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认为汽车产业的未来,“上半场”是新能源汽车,“下半场”是智能网联汽车
释放“智慧动能” 川渝联手抢跑“下半场”
释放“智慧动能” 川渝联手抢跑“下半场”
●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超过780万辆,较2022年增加了近200万辆
●四川已聚集100余家国内外头部企业,智能网联测试能力在国内处于第一梯队,同时推动成都进入住建部、工信部“双智”试点,部署了约8万个通信路侧单元,初步构建起“车、路、云”协同的车城网
●川渝两地现有45家整车企业和1600多家配套商,全域自主配套率超过80%,智能网联领域的关联企业高度集中
业界一个普遍观点认为,汽车产业的未来,“上半场”是新能源汽车,“下半场”是智能网联汽车。这样的观点正加速演进成为现实。5月16日至18日,第十届成都国际汽车零配件及售后服务展览会现场,5万平方米的精品展场上,智能网联领域的众多国内外企业“扎堆”,首次成为舞台中央的“第一主角”。
这是一种鲜明而强烈的信号:在全球汽车产业竞争加剧的当下,智能网联汽车正以更快的速度走到大众面前。作为全国首批、中西部唯一的综合型“中国软件名城”,成都乘四川智能网联测试能力居国内第一梯队的“东风”,在汽车产业的“下半场”能否成为“主战场”?
汽车产业变局加速演进
中国汽车出口进入“四性”兼备新阶段
大众对于汽车产业的关注度,正站在历史的高点,行业内亦是如此。作为第十届成都国际汽配展的主办方,省贸促会相关负责人感慨万分:一个聚焦汽车零配件和售后服务等细分领域的地方展会,参展企业规模和国内外专业观众数量持续创新高,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工业领域的相关机构和企业赴会场洽谈业务。
这样的高热度,源于当下在激烈震荡中前行的汽车产业。现场,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丁燕用几组数字,为当下全球汽车产业变化勾出重点——新能源汽车的全球渗透率持续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量为1271万辆,渗透率达到15.3%。丁燕介绍,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超过780万辆,较2022年增加了近200万辆。
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首席专家、总师办副主任黄永和看来,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的变局,这集中体现在3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汽车制造工艺技术取得较大进步,产品竞争力加速推动产业链价值链提升;二是全球新能源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期且汽车生产集中度非常高,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前20名的品牌销售量达到999万辆;三是我国汽车市场整体回暖向好,预计到2030年纯电动汽车将成为主流的技术路线。
丁燕认为,当前中国出口到全球的新能源汽车数量持续提升,尽管去年这一占比已超过25%,但仍不足出口总量的三成,空间广阔大有可为,“中国汽车‘走出去’,到了必要性、可行性、机会性和战略性兼备的新阶段。”
细分领域抢跑
川渝携手发力智能网联汽车和车联网产业
瞄准汽车产业细分领域发力,众多参会参展的川渝展商和专业观众,将注意力更多地聚焦在智能网联领域,首发首秀首展接连不断。
在第十届成都国际汽车零配件及售后服务展览会展场5号馆,数十家来自国内外的同行将最新产品摆放在各自展台显眼处。在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落地孵化的成都通广网联科技有限公司展台内,其最新研发的感通算一体化智能路侧单元产品首次问世。“作为全球首个将通信和计算进行集成感知的智能路侧单元设备,将让聪明的车、智慧的路、灵活的‘云’运行效率提高数倍。”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成都通广网联的技术团队来自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其自动驾驶车队场景建设项目不仅创造了四川省内的多项“第一”,还成为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四川)示范基地的重点项目之一。
“在成都建设的中德智能网联四川试验基地封闭测试场,目前已吸引腾讯、德赛西威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正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和车载智能系统控制产业园。”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四川)示范基地运营方,成都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基地测试场景多达260余种,实现了专业网络全覆盖,路侧设施设备、车辆等全面感知。
近年来,四川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和车联网产业,省内已聚集100余家国内外头部企业,智能网联测试能力在国内处于第一梯队,同时推动成都进入住建部、工信部“双智”试点,部署了约8万个通信路侧单元,初步构建起“车、路、云”协同的车城网。此外,正加快打造集标准制定、检测检验、示范应用、国际合作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等。
当前,川渝两地正联手共建高水平汽车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并围绕“国内领先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发展目标,大力培育发展汽车后市场产业生态集群,拓展新业态、新模式。数据显示,川渝两地现有45家整车企业和1600多家配套商,全域自主配套率超过80%,智能网联领域的关联企业高度集中。
“聚焦这一细分领域,本届展会特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区,重点推动四川智能网联、车载系统与重庆整车等优势资源整合利用,助力川渝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省贸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记者 陈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