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支撑迈向“蜀道畅”
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大桥。
攀大高速(四川境内)分布式光储设施。
岷江航道船舶过闸。
久马高速智慧梁厂。
成乐高速扩容项目彭山青龙大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交通迎来跨越式发展——高速公路通达全省所有市州,硬化公路、乡村运输覆盖所有建制村,智慧高速全国领跑,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昔日“蜀道难”变为“蜀道通”,迈向“蜀道畅”。一条条“巨龙”穿越深山峡谷,一条条“天路”爬上高山云端,一个个“世界之最”打破纪录,一项项探索实践走在前列……成绩的背后,凝聚和闪烁着科技创新之光。
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让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交通强省建设,四川正阔步向前!
培植好的“土壤” 让科创之花不断盛开
建立四川省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人才库,鼓励行业企事业单位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日前,《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关于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下发,力度大、针对性强。同时还配套制定了《四川省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四川省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人才库管理办法》,从人才和平台两方面同时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加快建设交通强省、打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的重大使命,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将继续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以政策为引导,鼓励科技创新。科研创新需要好的“土壤”,近年来,四川交通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科技创新之花不断盛开。
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交通运输厅精心编制了《四川省“十四五”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标准化规划》,围绕创新能力和关键技术“两个突破”、主体地位和转化效益“两个提升”、创新机制和创新氛围“两个优化”总体目标,系统布局了关键技术攻关、重点领域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行业标准供给、创新能力建设、科技管理机制六大任务,立足四川区域特色和交通运输发展阶段,聚焦高原山区公路建养、智慧交通、低碳交通、山区航运等领域实施科技攻关行动。
推进数字化转型。交通运输厅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编制并印发了《四川数字交通总体框架》,明确四川数字交通发展总目标——构建包括一张感知网络、两级数据中心、三类应用集群的“123”数字交通体系;编制了《四川省“十四五”数字交通规划》并推动落地实施,围绕智能基础设施网络、智能服务网络、行业信息化治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加快数字交通建设。
科技创新需要以项目为抓手,强化资金保障。建章立制,交通运输厅制定了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科技自筹经费厅立项目管理办法等,强化问题导向,创新项目生成模式,全面调动行业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更是多管齐下,交通运输厅每年安排预算经费,用于支持行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科技项目,并组织厅属科研机构和省属交通骨干企业积极申报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引导企业自筹经费开展科技研发……目前,四川交通已基本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数据佐证,在四川交通领域,企业已成为不折不扣的创新主体。
近年来,四川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年研发投入超过7亿元,企业发明专利占行业发明专利总量超过89.6%,省部级以上科技奖获奖项目中,由企业参与的项目占比达93.7%。其中,由蜀道集团牵头的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公路交通系统全息感知与数字孪生技术及应用示范”成功获科技部立项,实现首次由省属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
——荣誉奖励,见证着四川交通自主创新能力的飞跃提升。
近10年来,四川交通共获国际大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45项。目前,四川交通已拥有公路建设与养护等4个交通运输部行业研发中心,钢管混凝土桥梁工程等9个省级科研平台,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等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分中心,形成了“部级+省级”的科研平台体系;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大师工作室”层出不穷,“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团队、高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蓄水池”里人才济济。
聚焦需求攻关 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科研创新,有一个重要的前提:目标是什么?对四川交通来说,这个答案十分明确:以人民需求为导向。
——为了蜀道通畅,聚焦关键技术攻关突破。
“蜀道难”,难在深山峡谷多、地质条件复杂。立足四川实际,四川交通领域的规划建设者主动挑战高原山区高寒、高海拔、高烈度等交通建设难题,连续攻克钢管混凝土桥梁建造、高寒高海拔超长隧道建设运营、高烈度艰险山区公路建设抗震减灾等特殊复杂技术难题,创新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行业科技创新跑出了“加速度”,四川交通勘察、设计、施工能力全面进入国内“第一梯队”。
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爬升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世界上第一座建设在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带、复杂强劲风场环境下的超大跨径钢桁梁悬索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超特长公路隧道,西南地区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一个个“超级工程”、历史纪录在四川诞生,为交通出行、地方经济发展架设起康庄大道。
——为了出行便捷,不断深化数字技术应用。
今年2月,蜀道集团发布了国内首个全天候车道级精准导航APP,将智慧高速与车机导航融合应用,可将雨雾等恶劣天气对车辆安全行驶的影响降至最低,从而实现高速公路上的全天候通行。
这一应用是基于成宜高速的“智慧高速”试点而推出的,纳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蜀道集团着力将成宜高速打造成为国内第一条全线覆盖车路协同的智慧高速公路,全路段可在大雾等恶劣环境下对交通目标进行识别和智能决策。完成智慧升级后,成宜高速的交通事故数量同比下降了60%,“零事故”天数从每周0.5天提升到1.8天。而在全省,共有逾2000公里平安智慧高速路段正在打造中。
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智慧化变革,正在四川交通的建设、运输各个环节发生。成绵高速扩容等项目运用“BIM+GIS”技术,实现设计施工的全要素、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成乐高速扩容等项目建设实现桥梁标准化、隧道数字化、路面无人化;建成省市两级数据中心体系,全省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共享数据数量位列省直部门第一,支撑全省交通运输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
——为了绿色未来,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
2022年12月,全国交通首个碳中和技术研发中心——四川低碳交通研究中心正式挂牌入驻天府永兴实验室,以政府主导、企业联盟的全新模式,聚焦交通运输领域“双碳”技术进行研发创新,为绿色交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低碳技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量相对较大,有着巨大的减碳、降碳空间。四川交通积极行动,围绕“设计减碳、建设降碳、运营节碳”三大研发方向开展技术研发,已有一批原创性成果用于工程建设和运营实践。比如,创造性利用隧道高差和环境特点,开发水力、风力自备发电,二郎山隧道年均发电近400万千瓦时,实现用电自给的同时,减少碳排放4000余吨;攀大高速建成全国首个“交通全场景友好型”分布式光储项目,年发电量近500万千瓦时,实现了“绿电自给”。
踏上新征程,四川交通确定了未来一段时间的科研目标:着力高原山区道路交通技术攻关,强化绿色低碳科技支撑,加强交通新基建技术研发,创新山区航运发展路径,加快行业数字化转型,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科创未来,永无止境。
四川交通科技创新部分原创成果
高原山区道路交通
●首创钢管混凝土桥梁建设成套技术:解决了山区复杂地质桥梁建设与生态保护难题。依靠该技术体系,建成了合江长江一桥(世界第一座超500米跨度的钢管混凝土拱桥)、雅西高速干海子特大桥(世界第一座钢管混凝土桁梁桥)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在全国推广建成桥梁500余座。
●山岭超特长隧道成套技术:攻克了高海拔公路隧道建设、超特长公路隧道防灾救援等世界级难题,支撑了众多高寒高海拔超特长隧道建设与运营,为战略大通道建设提供了技术储备,荣获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行业十大技术突破”称号。
●山区公路冬季冰雪综合治理技术:针对四川山区公路冬季冰雪灾害严重影响公路安全高效通行的难题,构建了“路域精准感知+精细化气象预测+主动除冰雪技术+科学化除冰雪作业管理”山区公路冬季冰雪综合治理技术体系,获得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4项、省部级科技奖2项,在雅西高速公路、新川九路等项目推广应用,有力提升了公路冬季通行能力和效率。
山区河流航运开发
●山区河流生态航道建设技术:针对传统航道建设与河流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研发了一系列能应对各种复杂工况的生态整治建筑物,应用于岷江龙溪口枢纽至宜宾合江门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实现航道建设与生态修复相统一,为我国山区生态航道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嘉陵江梯级通航建筑物联合调度技术:针对内河航运梯级通航效率低的难题,依托数字航道、北斗导航等业务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优化算法,研发联合调度信息平台,组建了统一的联合调度中心,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全流域跨行政区协同通航联合调度平台。
智慧交通
●“经天路图”设计平台:应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系列国产软件产品,提供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养护全生命周期信息化服务,具有加载快、浏览快、建模快、学习快、上手快的特点,有效解决BIM行业“卡脖子”问题。
●智慧梁厂:融合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等多学科先进技术,实现预制梁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已在沿江高速、成绵高速扩容、久马高速、成乐高速扩容、古金高速、汉巴南铁路等工程中广泛应用,全国首部山区交通智慧梁厂技术规程《山区交通智慧梁厂建设技术规程》将于2023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蜀道·高德行业版APP:率先在4G/5G公网环境下实现的车道级车路协同全天候精准导航服务,为驾驶员提供超视距的全局视角,即使雨雾天气也能轻松应对,提供更加舒适的沉浸式驾驶服务。该技术已在成宜高速全线试运行。
低碳交通
●新能源施工机具“充换电”:国内首创研制充换电一体化电动工程机械,发布全国首个《交通基础设施施工设备充换电技术标准》,设备适用于场站、路基、路面工程及隧道等工程场景,已在沿江高速宜金段、宁攀、泸永等7个高速公路项目以及汉巴南铁路项目开展应用。
●高速公路分布式光储:攀大高速(四川境内)是全国首个“交通全场景友好型”分布式光储项目,也是我省首个“交通+能源”融合发展示范项目。项目全线分布式光储设施每年可发电422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3352吨。(陈风 图片由交通运输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