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两年后成都保障性房逐步实现“住有所居”

  • 2011年08月30日 00时00分
  • 来源: 新华网
  • 【字体:
  •   住房保障体系覆盖城乡、无缝衔接,2000年至今已解决一百万户城乡居民住房困难——

      
    8月27日,在成都市光华大道清溪雅筑楼盘,2000多名工人忙碌着,为几天后主体封顶而努力。这个楼盘包括14幢电梯公寓,建成后将为3384户家庭提供住房保障。

      清溪雅筑楼盘是去年成都市同时启动建设的四个保障性住房项目中最大的一个,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以及限价商品房等不同类型,是该市多层次、多形式满足不同群体保障性住房需求的缩影。

      近年来,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建立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房构成,覆盖城乡、无缝衔接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实现人人“住有所居”。

      现实难题:

      
    在庞大的住房困难群体中,不同家庭的收入水平有较大区别;同一家庭在不同阶段的收入和住房需求也不断变化

      
    保障对策:

      建立梯度化、多形式的住房保障体系,层层覆盖,可上可下,各项保障制度之间灵活转换,使不同家庭在不同阶段都能得到住房保障

      


      “这个楼盘,户型有60多种。”成都市统建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清溪雅筑的各个户型面积从50平方米至89.9平方米不等,可以满足不同家庭的住房需求。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成都不仅看重量的增加,更看重按需保障。

      2009年以来,成都住房保障采取以满足保障对象基本住房需求和解决阶段性住房困难为原则,对原有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方式进行整合与创新,构建起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并重的梯度化、多形式、全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

      解决阶段性住房困难,成为这一整套保障体系中最关键的切入点。

      成都市住房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宏介绍,该市采取租、售、补等保障形式,把城镇年收入2.8万元、5万元、7万元和10万元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或个人,对应纳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和公共租赁房四个政策保障范围,逐层帮助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让每个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以及进城务工人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保障政策。

      为有利于保障对象进一步改善提升居住条件,成都在四个保障政策制度间设立了“重叠边界”:即对于符合廉租住房政策保障的家庭,可根据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申请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乃至公共租赁房的保障;已享受廉租住房政策的家庭,也可以在退出廉租住房保障后,申请选择其他层次的住房保障政策。如此,在不同保障方式之间,百姓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家庭情况进行灵活转换,保障制度也实现了无缝衔接。成都的保障标准还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挂钩,每两年调整一次。

      2000年至今,成都市通过各类保障和安居工程,已解决100万户城乡居民住房困难问题,全市人均住房面积达28.6平方米。今年,成都市将建成5.6万套各类保障性住房,相当于“十一五”期间的总和。

      现实难题:

      
    中等偏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大多无力购买商品住房,又不能享受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政策

      
    保障对策:

      
    针对“夹心层”和农村住房困难家庭不断完善住房保障服务,逐渐消除“应保尽保”的留白群体

      
    无缝衔接,是成都住房保障体系的一大亮点。

      多年来,廉租房和经适房让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然而,对于中等偏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来说,他们大多无力购买商品住房,又不能享受到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政策,形成了所谓的“夹心层”。

      “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重点,就是解决中等及中等偏下收入无房家庭、单身无房职工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成都市房委办住房保障处处长陈江称,近年来,成都根据阶段需求量不断增大公租房建设规模,让更多的“夹心层”实现住有所居。

      “两河锦地”保障性住房楼盘毗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两河森林公园,处于政府新规划的“高档、高层住宅集中区”内,由17栋18层电梯公寓组成,以公共租赁房和限价商品房为主,小区物管服务、健身设施等配套样样齐备。市民倪成贵一家三口通过申请,于2010年顺利住进小区的公租房。72.9平方米的新房,每月仅需支付480元房租。

      过去十多年里,倪成贵一家随父母在成都的老瓦房里居住,后来,房屋改造拆迁,倪成贵一家在外租房。“居住条件差,还常常搬家,生活压力特别大。现在住着政府提供的租赁房,环境好,生活稳定,房租也便宜。”倪成贵说。

      通过加大公租房建设,有效解决了“夹心层”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成都累计开工建设公共租赁房1.5万套。未来五年间,该市建设的公共租赁房将达到20.3万套,是“十一五”期间的13.53倍,在各类保障性住房中增长最多。2011年,成都出台《关于建立农村住房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试行)》,打破过去住房保障“重城轻乡”的格局,将覆盖面向农村延伸。在前不久成都出台的“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户籍改革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分区域统一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各区(市、县)对城乡居民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家庭,将统一纳入城乡住房保障体系。

      居住在该市农村的居民,户籍登记在居住地,凡家庭年收入和家庭财产符合当地规定的廉租住房保障标准,家庭人口在两人(含两人)以上或年满35周岁的低收入单身居民,人均自有产权住房(含城镇和农村)面积在16平方米以下的,都可以申请廉租住房保障。截至目前,该市14个区(市、县)全部建立了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相关方面表示,2012年底前,成都的住房保障体系将全面覆盖农村。

      现实难题:

      “十二五”期间,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规模空前,土地和资金等要素“瓶颈”制约日益突出

      
    保障对策:

      走市场化路子,多渠道筹集要素,变“瓶颈”为推动力

      
    按照国家规定,到今年11月底,全国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要实现全面开工。

      截至今年6月底,成都已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4.6万余套,占全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88%,并将确保9月底前实现全面开工。

      按照成都在“十二五”期间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房数量将分别达到“十一五”期间的2.3倍、4.2倍、6.4倍和13.53倍。建设规模空前,要素从哪儿来?

      成都建立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筹集机制。通过按不少于10%比例提取土地出让净收益、公积金增值收益规定提取部分、财政年度预算安排、地方政府债券、中央和省政府补助以及向金融机构融资等方式来筹集建设资金。今年3月,成都率先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融资战略合作协议,“十二五”期间授信额度达200亿元,目前已融资70多亿元。

      为加大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成都出台了多种筹集房源方式。包括:通过投资建设、采购等方式筹集公共租赁住房;面向市场租赁房屋作为公共租赁住房房源;使用存量或置换的建设用地修建公共租赁住房等。该市规定,在适当地段的部分新增普通商品住房项目中,按照项目住房建筑面积3%至5%左右的比例配建公共租赁住房,建成后由土地竞得人无偿移交政府。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经营公共租赁住房。陈江透露,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企业可在自有土地上投资建设集体宿舍,用于企业内部员工居住。而在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内,可由所在区市县政府或管委会组织,集中建设集体公寓和宿舍,由用工企业租赁。

      为确保新建项目及时开工,成都成立了市领导为组长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督查协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开通前期手续办理“绿色通道”,发展改革、规划、国土等部门整体联动、分工协作、特事特办、加快审批。

      成都市住房委员会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成都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5.7万套,并通过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等方式,根本性改善26.3万户住房困难家庭居住条件。“十二五”期间,成都计划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8万套,两年后将实现“以房等人”。

      
    责任编辑: 可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解读两年后成都保障性房逐步实现“住有所居”

  • 2011年08月30日 00时00分
  • 来源: 新华网
  •   住房保障体系覆盖城乡、无缝衔接,2000年至今已解决一百万户城乡居民住房困难——

      
    8月27日,在成都市光华大道清溪雅筑楼盘,2000多名工人忙碌着,为几天后主体封顶而努力。这个楼盘包括14幢电梯公寓,建成后将为3384户家庭提供住房保障。

      清溪雅筑楼盘是去年成都市同时启动建设的四个保障性住房项目中最大的一个,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以及限价商品房等不同类型,是该市多层次、多形式满足不同群体保障性住房需求的缩影。

      近年来,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建立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房构成,覆盖城乡、无缝衔接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实现人人“住有所居”。

      现实难题:

      
    在庞大的住房困难群体中,不同家庭的收入水平有较大区别;同一家庭在不同阶段的收入和住房需求也不断变化

      
    保障对策:

      建立梯度化、多形式的住房保障体系,层层覆盖,可上可下,各项保障制度之间灵活转换,使不同家庭在不同阶段都能得到住房保障

      


      “这个楼盘,户型有60多种。”成都市统建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清溪雅筑的各个户型面积从50平方米至89.9平方米不等,可以满足不同家庭的住房需求。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成都不仅看重量的增加,更看重按需保障。

      2009年以来,成都住房保障采取以满足保障对象基本住房需求和解决阶段性住房困难为原则,对原有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方式进行整合与创新,构建起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并重的梯度化、多形式、全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

      解决阶段性住房困难,成为这一整套保障体系中最关键的切入点。

      成都市住房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宏介绍,该市采取租、售、补等保障形式,把城镇年收入2.8万元、5万元、7万元和10万元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或个人,对应纳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和公共租赁房四个政策保障范围,逐层帮助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让每个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以及进城务工人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保障政策。

      为有利于保障对象进一步改善提升居住条件,成都在四个保障政策制度间设立了“重叠边界”:即对于符合廉租住房政策保障的家庭,可根据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申请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乃至公共租赁房的保障;已享受廉租住房政策的家庭,也可以在退出廉租住房保障后,申请选择其他层次的住房保障政策。如此,在不同保障方式之间,百姓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家庭情况进行灵活转换,保障制度也实现了无缝衔接。成都的保障标准还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挂钩,每两年调整一次。

      2000年至今,成都市通过各类保障和安居工程,已解决100万户城乡居民住房困难问题,全市人均住房面积达28.6平方米。今年,成都市将建成5.6万套各类保障性住房,相当于“十一五”期间的总和。

      现实难题:

      
    中等偏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大多无力购买商品住房,又不能享受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政策

      
    保障对策:

      
    针对“夹心层”和农村住房困难家庭不断完善住房保障服务,逐渐消除“应保尽保”的留白群体

      
    无缝衔接,是成都住房保障体系的一大亮点。

      多年来,廉租房和经适房让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然而,对于中等偏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来说,他们大多无力购买商品住房,又不能享受到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政策,形成了所谓的“夹心层”。

      “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重点,就是解决中等及中等偏下收入无房家庭、单身无房职工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成都市房委办住房保障处处长陈江称,近年来,成都根据阶段需求量不断增大公租房建设规模,让更多的“夹心层”实现住有所居。

      “两河锦地”保障性住房楼盘毗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两河森林公园,处于政府新规划的“高档、高层住宅集中区”内,由17栋18层电梯公寓组成,以公共租赁房和限价商品房为主,小区物管服务、健身设施等配套样样齐备。市民倪成贵一家三口通过申请,于2010年顺利住进小区的公租房。72.9平方米的新房,每月仅需支付480元房租。

      过去十多年里,倪成贵一家随父母在成都的老瓦房里居住,后来,房屋改造拆迁,倪成贵一家在外租房。“居住条件差,还常常搬家,生活压力特别大。现在住着政府提供的租赁房,环境好,生活稳定,房租也便宜。”倪成贵说。

      通过加大公租房建设,有效解决了“夹心层”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成都累计开工建设公共租赁房1.5万套。未来五年间,该市建设的公共租赁房将达到20.3万套,是“十一五”期间的13.53倍,在各类保障性住房中增长最多。2011年,成都出台《关于建立农村住房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试行)》,打破过去住房保障“重城轻乡”的格局,将覆盖面向农村延伸。在前不久成都出台的“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户籍改革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分区域统一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各区(市、县)对城乡居民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家庭,将统一纳入城乡住房保障体系。

      居住在该市农村的居民,户籍登记在居住地,凡家庭年收入和家庭财产符合当地规定的廉租住房保障标准,家庭人口在两人(含两人)以上或年满35周岁的低收入单身居民,人均自有产权住房(含城镇和农村)面积在16平方米以下的,都可以申请廉租住房保障。截至目前,该市14个区(市、县)全部建立了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相关方面表示,2012年底前,成都的住房保障体系将全面覆盖农村。

      现实难题:

      “十二五”期间,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规模空前,土地和资金等要素“瓶颈”制约日益突出

      
    保障对策:

      走市场化路子,多渠道筹集要素,变“瓶颈”为推动力

      
    按照国家规定,到今年11月底,全国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要实现全面开工。

      截至今年6月底,成都已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4.6万余套,占全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88%,并将确保9月底前实现全面开工。

      按照成都在“十二五”期间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房数量将分别达到“十一五”期间的2.3倍、4.2倍、6.4倍和13.53倍。建设规模空前,要素从哪儿来?

      成都建立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筹集机制。通过按不少于10%比例提取土地出让净收益、公积金增值收益规定提取部分、财政年度预算安排、地方政府债券、中央和省政府补助以及向金融机构融资等方式来筹集建设资金。今年3月,成都率先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融资战略合作协议,“十二五”期间授信额度达200亿元,目前已融资70多亿元。

      为加大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成都出台了多种筹集房源方式。包括:通过投资建设、采购等方式筹集公共租赁住房;面向市场租赁房屋作为公共租赁住房房源;使用存量或置换的建设用地修建公共租赁住房等。该市规定,在适当地段的部分新增普通商品住房项目中,按照项目住房建筑面积3%至5%左右的比例配建公共租赁住房,建成后由土地竞得人无偿移交政府。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经营公共租赁住房。陈江透露,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企业可在自有土地上投资建设集体宿舍,用于企业内部员工居住。而在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内,可由所在区市县政府或管委会组织,集中建设集体公寓和宿舍,由用工企业租赁。

      为确保新建项目及时开工,成都成立了市领导为组长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督查协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开通前期手续办理“绿色通道”,发展改革、规划、国土等部门整体联动、分工协作、特事特办、加快审批。

      成都市住房委员会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成都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5.7万套,并通过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等方式,根本性改善26.3万户住房困难家庭居住条件。“十二五”期间,成都计划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8万套,两年后将实现“以房等人”。

      
    责任编辑: 可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