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疗医药,机遇何在?多名院士在医学峰会上作答
未来已来 中医药也要搭AI快车

  • 2023年09月13日 07时5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9月11日,为期两天的“2023第八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暨数智医疗论坛”在成都举行。此次峰会邀请政府领导、国家级协(学)会领导、4位诺奖得主、5位国内外院士、20余位行业专家共同出席。

    会上,专家们就“数智技术”在结构生物学、消化疾病、肿瘤临床、药物研发、中医脑科学研究、生命科学、生物制药和分子细胞生物学等各领域的应用展开交流与分享。

    峰会现场,一场以“数智医疗的奇点时代,未来已来”为主题的院士对话格外精彩。

    AI+临床医疗、新药研发

    诊疗将更精准,创新药研发将更快速、成本更低

    院士对话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表示,数字技术在医学上应用非常广泛,在精确诊治、预后判断、医院管理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数字技术正对临床医疗起着革命性变化,特别是在诊断方面,可以根据病人体征、病理学资料、影像等大数据进行精准诊断;在治疗方面,用大数据、人工智能(AI)就可集中全世界范围的优势和经验,作出最合理和精准的治疗;在预后方面,可精准判断一名肿瘤患者处在哪一期,甚至将存活多久;在医院管理方面,运用AI也有利于优化流程。”

    “现在做一个创新药一般要十几年,花费几亿美元甚至几十亿美元。有没有更快速、成本更低的方法?”在魏于全看来,AI是一个好选择。据业内人士透露,为了寻找有效药物,研究人员往往从海量化合物中鉴定出和疾病相关的靶点,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和优化药物分子。“AI在靶点鉴定方面潜力无限,现在发现的药物靶点有数百个,可用AI筛选还没被发现的药物靶点。”

    魏于全说,AI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同样前景广阔。肿瘤可出现数百个到数千个突变,但只有少数几个对其致瘤能力至关重要。“可用AI从这么多的突变里,找到关键的突变用来做肿瘤疫苗。”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著名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吴炯也表示,AI可极大推动生物医药发展。“过去制药都是‘试错’思路,但应用AI后,可从‘试错’转变成‘预测’。将来我们要设计一个抑制细菌的药物,只要告诉AI想制造这个药,它就可以设计出来。”

    AI+中医药研究

    中医诊疗有望定量描述,提高对传统中医药疗效的评价效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陈士林关注数字技术驱动下的中医药研究,他认为有两个机遇。

    “首先,数字技术驱动能提高中医药的诊疗水平。传统中医药有几千年积累,但在一些传统表述中,比如说患者‘阴虚阳亢’,虚在什么地方?亢到什么程度?都没有数字化的表述。像脉诊舌诊,很多都是凭医生的感官判断,没有一个定量描述。引入人工智能后,就可能把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中医理论、文化和实质经验结合,去发展更精准的诊疗仪器。”

    陈士林认为,第二个机遇在于将人工智能用于新药发现,可大大提高新药发现速度,提高对传统中医药疗效的评价效率。“中医药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很多有效方药,但这些方药怎么评判疗效?如何和新药结合?现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建立了一个新药发现平台,正结合人工智能做这方面研究。”

    当前,我国正加大力度推动数字医疗的发展,通过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人才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在数字医疗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如何发挥澳门的地域优势,联动国际高校科研院所‘智’造中国创新药?”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药学院院长朱依谆分享,“我们目前在传统中医药、数字AI中医药以及药物研发研究方面,力推中医药事业发展。”

    在朱依谆看来,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不只涉及药物研发领域,也和医疗实践、病人给药直接相关。“当前的‘给药系统’还不够精准。”他举例,“不管你的体重是50公斤还是100公斤,最后到药房拿的药基本是一个包装,比如25毫克/片。但每个人体重不同,消化道、肝肾功能也不同,给每个病人一样的药就存在一定问题。”

    朱依谆说,他最近也在和其他专家讨论,如何运用人工智能等工具,根据肝肾功能、体重等,折算出一个适合不同个体的剂量。“现在我们也在跟AI公司寻求合作,思考如何做成一个智能系统,在医生开药、临床药师审方甚至医药物流、医院库房等环节实现联动。”(记者 魏冯

    声音

    如何建设“负责任”的AI生态

    ●随着ChatGPT爆火,人们想象更惊艳的AI时代到来,同时也带来更加复杂难控的风险。人们需要建立合理审慎的AI伦理和治理框架,塑造负责任的AI生态。——青岛大学药学院院长张汉霆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为人类服务,但要注意加强其在生物学方面的安全管控,厘清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生物安全威胁与机遇。——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著名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吴炯

    ●科技本身是把双刃剑,取决于它放在谁的手上,这里涉及监管、法律和能力等问题。我们要用开放态度接受AI技术,也要去监管它,让它成为造福人类的好帮手、好伙伴。——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尧德中(记者 魏冯 整理)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AI+医疗医药,机遇何在?多名院士在医学峰会上作答
    未来已来 中医药也要搭AI快车

  • 2023年09月13日 07时5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9月11日,为期两天的“2023第八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暨数智医疗论坛”在成都举行。此次峰会邀请政府领导、国家级协(学)会领导、4位诺奖得主、5位国内外院士、20余位行业专家共同出席。

    会上,专家们就“数智技术”在结构生物学、消化疾病、肿瘤临床、药物研发、中医脑科学研究、生命科学、生物制药和分子细胞生物学等各领域的应用展开交流与分享。

    峰会现场,一场以“数智医疗的奇点时代,未来已来”为主题的院士对话格外精彩。

    AI+临床医疗、新药研发

    诊疗将更精准,创新药研发将更快速、成本更低

    院士对话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表示,数字技术在医学上应用非常广泛,在精确诊治、预后判断、医院管理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数字技术正对临床医疗起着革命性变化,特别是在诊断方面,可以根据病人体征、病理学资料、影像等大数据进行精准诊断;在治疗方面,用大数据、人工智能(AI)就可集中全世界范围的优势和经验,作出最合理和精准的治疗;在预后方面,可精准判断一名肿瘤患者处在哪一期,甚至将存活多久;在医院管理方面,运用AI也有利于优化流程。”

    “现在做一个创新药一般要十几年,花费几亿美元甚至几十亿美元。有没有更快速、成本更低的方法?”在魏于全看来,AI是一个好选择。据业内人士透露,为了寻找有效药物,研究人员往往从海量化合物中鉴定出和疾病相关的靶点,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和优化药物分子。“AI在靶点鉴定方面潜力无限,现在发现的药物靶点有数百个,可用AI筛选还没被发现的药物靶点。”

    魏于全说,AI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同样前景广阔。肿瘤可出现数百个到数千个突变,但只有少数几个对其致瘤能力至关重要。“可用AI从这么多的突变里,找到关键的突变用来做肿瘤疫苗。”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著名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吴炯也表示,AI可极大推动生物医药发展。“过去制药都是‘试错’思路,但应用AI后,可从‘试错’转变成‘预测’。将来我们要设计一个抑制细菌的药物,只要告诉AI想制造这个药,它就可以设计出来。”

    AI+中医药研究

    中医诊疗有望定量描述,提高对传统中医药疗效的评价效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陈士林关注数字技术驱动下的中医药研究,他认为有两个机遇。

    “首先,数字技术驱动能提高中医药的诊疗水平。传统中医药有几千年积累,但在一些传统表述中,比如说患者‘阴虚阳亢’,虚在什么地方?亢到什么程度?都没有数字化的表述。像脉诊舌诊,很多都是凭医生的感官判断,没有一个定量描述。引入人工智能后,就可能把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中医理论、文化和实质经验结合,去发展更精准的诊疗仪器。”

    陈士林认为,第二个机遇在于将人工智能用于新药发现,可大大提高新药发现速度,提高对传统中医药疗效的评价效率。“中医药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很多有效方药,但这些方药怎么评判疗效?如何和新药结合?现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建立了一个新药发现平台,正结合人工智能做这方面研究。”

    当前,我国正加大力度推动数字医疗的发展,通过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人才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在数字医疗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如何发挥澳门的地域优势,联动国际高校科研院所‘智’造中国创新药?”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药学院院长朱依谆分享,“我们目前在传统中医药、数字AI中医药以及药物研发研究方面,力推中医药事业发展。”

    在朱依谆看来,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不只涉及药物研发领域,也和医疗实践、病人给药直接相关。“当前的‘给药系统’还不够精准。”他举例,“不管你的体重是50公斤还是100公斤,最后到药房拿的药基本是一个包装,比如25毫克/片。但每个人体重不同,消化道、肝肾功能也不同,给每个病人一样的药就存在一定问题。”

    朱依谆说,他最近也在和其他专家讨论,如何运用人工智能等工具,根据肝肾功能、体重等,折算出一个适合不同个体的剂量。“现在我们也在跟AI公司寻求合作,思考如何做成一个智能系统,在医生开药、临床药师审方甚至医药物流、医院库房等环节实现联动。”(记者 魏冯

    声音

    如何建设“负责任”的AI生态

    ●随着ChatGPT爆火,人们想象更惊艳的AI时代到来,同时也带来更加复杂难控的风险。人们需要建立合理审慎的AI伦理和治理框架,塑造负责任的AI生态。——青岛大学药学院院长张汉霆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为人类服务,但要注意加强其在生物学方面的安全管控,厘清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生物安全威胁与机遇。——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著名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吴炯

    ●科技本身是把双刃剑,取决于它放在谁的手上,这里涉及监管、法律和能力等问题。我们要用开放态度接受AI技术,也要去监管它,让它成为造福人类的好帮手、好伙伴。——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尧德中(记者 魏冯 整理)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