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云南湖北3省代表委员热议“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扩大治水“朋友圈” 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 2023年03月07日 08时0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如何更好地将党的二十大制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实到新征程中,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推进长江、黄河全流域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进一步支持四川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这次全国两会,从四川代表团的全团建议和政协委员的联名提案中,均能看到与此相关的意见建议。

    本期“党媒连连看”,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与云南日报、湖北日报记者联动,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陈槐和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副主任亢德芝,聚焦“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主题,以“水环境治理”为切入点,共话长江大保护,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聊行动谈收获

    水环境质量,三省均有“好消息”

    陈槐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多年,“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一直是他关注的重点。陈槐说,媒体报道去年四川203个国考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达202个,占比99.5%,优良率位居全国前列,“新闻里面有句话我印象深刻:水环境质量创20年来最好水平。”

    陈槐说,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四川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坚实一步。“从顶层设计到高位推动,从精准治理到有效监管,这些年四川做了大量工作。”陈槐介绍,比如四川先后印发实施“十四五”长江、黄河、赤水河等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重庆联防联治,推动琼江、铜钵河、南溪河达标;与甘肃、青海、陕西协同治理跨界河流,共护上游水生态安全。

    苏永忠介绍,保护修复方面,昭通重点在“种、退、关”上下功夫,“以‘种’让全域增绿,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21年的47.8%增至2022年的50.1%;以‘退’畅通河道,全市累计清理整改和退出小水电站324座;以‘关’固土修复,赤水河流域关闭煤矿23座、砂石料场116个。”

    “通过努力,我们实现了‘两个100%’和‘一江清水出昭通’的成效。”苏永忠介绍,“两个100%”指全市1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100%,19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一江清水出昭通”就是境内393条长江干支流,出境断面水质基本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

    “说到长江大保护,我脑海中出现‘江水东流、水清岸绿、江豚逐浪’的美好画面。”亢德芝也是从一则新闻开始分享自己的观点,“2月28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已达1249头,实现了历史性的‘止跌回升’。”亢德芝认为,江豚是长江水环境的“天然检测员”,其数量“止跌回升”反映了长江水环境的不断改善。

    “2022年,湖北省继续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长江保护修复提档升级。”亢德芝列出数据,深入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累计整治长江入河排污口9067个,新增植树造林231万亩、湿地修复4万亩,长江干流出境水质保持在Ⅱ类,“江豚逐浪”的美景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聊创新谈规划

    深化跨省合作,推进长江生态系统修复

    “近年来,我们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制度机制、截污治水、共建共享等方面的薄弱环节,提出了‘五抓’措施。”苏永忠说,这“五抓”分别是抓组织领导、抓污染防治、抓保护修复、抓普法宣传和抓问题整改。这其中有很多创新举措,比如深入开展“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行动。在产业上,突出一个“禁”字,严禁高污染、高排放项目落地,决不要带污染的GDP。

    “在推进长江上游生态保护治理的过程中,群众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苏永忠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大幅改善,通过“两污”治理,大部分农村地区都能享受到和城区一样的环境卫生服务;二是大力发展竹子、花椒、猕猴桃等生态特色农业,促进群众大幅增收。

    “虽然长江大保护初见成效,但长江流域水环境面临的各种风险依然严峻。”亢德芝认为,长江流域各地要坚持久久为功,进一步多措并举治理长江水环境。“建议进一步实施最严格的水环境保护,让‘母亲河’休养生息。”亢德芝提出,应该持续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坚持十年禁渔,深入推进长江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恢复;加快建立长江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全流域协同保护、全社会共同参与。“长江湿地是我国最大的人工和自然复合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我国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亢德芝还提出,应该进一步抓好长江湿地保护,“建议在武汉设立长江沿线湿地保护修复国家重点实验室。”

    谈及未来如何更好推进工作,陈槐讲到了四川的创新做法。比如现在很受关注的基层河湖管护“解放模式”。这种探索发源于雅安的解放村,以河流为单元,向中小河流、乡村河湖延伸到“最后一公里”,将清理整治从一个点推向整条河、全流域。这种方式激发了群众参与河湖保护治理的自觉性、积极性,实现了基层河湖管护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这其中,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是很强的。”陈槐说,四川正在深化跨省合作,扩大流域治理“朋友圈”,进一步确保出川清水向东流,“我相信,今后四川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方面一定更加出色。”(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浩 张庭铭 云南日报记者 期俊军 段芃 瞿姝宁 雷桐苏 湖北日报记者 杨宏斌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云南湖北3省代表委员热议“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扩大治水“朋友圈” 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 2023年03月07日 08时0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如何更好地将党的二十大制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实到新征程中,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推进长江、黄河全流域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进一步支持四川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这次全国两会,从四川代表团的全团建议和政协委员的联名提案中,均能看到与此相关的意见建议。

    本期“党媒连连看”,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与云南日报、湖北日报记者联动,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陈槐和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副主任亢德芝,聚焦“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主题,以“水环境治理”为切入点,共话长江大保护,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聊行动谈收获

    水环境质量,三省均有“好消息”

    陈槐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多年,“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一直是他关注的重点。陈槐说,媒体报道去年四川203个国考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达202个,占比99.5%,优良率位居全国前列,“新闻里面有句话我印象深刻:水环境质量创20年来最好水平。”

    陈槐说,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四川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坚实一步。“从顶层设计到高位推动,从精准治理到有效监管,这些年四川做了大量工作。”陈槐介绍,比如四川先后印发实施“十四五”长江、黄河、赤水河等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重庆联防联治,推动琼江、铜钵河、南溪河达标;与甘肃、青海、陕西协同治理跨界河流,共护上游水生态安全。

    苏永忠介绍,保护修复方面,昭通重点在“种、退、关”上下功夫,“以‘种’让全域增绿,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21年的47.8%增至2022年的50.1%;以‘退’畅通河道,全市累计清理整改和退出小水电站324座;以‘关’固土修复,赤水河流域关闭煤矿23座、砂石料场116个。”

    “通过努力,我们实现了‘两个100%’和‘一江清水出昭通’的成效。”苏永忠介绍,“两个100%”指全市1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100%,19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一江清水出昭通”就是境内393条长江干支流,出境断面水质基本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

    “说到长江大保护,我脑海中出现‘江水东流、水清岸绿、江豚逐浪’的美好画面。”亢德芝也是从一则新闻开始分享自己的观点,“2月28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已达1249头,实现了历史性的‘止跌回升’。”亢德芝认为,江豚是长江水环境的“天然检测员”,其数量“止跌回升”反映了长江水环境的不断改善。

    “2022年,湖北省继续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长江保护修复提档升级。”亢德芝列出数据,深入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累计整治长江入河排污口9067个,新增植树造林231万亩、湿地修复4万亩,长江干流出境水质保持在Ⅱ类,“江豚逐浪”的美景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聊创新谈规划

    深化跨省合作,推进长江生态系统修复

    “近年来,我们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制度机制、截污治水、共建共享等方面的薄弱环节,提出了‘五抓’措施。”苏永忠说,这“五抓”分别是抓组织领导、抓污染防治、抓保护修复、抓普法宣传和抓问题整改。这其中有很多创新举措,比如深入开展“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行动。在产业上,突出一个“禁”字,严禁高污染、高排放项目落地,决不要带污染的GDP。

    “在推进长江上游生态保护治理的过程中,群众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苏永忠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大幅改善,通过“两污”治理,大部分农村地区都能享受到和城区一样的环境卫生服务;二是大力发展竹子、花椒、猕猴桃等生态特色农业,促进群众大幅增收。

    “虽然长江大保护初见成效,但长江流域水环境面临的各种风险依然严峻。”亢德芝认为,长江流域各地要坚持久久为功,进一步多措并举治理长江水环境。“建议进一步实施最严格的水环境保护,让‘母亲河’休养生息。”亢德芝提出,应该持续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坚持十年禁渔,深入推进长江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恢复;加快建立长江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全流域协同保护、全社会共同参与。“长江湿地是我国最大的人工和自然复合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我国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亢德芝还提出,应该进一步抓好长江湿地保护,“建议在武汉设立长江沿线湿地保护修复国家重点实验室。”

    谈及未来如何更好推进工作,陈槐讲到了四川的创新做法。比如现在很受关注的基层河湖管护“解放模式”。这种探索发源于雅安的解放村,以河流为单元,向中小河流、乡村河湖延伸到“最后一公里”,将清理整治从一个点推向整条河、全流域。这种方式激发了群众参与河湖保护治理的自觉性、积极性,实现了基层河湖管护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这其中,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是很强的。”陈槐说,四川正在深化跨省合作,扩大流域治理“朋友圈”,进一步确保出川清水向东流,“我相信,今后四川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方面一定更加出色。”(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浩 张庭铭 云南日报记者 期俊军 段芃 瞿姝宁 雷桐苏 湖北日报记者 杨宏斌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