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四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省建设
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新貌。记者 华小峰 摄
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记者 华小峰 摄
调研点位
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
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
凉山州西昌市大石板社区
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
乐山市峨边县茗新村
绵阳市三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遂宁市“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
调研时间
2024年6月—7月
盛夏时节,大凉山西昌邛海旁的大石板社区,房屋灰瓦黄墙,石板路整洁舒适。“我们以民宿经济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这两年又投资了5亿元,打造二期文旅项目。”大石板社区党委副书记尹俊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难掩兴奋。
大巴山深处的巴中市通江县,今年全县10.98万亩小麦、30.3万亩油菜,产量又创新高。
粮食再获丰收,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面貌明显改善……一个个生动故事,绘就四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明确要求,“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到四川调研,并深入乡村,一路指导、一路嘱托,为新时代四川“三农”工作擘画蓝图、领航定向。
牢记嘱托,四川把乡村振兴摆在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去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6056.6亿元、位居全国第二,首次迈上6000亿元台阶。
近期,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深入乡村园区,走进田间菜地,观察四川一年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省建设的铿锵步伐。
稳固根基
农业更加高质高效
清风吹拂,村旁不时有高铁飞驰而过。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阵阵稻浪随风起伏。
“‘永丰永丰,永远丰收!’我们一定要守护好这片土地。”7月12日,调研组在永丰村的稻田旁遇到了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他正开始每月一轮的巡田工作。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第一站就来到永丰村。总书记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我们中国的农业专家,也要靠我们中国的农民,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
李雪平的底气源于两个方面:藏粮于地,永丰村今年通过土地挖潜整理,又新增了110亩高标准农田;藏粮于技,“天府粮仓”永丰片区内有四川最大的水稻中试基地,去年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在这里中试了79个水稻品种,通过全面推广无人机辅助授粉等先进技术,作业效率提高50%。
得益于新品种、新技术,过去3年,永丰村粮食产量实现连续增长。
永丰村的稻田,映照了四川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显著成效。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四川千方百计稳政策、稳面积、增单产,去年净增50万亩耕地,复垦4.2万亩撂荒地,“天府良田”做到应种尽种:粮食总产量达718.8亿斤,创26年来新高,连续3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
好消息接续传来,今年四川夏收粮食再获丰收,总产465.1万吨,比上年增长2.7%。
抓好以粮食生产为重心的农业生产,着重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去年,全川生猪出栏6662.7万头,保持全国第一;油菜籽、马铃薯等15项农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稳固大国粮仓根基同时,四川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持续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在雅安市天全县思经镇,上百个圆形流水鱼池依河而建,这里的鲟鱼养殖面积已达4.6万平方米。2023年,有60吨鱼子酱从天全发往世界各地,产量在全球排名第二,约占全球鱼子酱产量的14%。
在绵阳市三台县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依靠对大米生产全产业链的精准把控和规范,园区构建了从育种、种植、田间管护、测土配方到加工的全产业链。
不久前,四川肉兔产业集群、川中北蚕桑产业集群入围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名单。至此,四川已有9个集群入围,数量稳居全国前列。
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启动实施“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去年,全省新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产业集群1个、国省级产业强镇66个,启动20个省级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天府粮仓”精品品牌100个,新建省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12个。
推动农业产业化,这是一个农业大省的必答题:四川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让农业更加高质高效。
专题部署
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宽敞整洁的柏油路纵横交错,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错落有致,水稻、玉米、林盘、农庄井然有序,古色古香的“乡村十八坊”游客如织。6月底,调研组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队一道,在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探寻乡村振兴的密码。
“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四川考察时的一番叮嘱,战旗村踏踏实实践行。
“近年来,我们通过探索,实现了集体经济增值、农业增产、村民增收。”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掰着手指向调研组介绍,2023年村集体资产达11658万元,村集体收入705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03万元,全年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94万元。
像战旗村一样,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四川乡村正发生着可感可及的变化。
村容村貌美丽蝶变,公共服务不断优化。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茗新村是四川省最“年轻”的行政村之一,错落有致的黄墙红瓦民居形成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线,幼儿园、小学、书吧等有序布局在乡村道路沿线。
四川将良好生态环境视为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通过深入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打造具有巴蜀韵味、彰显各地特色的美丽乡村新图景。同时,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覆盖,让村民出行、看病、上学、办事更方便。
资源要素加速流入,乡村成为创业热土。每年五六月是米易县的“水果季”,也是普威镇独树村白家庄家庭农场负责人白世成最忙碌的时候,“今年樱桃平均每天卖出3500件左右。”
同样选择返乡创业的还有“95后”大学毕业生李佳旋,他在川南地区开展的“孟秋金荔”项目以“荔树入股,股工一体”的新形式,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特色方案样板,在第九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
宜居又宜业,越来越多的资源要素汇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共享成果
农民更加富裕富足
“吉好新家便利店。”7月2日,调研组来到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的吉好也求家,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用彝汉两种文字书写的店招。
三河村位于大凉山深处,车辆沿着山中柏油路行驶,两侧不时出现大片的荞麦花。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考察调研,在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和干部群众围坐在火塘边一起谋划精准脱贫之策。
2019年2月11日,三河村村民告别了低矮的土坯房,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家。搬进新房后,吉好也求家开了村里第一家小卖部,加上他和妻子在村里的公益性岗位以及养蜂、养牛等,家里年收入已超过10万元。
2023年,三河村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17320元,增幅15.2%,村集体经济突破100万元。
脱贫体现在物质上,也体现在精神上。吉好也求领着调研组走进客厅,只见孩子们一张张三好学生、进步明星、劳动之星的奖状贴在墙上。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为了让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去年四川专门出台举措,对位于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的39个欠发达县域开展托底性帮扶,希望的田野上生机勃发——
6月25日,大凉山盐源苹果的专场推介会开到北京。如今,盐源县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全县苹果种植总面积达到42.8万亩,综合产值达32亿元。
在遂宁市“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沼气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自2022年开园以来,这里已累计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创收近2亿元。
立足和依托资源禀赋,四川广大乡村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农则农、宜文则文、宜旅则旅,整合各类特色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
2023年,每个村庄的喜人变化,都藏着一段乡村振兴的密码。
这是四川2.6万余个建制村、5000多万农村户籍人口中蕴藏的发展之力,也是四川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生动注脚。(记者 王怀 王国平 燕巧 华小峰 李强)
数读
2023年
粮食安全保障
●粮食产量达718.8亿斤、创26年来新高
●生猪出栏6662.7万头、居全国第一
现代农业发展
●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25万亩
●新创建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95个、产业集群21个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年投入各级衔接资金超过310亿元
●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4633元、较上一年增长15.9%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
●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达69%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截至2023年底,家庭农场达22.6万家、农民合作社突破10万个
●已登记赋码发证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51439个(记者 燕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