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逐“绿”前行“碳”新路
逐“绿”前行“碳”新路
四川制造业数智化、绿色化发展再添新动能。近日,四川数智化绿色化发展促进中心在成都正式投入运行,其启动建成的四川省制造业智改数转赋能平台,是全国首个省级制造业“智改数转”一体化服务专业平台。未来,这里将为企业数智化、绿色化发展提供更好助力。
这是四川逐“绿”前行“碳”新路的缩影。近年来,四川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动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绿色本底。
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10月28日,四川射洪经开区,四川天劲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锂电池生产车间内,上百台设备高速运转。在其不远处是四川蜀矿环锂科技有限公司一期项目的厂房,通过回收利用废旧锂电池,生产电池级碳酸锂。
聚力发展锂电新材料产业,射洪已构建起“锂矿资源开发利用—电池材料生产—锂电池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产业链,锂电产业集聚成势。
聚焦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近年来,四川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把项目准入关,坚决化解和淘汰落后产能,并通过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大力发展晶硅光伏、动力电池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在雅安,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在自贡,无人机等产业持续壮大;在攀枝花,钒钛产业做大做强……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四川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取得的成效——2023年,四川六大优势产业、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6.6%、11.9%。
不仅是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还有“再造”传统产业。这几个月,四川接连举办多场供需对接会,“主角”包括化工、钢铁、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旨在通过供需对接会的形式推动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帮助企业实现绿色发展、互利共赢。
“碳”出新路,逐“绿”前行。截至目前,四川累计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657家、绿色工业园区8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家。同时,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从源头控制高耗能项目盲目上马,“十四五”以来省级共完成405个项目节能审查。此外,四川加快建设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累计推动100余个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
近日,凉山州美姑县拉马94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举行开工仪式,标志着金沙江下游水风光一体化基地(以下简称“金下基地”)首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单体项目正式开工。项目建成后,平均每年可生产清洁电能13.76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74.45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金下基地”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的9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也是我国风光水储一体化国家级示范基地,规划水风光清洁能源总装机近7000万千瓦。光伏电站与水电站项目协同互补,可共同保障能源稳定供应。截至目前,“金下基地”4座总装机4646万千瓦的世界级巨型水电站已全部投产发电。
“千河之省”四川,水电资源丰富。近年来,以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为重点,四川加快建设“三江”水电基地,大力开发风光新能源资源,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容量1.1亿千瓦、占比达到86.7%,其中水电装机9745万千瓦、居全国第1位,风电光伏装机达1344万千瓦、同比增长67.2%。
除了在能源生产端持续向“绿”发力,四川还积极推进能源消费低碳化。宜宾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能源港,集光伏发电、储能应用、充换电、低碳交通管理于一体,年充换电量最高可达2500万千瓦时,预计年实现碳减排约2.5万吨。
截至目前,四川通过实施“电动四川”行动计划,在工业生产等五大领域持续开展电能替代,累计实现替代电量1026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950万吨。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高于全国约20个百分点。此外,四川还有序推进港口岸电设施改造,目前具备岸电供电能力泊位达153个;实施高速公路“绿电自给”工程,持续建设泸州港、宜宾港零碳港口。
下一步,四川将持续深化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多能互补发展;此外,聚力发展晶硅光伏、动力电池、钒钛、存储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壮大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记者 王若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