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技术创新贯“川”始终

  • 2011年03月28日 00时00分
  • 来源: 科技日报
  • 【字体:
  •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省长 蒋巨峰

      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试点,不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科技创新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驱动器”。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突出政府部门联动集中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做到“大科技支撑大发展”,把科技对各行业的支撑作用落到实处。——蒋巨峰 

      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科学技术储备孕育着新的产业变革。我国正加快实施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扎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转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轨道。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潮中,作为我国西部科技资源大省,四川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

      创新工作取得显著进步,为科技支撑发展奠定基础

      四川拥有在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27家,两院院士60人,专业技术人才234.3万人,各类科研机构1461个。“十一五”期间,我省扎实推进创新型四川建设,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一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累计登记重大科技成果2957项,获得国家级技术进步成果奖127项,专利授权82786件。全面对接落实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95项。二是创新体系日益活跃。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企业正在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全省共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1家,高新技术企业1166家,省级创新型企业706家,产学研创新联盟101个,各类专业服务平台300多个。2010年全省企业研发投入初步统计达110亿元,比“十五”末增加一倍多。以绵阳科技城建设为重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机制探索取得成效,军民结合产值从2005年的139.4亿元增加到1065亿元。三是支撑发展作用明显。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3.2%,比“十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领域进行了超前部署和科学规划,高新技术产业正在由先导产业转变为主导产业,2010年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20%,实现总产值4962.2亿元,是2006年的3.7倍,年均增长38.4%。时速200km、350km的高速重载铁路用轨已经实现产业化,成功用于京津、武广等高速铁路;主动式有机发光显示屏今年将实现量产,年销售收入达5亿元;物联网射频识别传感设备已在成都主城区生猪质量安全溯源信息系统中试点应用。建成全国第一个国家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大容量注射剂产品、血液制品已占国内市场份额1/3,形成20余个单品种过亿元的优势产品。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四川科技发展水平和成果转化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科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还需付出艰苦努力。“十二五”时期,四川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品和产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心任务,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试点,不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科技创新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驱动器”。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全省科技发展的牵引性工作,在继续加强以研发为主体的科技创新的同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建立市场导向、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

      目前,《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到2015年,全省将实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00项,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以上重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200家以上、创新联盟100家以上,实现重大技术交易项目累计10000项以上,带动实现产值12000亿元以上,技术交易额累计300亿元以上。一是抓项目引导,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围绕全省“7+3”产业发展规划、八大产业调整振兴行动计划和战略性新兴产品规划等,启动实施15个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重点支持获国家和省科技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通过技术转移落户四川的省外和国外科技成果的转化;重点推进在新能源、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国际合作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二是抓体系建设,搭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突出支持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分析测试、技术转移、工程化应用、创新孵化、投融资服务、高新技术园区和基地等7大类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在政府引导支持的同时,创建企业、金融、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等协同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完善体系。三是抓机制创新,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重点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机制、投入机制、产学研联盟机制、奖励评价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突出政府部门联动集中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做到“大科技支撑大发展”,把科技对各行业的支撑作用落到实处。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品,为引领未来发展超前部署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通过各方推动,全省已建成首批28家省级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我们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园区为载体,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品。到2015年,努力建成30个国家级、10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一批产值百亿元以上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个以上有明显区域优势和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和完善配套的产业链、产品链。

      目前,我们已经启动实施了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计划,制定了《四川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发展实施规划(2011—2015)》,分重大关键产品、重点培育产品、区域特色产品等三类进行培育发展。一是重大关键产品。主要是指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规模、能够迅速占领市场、对产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自主创新产品。我们在具有基础优势和特色的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航天航空等领域,遴选了高端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等20个作为重大关键产品,相关省级部门牵头负责,结合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集成资源,支持其做强做大,抢占发展制高点。二是重点培育产品。主要是指目前规模较小,但市场潜力大、创新性强、成长性非常好、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前瞻性产品。已规划5MW直燃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等80个产品作为重点培育产品,由省级相关部门负责,加快培育发展,在一些先导领域尽快形成产业规模。三是区域特色产品。主要是指技术先进、具有区域特色优势、通过培育能达到相当规模、可发展成为具有区域性带动作用的产品。目前全省规划了智能身份识别系统等100个产品作为区域特色产品,由市(州)或有条件的县负责培育发展,省上予以引导支持,加快形成特色产业,带动区域结构升级。这三类产品拥有专利总数1532项,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125项,全部由创新型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实施,预计到2015年,将实现总产值5000亿元。

      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为提升发展能力凝聚力量

      2010年6月,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国家八部委共同确定四川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份,这也是国家在西部地区唯一布局的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级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各市县积极响应,在全省形成了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的良好态势。下一步,我们将在国家部委的指导帮助下,创新思维、创新思路,主动作为、积极探索,突出产业支撑方向,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使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更加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到2015年,力争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建立销售收入100亿元的创新型企业40户、300亿元以上的创新型企业15户、突破500亿元的创新型企业10户;构建技术创新联盟100个,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500家;全省“7+3”优势产业增加值达到118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突破关键技术60项以上,部分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主要采取以下四项措施加以推进:一是推进重点骨干企业参与技术创新工程。加快建设骨干企业牵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产学研联盟,围绕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重大专项、重大成果产业化、产业中的重大核心问题开展技术创新。二是推进重点科研单位参与技术创新工程。支持帮助企业化的科研院所努力建设成为创新型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开展研发活动,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促进服务型科研单位进一步扩大面向企业服务的范围和质量,畅通成果转化通道,增强产业技术服务能力。三是推进中小企业参与技术创新工程。中小企业一直是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的主要载体。我们将用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扶持和壮大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加强行业内大中小企业创新合作,提高中小企业的配套协作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四是推进地方参与技术创新工程。支持5—10个有条件的市县开展示范活动,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具有区域特色和产业支撑能力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具有较强技术服务能力和灵活运行机制的创新平台,优化全省技术创新产业支撑布局。

      

      数字四川

      2957项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累计登记重大科技成果2957项,获得国家级技术进步成果奖127项,专利授权82786件。

      43.2%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3.2%,比“十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

      1500项

      到2015年,四川省将实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00项,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以上重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200家以上、创新联盟100家以上,实现重大技术交易项目累计10000项以上,带动实现产值12000亿元以上,技术交易额累计300亿元以上。

      30个

      到2015年,四川省将努力建成30个国家级、10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一批产值百亿元以上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个以上有明显区域优势和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和完善配套的产业链、产品链。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技术创新贯“川”始终

  • 2011年03月28日 00时00分
  • 来源: 科技日报
  •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省长 蒋巨峰

      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试点,不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科技创新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驱动器”。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突出政府部门联动集中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做到“大科技支撑大发展”,把科技对各行业的支撑作用落到实处。——蒋巨峰 

      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科学技术储备孕育着新的产业变革。我国正加快实施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扎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转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轨道。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潮中,作为我国西部科技资源大省,四川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

      创新工作取得显著进步,为科技支撑发展奠定基础

      四川拥有在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27家,两院院士60人,专业技术人才234.3万人,各类科研机构1461个。“十一五”期间,我省扎实推进创新型四川建设,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一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累计登记重大科技成果2957项,获得国家级技术进步成果奖127项,专利授权82786件。全面对接落实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95项。二是创新体系日益活跃。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企业正在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全省共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1家,高新技术企业1166家,省级创新型企业706家,产学研创新联盟101个,各类专业服务平台300多个。2010年全省企业研发投入初步统计达110亿元,比“十五”末增加一倍多。以绵阳科技城建设为重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机制探索取得成效,军民结合产值从2005年的139.4亿元增加到1065亿元。三是支撑发展作用明显。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3.2%,比“十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领域进行了超前部署和科学规划,高新技术产业正在由先导产业转变为主导产业,2010年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20%,实现总产值4962.2亿元,是2006年的3.7倍,年均增长38.4%。时速200km、350km的高速重载铁路用轨已经实现产业化,成功用于京津、武广等高速铁路;主动式有机发光显示屏今年将实现量产,年销售收入达5亿元;物联网射频识别传感设备已在成都主城区生猪质量安全溯源信息系统中试点应用。建成全国第一个国家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大容量注射剂产品、血液制品已占国内市场份额1/3,形成20余个单品种过亿元的优势产品。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四川科技发展水平和成果转化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科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还需付出艰苦努力。“十二五”时期,四川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品和产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心任务,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试点,不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科技创新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驱动器”。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全省科技发展的牵引性工作,在继续加强以研发为主体的科技创新的同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建立市场导向、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

      目前,《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到2015年,全省将实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00项,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以上重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200家以上、创新联盟100家以上,实现重大技术交易项目累计10000项以上,带动实现产值12000亿元以上,技术交易额累计300亿元以上。一是抓项目引导,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围绕全省“7+3”产业发展规划、八大产业调整振兴行动计划和战略性新兴产品规划等,启动实施15个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重点支持获国家和省科技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通过技术转移落户四川的省外和国外科技成果的转化;重点推进在新能源、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国际合作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二是抓体系建设,搭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突出支持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分析测试、技术转移、工程化应用、创新孵化、投融资服务、高新技术园区和基地等7大类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在政府引导支持的同时,创建企业、金融、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等协同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完善体系。三是抓机制创新,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重点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机制、投入机制、产学研联盟机制、奖励评价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突出政府部门联动集中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做到“大科技支撑大发展”,把科技对各行业的支撑作用落到实处。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品,为引领未来发展超前部署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通过各方推动,全省已建成首批28家省级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我们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园区为载体,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品。到2015年,努力建成30个国家级、10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一批产值百亿元以上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个以上有明显区域优势和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和完善配套的产业链、产品链。

      目前,我们已经启动实施了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计划,制定了《四川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发展实施规划(2011—2015)》,分重大关键产品、重点培育产品、区域特色产品等三类进行培育发展。一是重大关键产品。主要是指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规模、能够迅速占领市场、对产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自主创新产品。我们在具有基础优势和特色的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航天航空等领域,遴选了高端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等20个作为重大关键产品,相关省级部门牵头负责,结合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集成资源,支持其做强做大,抢占发展制高点。二是重点培育产品。主要是指目前规模较小,但市场潜力大、创新性强、成长性非常好、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前瞻性产品。已规划5MW直燃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等80个产品作为重点培育产品,由省级相关部门负责,加快培育发展,在一些先导领域尽快形成产业规模。三是区域特色产品。主要是指技术先进、具有区域特色优势、通过培育能达到相当规模、可发展成为具有区域性带动作用的产品。目前全省规划了智能身份识别系统等100个产品作为区域特色产品,由市(州)或有条件的县负责培育发展,省上予以引导支持,加快形成特色产业,带动区域结构升级。这三类产品拥有专利总数1532项,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125项,全部由创新型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实施,预计到2015年,将实现总产值5000亿元。

      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为提升发展能力凝聚力量

      2010年6月,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国家八部委共同确定四川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份,这也是国家在西部地区唯一布局的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级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各市县积极响应,在全省形成了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的良好态势。下一步,我们将在国家部委的指导帮助下,创新思维、创新思路,主动作为、积极探索,突出产业支撑方向,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使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更加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到2015年,力争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建立销售收入100亿元的创新型企业40户、300亿元以上的创新型企业15户、突破500亿元的创新型企业10户;构建技术创新联盟100个,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500家;全省“7+3”优势产业增加值达到118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突破关键技术60项以上,部分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主要采取以下四项措施加以推进:一是推进重点骨干企业参与技术创新工程。加快建设骨干企业牵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产学研联盟,围绕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重大专项、重大成果产业化、产业中的重大核心问题开展技术创新。二是推进重点科研单位参与技术创新工程。支持帮助企业化的科研院所努力建设成为创新型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开展研发活动,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促进服务型科研单位进一步扩大面向企业服务的范围和质量,畅通成果转化通道,增强产业技术服务能力。三是推进中小企业参与技术创新工程。中小企业一直是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的主要载体。我们将用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扶持和壮大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加强行业内大中小企业创新合作,提高中小企业的配套协作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四是推进地方参与技术创新工程。支持5—10个有条件的市县开展示范活动,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具有区域特色和产业支撑能力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具有较强技术服务能力和灵活运行机制的创新平台,优化全省技术创新产业支撑布局。

      

      数字四川

      2957项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累计登记重大科技成果2957项,获得国家级技术进步成果奖127项,专利授权82786件。

      43.2%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3.2%,比“十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

      1500项

      到2015年,四川省将实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00项,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以上重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200家以上、创新联盟100家以上,实现重大技术交易项目累计10000项以上,带动实现产值12000亿元以上,技术交易额累计300亿元以上。

      30个

      到2015年,四川省将努力建成30个国家级、10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一批产值百亿元以上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个以上有明显区域优势和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和完善配套的产业链、产品链。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