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减灾署专家海伦娜解读城市灾害管理框架
“世界上其实并没有自然灾害,只有人为的、预防不够到位导致的灾难。”在8月11日至13日的第二届世界城市科学发展论坛暨首届防灾减灾市长峰会上,联合国减灾战略署执行干事海伦娜语惊四座。
豪言背后,折射出这位优雅金发女性的宏愿——通过推进“让城市更具韧性”运动,建立起更加优秀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让城市更具有安全感。
海伦娜亲眼见证了成都入选“灾后重建范例城市”的历程,这成为她力推首届防灾减灾市长峰会落户成都的重要原因。8月12日,海伦娜以成都为蓝本,向记者勾勒出她理想中的城市灾害管理框架。
成都经验值得学习
记者:您认为四川尤其是成都的灾后恢复重建有哪些亮点?
海伦娜:我认为,成都的灾后恢复重建有很多地方做得非常出色。比如,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成都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动员这么多资源——不仅有来自上级政府的资源,还有来自民间、志愿者的资源投入到抢险救灾里;比如,在恢复重建前进行了科学详实的城乡规划;再比如,在重建的同时没有放弃对受灾者的心理干预,进行心灵重建。
成都的灾后恢复重建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速度快。我去过很多受灾国家,有的在灾害后两三年都仍然看得出灾难的痕迹,但成都不一样。现在的成都不仅基本完成了重建,还在灾害预警系统、避难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拥有了更为坚韧的城市抗风险机制,这值得其他城市学习。
有针对地评估、预警和应对
记者:您理想中的城市灾害管理模式是怎样的?
海伦娜:其实,所谓的自然灾害都可以通过果断的政策、行动和积极参与来避免或减轻。我认为一座灾害管理模式趋于理想的城市,首先必须要有来自上下级政府机构的支持,就像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不仅中国政府能够迅速提供有力的支援,其他城市也能快速响应,与受灾地区协同合作。其次,要投入足够的资源,城市灾害预警需要大量投入,这并不仅仅是一种支出,它可以保护生命、生活、学校、商业及就业。第三,在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中加入提早预警、防灾减灾的内容,甚至上升到法律高度来执行,这一点也至关重要,比如内涝或洪水等灾害,是可以通过早期的城市规划来规避的。
记者:对成都乃至中国的防灾减灾,您有什么建议?
海伦娜:全球都在进入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首先我们应该去了解灾难的根源,针对灾害建立评估体系、预警和应对机制,更重要的是,将这些信息与公众分享,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氛围,这对应对突发灾难很有利。当然,公众教育和宣传也很重要。应从学校教育、甚至是小学教育开始,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中国可以与更多的国际城市交流经验。还有就是建立一个更好的城市发展目标,用长远科学的规划来远离灾难。
责任编辑:
可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