发展阶段。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四川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明确指出,突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到2020年,创新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

      如何激活创新力量,驱动转型发展?

      自觉创新理念首次被提出,即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意见》起草方、省科技厅相关人士表示,转变须有创新动力,即利益驱动。瞄准我省创新主体能力不强、区域不平衡、科研院所及科技人员等创新活力未被激活等突出问题,《意见》出台了系列有针对性的新规新政。

      系列政策支持企业创新

      《意见》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我省将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1.5%。

      为什么是1.5%?据了解,2011年,我省这一比例只有0.5%,全国是1%,发达国家则在2%-3%左右。“2005年我省曾达到1.5%的水平,此后却不断下滑。”省科技厅相关人士分析,企业不愿投入创新,原因有多方面。一是研发投入可能不会带来利润,企业为回避风险,只愿模仿、改造;二是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了企业利润水平,造成企业创新投入下降;三是我省传统行业居多,创新投入意识不足。事实上,在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方面,四川政府的投入超过了企业。

      必须使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应用的主体。为此,我省将出台系列逗硬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创新。包括制定全省企业研发机构发展规划和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吸纳企业参与在川实施的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的决策;产业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项目全部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增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规模等。

      依托科技力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我省将深入实施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工程,以产业技术创新为主攻方向,通过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打通技术链,完善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小高地”

      过去,四川创新资源大多集中在成都。为全面激活创新发展极,《意见》提出实施区域创新发展示范工程,形成多点多极发展新格局。

      此前,省政府已出台明确的政策措施,支持建设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驱动示范区。

      对于备受关注的天府新区创新驱动改革试验区建设,《意见》明确提出,以成都高新区为载体,推进股权激励、科技金融创新、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等先行先试,并争取开展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投资入股、文化科技融合企业认定等改革试点;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建成开放型国际化的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高地,汇集、整合和利用创新要素的区域中枢,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西部“硅谷”。

      按多极推进、局部突破的理念,我省还将围绕特色产业,加快把攀西、川南、川东北三大新兴增长极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特色区。即以国家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实验区为载体,推进我省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支持川南经济区打造白酒和能源化工产业创新集群;重点推进川东北天然气化工、清洁能源和石油等产业发展,建设我国西部重要能源化工基地。

      我省还将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成德绵乐高新技术产业带、攀西钒钛稀土产业带和一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化基地,全面提升次级市州创新能力,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小高地”。

      实行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新机制

      通过机制体制创新,给科技人员松绑,为科技成果让路,《意见》有诸多着墨:

      我省将分类开展科研院所体制改革试点,包括坚持技术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推进公益类、基础研究类院所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支持有条件的推行理事会制度;引导和鼓励省属行业科研院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体或部分进入大型骨干企业。

      建立全面放开的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按照市场机制无障碍向在川企业流动,并推动企业股权激励试点。

      最大的亮点是实行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新机制。此前,在职单位永久拥有科技成果的归属权。《意见》明确,一年内未实施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拥有成果转化处置权,转化收益中至少70%归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所有。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增强四川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解读

  • 2013年07月12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四川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首次提出自觉创新理念,瞄准创新主体能力不强、区域不平衡等问题出台系列有针对性的新规新政--

      当前,我省已进入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发展阶段。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四川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明确指出,突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到2020年,创新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

      如何激活创新力量,驱动转型发展?

      自觉创新理念首次被提出,即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意见》起草方、省科技厅相关人士表示,转变须有创新动力,即利益驱动。瞄准我省创新主体能力不强、区域不平衡、科研院所及科技人员等创新活力未被激活等突出问题,《意见》出台了系列有针对性的新规新政。

      系列政策支持企业创新

      《意见》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我省将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1.5%。

      为什么是1.5%?据了解,2011年,我省这一比例只有0.5%,全国是1%,发达国家则在2%-3%左右。“2005年我省曾达到1.5%的水平,此后却不断下滑。”省科技厅相关人士分析,企业不愿投入创新,原因有多方面。一是研发投入可能不会带来利润,企业为回避风险,只愿模仿、改造;二是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了企业利润水平,造成企业创新投入下降;三是我省传统行业居多,创新投入意识不足。事实上,在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方面,四川政府的投入超过了企业。

      必须使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应用的主体。为此,我省将出台系列逗硬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创新。包括制定全省企业研发机构发展规划和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吸纳企业参与在川实施的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的决策;产业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项目全部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增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规模等。

      依托科技力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我省将深入实施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工程,以产业技术创新为主攻方向,通过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打通技术链,完善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小高地”

      过去,四川创新资源大多集中在成都。为全面激活创新发展极,《意见》提出实施区域创新发展示范工程,形成多点多极发展新格局。

      此前,省政府已出台明确的政策措施,支持建设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驱动示范区。

      对于备受关注的天府新区创新驱动改革试验区建设,《意见》明确提出,以成都高新区为载体,推进股权激励、科技金融创新、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等先行先试,并争取开展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投资入股、文化科技融合企业认定等改革试点;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建成开放型国际化的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高地,汇集、整合和利用创新要素的区域中枢,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西部“硅谷”。

      按多极推进、局部突破的理念,我省还将围绕特色产业,加快把攀西、川南、川东北三大新兴增长极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特色区。即以国家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实验区为载体,推进我省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支持川南经济区打造白酒和能源化工产业创新集群;重点推进川东北天然气化工、清洁能源和石油等产业发展,建设我国西部重要能源化工基地。

      我省还将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成德绵乐高新技术产业带、攀西钒钛稀土产业带和一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化基地,全面提升次级市州创新能力,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小高地”。

      实行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新机制

      通过机制体制创新,给科技人员松绑,为科技成果让路,《意见》有诸多着墨:

      我省将分类开展科研院所体制改革试点,包括坚持技术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推进公益类、基础研究类院所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支持有条件的推行理事会制度;引导和鼓励省属行业科研院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体或部分进入大型骨干企业。

      建立全面放开的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按照市场机制无障碍向在川企业流动,并推动企业股权激励试点。

      最大的亮点是实行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新机制。此前,在职单位永久拥有科技成果的归属权。《意见》明确,一年内未实施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拥有成果转化处置权,转化收益中至少70%归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所有。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