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推进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不只“吹拉弹唱”更要奏响品质化乐章

  • 2023年05月10日 08时1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过去3年,四川初步建成以省级为龙头、市级为骨干、县级为枢纽、乡镇(街道)为支点、村(社区)为网点,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其中,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089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39万个

    ●今年,四川将从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提升乡镇文化综合体品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模式四大方面入手,并在76个乡镇开展重点建设,将全省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作做深做实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作将坚持“1+5+N”的建设运营模式,即打造1个文化综合体,布局5个功能区,创新“N”种工作模式。其中,建设运营模式中的“N”,包含各地结合实际情况探索购买服务、共建工作室、城乡对口帮扶等发展模式

    提起公共文化服务,很多人会想到“吹拉弹唱”“琴棋书画”。如今,在四川广袤的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演绎出一番新景象。

    近日,四川省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内江市举行。会上,一组数据展示了四川省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建设图景:过去3年,四川初步建成以省级为龙头、市级为骨干、县级为枢纽、乡镇(街道)为支点、村(社区)为网点,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其中,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089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39万个,城乡公共文化的差距逐步缩小。

    留住乡愁 乡镇文化综合体拔节生长

    开展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建设,旨在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品质化迈进,对公共文化设施空间进一步优化改造,对科普阅读、体育健身、艺术鉴赏等功能合理布局,同时向群众提供舞蹈、声乐、书法、美术、器乐等免费培育,满足特色化、个性化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年来,四川整合文旅、体育、农业等资源,投入财政资金并撬动社会资本共计3.5亿元,采用“微改造”、融合发展等方式,新建、改扩建乡镇公共文化设施269个,面积18.8万平方米,试点乡镇融合特色文化,进一步补齐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短板,逐渐形成一批县域文化副中心。

    随着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建设工作的深入,优质的文化资源不断从城市向乡村延伸,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如今,结合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和乡镇级片区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根据服务人口和场镇规模等因素,四川试点探索出乡镇文化综合体的3种布局方式:一体式、中心式、分布式。

    针对科普阅读、体育健身、艺术鉴赏、非遗传承、广电惠民5个空间,一体式将5个空间集中在一个相对聚集的区域;中心式以一个或多个空间为主体,其他空间分布在其附近;而分布式则是5个空间分布在相对较近的区域内。

    乡镇文化综合体的拔节生长,让文化与空间交融,让特色文化浸润公共文化服务。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油纸伞文化、南充市营山县回龙镇知青文化、凉山州宁南县西瑶镇布依族文化等,都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深度融合,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IP,留住了浓浓的乡愁。

    四大方面入手 在76个乡镇开展重点建设

    今年,四川省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作怎么干?

    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将从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提升乡镇文化综合体品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模式四大方面入手,并在76个乡镇开展重点建设,将全省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作做深做实。

    去年5月,《四川省乡镇级片区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导则》印发,按照文体活动、阅读科普、文化艺术、传承体验、广电综合5个方面分类,明确了中心镇、其他乡镇(街道)、中心村、其他村(社区)四个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为文化综合体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今年,在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上,我省中心镇要主动提高标准,在增量上做文章,扩大影响半径,发挥在片区内公共文化服务支撑作用,逐步形成更多的县域文化副中心,其他乡镇要与中心乡镇错位配置、相互补充,形成经纬有序、错落有致的文化发展空间格局。”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述负责人透露,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作将坚持“1+5+N”的建设运营模式,即打造1个文化综合体,布局5个功能区,创新“N”种工作模式。其中,建设运营模式中的“N”,包含各地结合实际情况探索购买服务、共建工作室、城乡对口帮扶等发展模式,促进城市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在乡村落地生根,实现城乡文化互联互通、设施共建共享。

    此外,如何破解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等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中面临的难题?会议给出探索路径——联动社会力量,激活公共文化服务“一池春水”。

    四川多地早有尝试。资金方面,眉山市东坡区复兴镇通过社会众筹重建孙氏藏书楼,并以此为阵地建成综合文化站;德阳市罗江区金山镇通过联动当地产业园区共建共享书屋,打造“阅读美空间”;绵阳市三台县芦溪镇村民捐建的“文化大院”,已成为当地小而全的“文化中心”等。

    人才方面,广安市邻水县以骨干为引领,从县文化单位选派专人到镇综合文化站担任“第一站长”,延伸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链条;绵阳市安州区桑枣镇依托乡镇文联、群众文化协会把文化活动办得有声有色等。(记者 边钰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推进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不只“吹拉弹唱”更要奏响品质化乐章

  • 2023年05月10日 08时1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过去3年,四川初步建成以省级为龙头、市级为骨干、县级为枢纽、乡镇(街道)为支点、村(社区)为网点,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其中,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089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39万个

    ●今年,四川将从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提升乡镇文化综合体品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模式四大方面入手,并在76个乡镇开展重点建设,将全省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作做深做实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作将坚持“1+5+N”的建设运营模式,即打造1个文化综合体,布局5个功能区,创新“N”种工作模式。其中,建设运营模式中的“N”,包含各地结合实际情况探索购买服务、共建工作室、城乡对口帮扶等发展模式

    提起公共文化服务,很多人会想到“吹拉弹唱”“琴棋书画”。如今,在四川广袤的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演绎出一番新景象。

    近日,四川省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内江市举行。会上,一组数据展示了四川省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建设图景:过去3年,四川初步建成以省级为龙头、市级为骨干、县级为枢纽、乡镇(街道)为支点、村(社区)为网点,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其中,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089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39万个,城乡公共文化的差距逐步缩小。

    留住乡愁 乡镇文化综合体拔节生长

    开展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建设,旨在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品质化迈进,对公共文化设施空间进一步优化改造,对科普阅读、体育健身、艺术鉴赏等功能合理布局,同时向群众提供舞蹈、声乐、书法、美术、器乐等免费培育,满足特色化、个性化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年来,四川整合文旅、体育、农业等资源,投入财政资金并撬动社会资本共计3.5亿元,采用“微改造”、融合发展等方式,新建、改扩建乡镇公共文化设施269个,面积18.8万平方米,试点乡镇融合特色文化,进一步补齐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短板,逐渐形成一批县域文化副中心。

    随着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建设工作的深入,优质的文化资源不断从城市向乡村延伸,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如今,结合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和乡镇级片区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根据服务人口和场镇规模等因素,四川试点探索出乡镇文化综合体的3种布局方式:一体式、中心式、分布式。

    针对科普阅读、体育健身、艺术鉴赏、非遗传承、广电惠民5个空间,一体式将5个空间集中在一个相对聚集的区域;中心式以一个或多个空间为主体,其他空间分布在其附近;而分布式则是5个空间分布在相对较近的区域内。

    乡镇文化综合体的拔节生长,让文化与空间交融,让特色文化浸润公共文化服务。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油纸伞文化、南充市营山县回龙镇知青文化、凉山州宁南县西瑶镇布依族文化等,都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深度融合,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IP,留住了浓浓的乡愁。

    四大方面入手 在76个乡镇开展重点建设

    今年,四川省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作怎么干?

    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将从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提升乡镇文化综合体品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模式四大方面入手,并在76个乡镇开展重点建设,将全省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作做深做实。

    去年5月,《四川省乡镇级片区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导则》印发,按照文体活动、阅读科普、文化艺术、传承体验、广电综合5个方面分类,明确了中心镇、其他乡镇(街道)、中心村、其他村(社区)四个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为文化综合体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今年,在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上,我省中心镇要主动提高标准,在增量上做文章,扩大影响半径,发挥在片区内公共文化服务支撑作用,逐步形成更多的县域文化副中心,其他乡镇要与中心乡镇错位配置、相互补充,形成经纬有序、错落有致的文化发展空间格局。”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述负责人透露,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作将坚持“1+5+N”的建设运营模式,即打造1个文化综合体,布局5个功能区,创新“N”种工作模式。其中,建设运营模式中的“N”,包含各地结合实际情况探索购买服务、共建工作室、城乡对口帮扶等发展模式,促进城市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在乡村落地生根,实现城乡文化互联互通、设施共建共享。

    此外,如何破解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等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中面临的难题?会议给出探索路径——联动社会力量,激活公共文化服务“一池春水”。

    四川多地早有尝试。资金方面,眉山市东坡区复兴镇通过社会众筹重建孙氏藏书楼,并以此为阵地建成综合文化站;德阳市罗江区金山镇通过联动当地产业园区共建共享书屋,打造“阅读美空间”;绵阳市三台县芦溪镇村民捐建的“文化大院”,已成为当地小而全的“文化中心”等。

    人才方面,广安市邻水县以骨干为引领,从县文化单位选派专人到镇综合文化站担任“第一站长”,延伸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链条;绵阳市安州区桑枣镇依托乡镇文联、群众文化协会把文化活动办得有声有色等。(记者 边钰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