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办成一件事”提升四川企业群众办事获得感
“以前办理水电气要挨个单位跑好多次,没想到现在合在一起,一天就完成全部报装事项。”6月12日,在广元市政务服务中心水电气网联合报装综合窗口前,观麓华庭房地产项目报建负责人李波高兴地说。
水电气网报装涉及诸多市政公用服务企业,李波的事能在一天内办结,得益于广元市将水电气等市政公用服务单位全部入驻政务服务大厅并设立联合报装综合窗口,实现水电气网“一件事”的集成化“一站式”服务。
这是四川开展“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中的一个事例。今年初,国务院印发相关指导意见,将“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四川将“高效办成一件事”列为2024年全省重点工作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通过各方努力,在“高效办成一件事”实践中,企业群众办事获得感得到提升,也为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助力加分。
对标国家要求
聚焦13个事项开展“高效办成一件事”
“对应国家要求,针对企业全生命周期和个人全生命周期,我省聚焦13个事项开展‘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省政务改革推进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企业从开办到注销全生命周期重要阶段,重点做好企业信息变更、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信用修复、企业上市合法合规信息核查、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企业注销登记等8个“一件事”;围绕个人从出生到身后全生命周期重要阶段,重点做好新生儿出生、教育入学、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残疾人服务、退休等5个“一件事”。“我们逐个事项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改革措施和职责分工。”
在此基础上,四川还主动承担开办运输企业、开办餐饮店2个“一件事”国家试点示范任务,力求形成“一地创新、多地复用”经验做法。在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中,四川明确了推进路线,即,制定实施方案、开展试点工作、总结形成经验、全省全面推开、跟踪督办检验成效“五步走”。截至目前,承担国家试点的开办运输企业、开办餐饮店2个“一件事”及水电气网报装、教育入学、新生儿出生等3个“一件事”已在全省范围落地可办。其余“一件事”已印发实施方案。
提升办事体验
推动政务服务办理模式创新重组
“‘高效办成一件事’,办成是目标,高效是改革方向。”省政务改革推进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全面梳理13个“一件事”涉及的政务服务事项,整合重塑业务流程,将需要多个部门办理或跨层级办理,关联性强、办理量大、办理时间相对集中的多个事项集成办理,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件事一次办”“一类事一站办”快捷服务。
在重构业务流程改革中,四川从省级层面统一每个“一件事”受理条件、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办理时限等关键要素,实行“线下专窗(线上专区)统一受理、部门并行办件、综合窗口统一反馈结果”的运行模式,推动同一事项全省“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同时,经过办理模式创新,将原串联办理事项转变为并联办理,实现“一单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站)办结”。办件高效性就此体现出来:2项国家试点办事环节和时限分别压减83%、70%,其他“一件事”办理时限也大幅压减。以“开办餐饮店一件事”为例,申请表单要素从100个压减到58个,“一件事”申请材料由35份压缩为17份,办理时限由48个工作日压减为13个工作日,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线上线下融合
打造多级覆盖的“一门”“一网”“一线”政务服务渠道
在开展“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中,四川强化政务服务办理渠道建设,构建完善多级覆盖的“一门”“一网”“一线”政务服务渠道。推进线下办事“只进一门”,完善集约高效的线下政务服务体系;推进线上办事“一网通办”,加强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推进企业和群众诉求“一线应答”,依托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加强政务服务热线归并。
为确保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四川依托四川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将“一件事”的多项办理事项进行集成服务改革。在此基础上,办事群众可通过登录省政务服务网“一件事服务专栏”或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线下综合窗口进行申请办理。申请人提交申请材料后,由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统一受理,办理结果再统一回流至该平台。
强化数字赋能。着眼政务服务从“能办”到“好办”“易办”转变,全面推行“免证办”,采用数据调用、在线核验等方式,实现系统自动获取企业和个人相关信息,推动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一律免于提交,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一律免于提交实体证照。目前,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实现身份证、机动车行驶证、驾驶证、登记证书等证照免提交,申请材料由22份精简至3份,申请表单54个要素可自动填写,无需审批人员人工判断。
四川各地大胆探索创新,推出独具本地特色的服务模式。成都市新都区将政务服务窗口前移至物流园区、货车司机“暖心之家”,加强政策宣讲,充分发挥帮办代办作用;成都市和绵阳市将食品经营许可、招牌设置的现场勘查进行集成,推行“云踏勘”服务,采用“线上预审+现场核查”模式,提前对现场进行预勘,提升现场勘验通过率。(记者 陈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