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回长江
3月14日,工作人员在长江鲟天然水域繁殖试验场为产卵场铺设拦网(无人机拍摄)。
3月19日,科研人员用多普勒测速仪测量水的流速和产卵场地形。
3月22日,科研人员给即将引入试验场的长江鲟量长度和称重。
3月27日,科研人员潜入长江中检查长江鲟的身体状况(无人机拍摄)。
为确保能在第一时间观察到长江鲟产卵情况,科研人员24小时坚守在试验场。3月25日夜,建在江边的监控室灯火通明。
3月22日,科研人员同渔政、长航公安等部门工作人员一起,将长江鲟放入改造好的天然水域产卵场(无人机拍摄)。
3月22日,科研人员用B超对长江鲟进行检查。
4月3日,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将干净的鹅卵石铺入水底,为长江鲟改造产卵场地。
4月7日,长江鲟在天然水域繁殖试验场产下鱼卵(水下微距镜头拍摄)。
4月9日,2024长江鲟野外天然水域产卵场改造与自然繁殖试验中长江鲟所产的鱼卵成功孵化出鱼苗。
2000年左右
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停止
2022年7月
长江鲟被宣布野外灭绝
2023年
首次开展长江鲟种群重建试验
2023年4月
长江鲟天然水域繁殖试验首次成功
2024年
对长江鲟天然水域产卵场进行改造
2024年3月31日
首次观察到长江鲟在产卵场出现繁殖行为
2024年4月6日
再次成功记录到长江鲟自然繁殖行为
长江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与恐龙同时代,是我国长江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此前,由于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在2022年7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长江鲟野外灭绝。近年来,科研人员监测发现,人工放流的长江鲟不仅能适应长江生活,而且还扩大了栖息地范围。但是,科研人员一直没有发现长江鲟的野外产卵场,这就意味着构建长江鲟的野外自然繁殖还差最后一环。如何帮助长江鲟构筑它们的“野外产房”是科研人员重点攻关的课题。过去,长江宜宾江安段一直是长江鲟的传统栖息地和产卵场,人工构建的天然水域产卵场改造也一直在这里进行。
2024年4月7日上午,从在长江宜宾江安段进行的2024长江鲟野外天然水域产卵场改造与自然繁殖试验现场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科研人员成功取得长江鲟受精卵。这也是连续两年,长江鲟在该天然水域产卵。
长江宜宾江安段,一座小岛将长江水一分为二,水流较缓、水面开阔的夹江天然水域就是长江鲟天然水域繁殖试验场。2023年,科研人员首次在这里开展长江鲟种群重建试验,将20尾雌雄成体长江鲟放入空间大小为45立方米的人工产卵巢内,通过精准调配的方式引导长江鲟产卵和受精,实现了长江鲟天然水域人工调配繁殖成功。
在2024年的试验中,科研人员去掉了人工产卵巢,采用渔网打围的方式,在江面规划出一个2万多平方米的天然水域试验场。按照长江鲟的习性,科研人员对天然水域试验场开阔水域实施了流速营造、地质改良、大江引水等生态修复措施,改造人工产卵场150平方米,布设了23个水下摄像头,24小时连续观察长江鲟的行为。3月22日,科研人员向试验场引入人工繁殖子一代8到12龄成熟雄性和雌性长江鲟各31尾。
但在随后的近一周时间里,布置在水下的摄像机都没有拍摄到长江鲟的繁殖行为。科研人员又调整方案,用鹅卵石重新改造产卵场。终于在3月31日首次观察到长江鲟在人工产卵场出现聚集、追逐、快速摆尾、跳跃等繁殖行为。4月6日早上,水下摄像头再次成功记录到长江鲟自然繁殖行为。
随后,潜水员从水下成功打捞出了部分受精卵,这些受精卵证明了长江鲟自然繁殖活动的发生。4月10日,被打捞出来的受精卵成功孵化出鱼苗,被送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大部分鱼苗将在长成成鱼后被放归长江。未被打捞出的受精卵留在野外产卵场进行自然孵化。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杜浩表示,此次试验的成功,填补了长江鲟栖息地修复和改造的空白,下一步将在长江的局部区域探索实施河道改造,为真正意义上的长江鲟野外种群重建继续探索、攻关。
据了解,自然环境下孵化的长江鲟鱼苗对天然水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它们将成为长江鲟未来野化放归和重建野生种群的有生力量。
我们期待长江鲟早日“回家”。(C视觉摄影师 蔡磊 记者 董楠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