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科技城项目如何“落地生金”

  • 2023年03月28日 07时4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中国(绵阳)科技城。受访者供图

    “创新金三角”的最北端、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在我国科技创新“第四极”,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0年9月,为把绵阳富集的国防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绵阳科技城的战略决策。

    “闯”与“试”22载有余,绵阳始终在致力于破解科研、市场“两张皮”,科技成果转化率特别是科研端向应用端的转化不高的问题。去年以来,绵阳承担起一项新的使命责任——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

    衡量科技成果转化,最终要落脚到项目和产业上“落地生金”。

    这一次,我们抛开报告中的数字,选取了成果转化中蓬勃发展的点位。一个千平方米厂房里“起死回生”的项目、一条国道下的涵洞、一个虚拟的云上平台……从一个个“细胞级”的切片中,见证科技城做实成果转化的进阶之路。

    打破国外垄断

    简陋厂房诞生出医用回旋加速器

    3月20日,记者在前往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路上,甚至迷了路。

    绵阳经开区,二环路南段,公司就坐落在一个简陋的1000多平方米厂房里,没有一块像样的标识。很难想象,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的医用回旋加速器就出自这里。

    “我们很快就要搬家了,新家一期就有1万多平方米。”研发部经理杜洋说。在1公里外,公司在经开区的支持下建起了产业化基地,具备年产30台医用回旋加速器的能力,今年五六月有望迁入。

    如果PET/CT是检查癌症及心血管早期诊断用的“枪支”,放射性药物就是检查用的“弹药”,而医用回旋加速器就是“弹药生产线”。长期以来,欧美日等垄断医用回旋加速器技术和产品,我国医用回旋加速器完全依赖进口。

    项目起源于一位老院士的家国情怀。2006年,一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老院士在西南医院就诊时意外得知:国内使用的PET/CT和生产放射性诊断药物的医用回旋加速器都是进口的。

    刚好这位院士就是加速器领域的专家,“这个我们也能做!”

    他回到绵阳,组建起项目组,2007年开启了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的研发。第一台原理样机的研制就花了6年。到2015年,原理样机“进化”成了“工程样机”,已经可以生产医用同位素。但对高端医疗设备来说,离真正的产业化应用,还相去甚远。

    2017年,中物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开始组建公司,项目组搬进了经开区的厂房,开始了成果转化。院所做研究,重视性能和原理性突破,产业化则需要从功能入手,对接市场需求。团队又花了两年时间,对产品的功能和稳定性进行提升,推出国内首个用于PET药物制备的医用回旋加速器产品。这家公司也成为国内唯一具备生产医用回旋加速器的核技术应用创新型企业。这一创新突破,打破国外垄断,未来推广应用有望使患者做检查的费用也相应降低。

    成果转化的难题在这时开始显现。出于对高端医疗设备稳定性的要求,医院对新设备的采购非常审慎。一帮钻研技术的理工男没想到,从技术原理到核心部件完全自主掌握,全部器件实现国产化——这些标签并不能让市场买单。没人知道有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没经市场检验的新设备,没人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缺试用场景,缺效果数据,缺什么就补什么。2021年4月,首台用于PET药物制备的医用回旋加速器在绵阳的四川省科学城医院正式装机。近两年来,除了例行停机维护,设备没有出现故障。2022年10月,另一台设备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启用。

    “原来医用回旋加速器还有国产的!”“国产设备也可以很稳定。”首台的示范效应,很快为公司产品推广打开了局面。

    杜洋透露,目前公司已手握10余个来自省内外的订单。面对我国“一县一科”即每一个县一个核医学科的需求,以及新型同位素研发需求,公司今年还将推出智能小型化的7MeV回旋加速器以及20MeV中高能回旋加速器。

    国道下的涵洞

    见证院地“双向奔赴”

    春日里艳阳高照,3月20日,位于绵阳游仙区的核医疗健康产业园的建设同样火热。

    首批入驻企业四川先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综合楼主体已经封顶。递过一顶安全帽,公司副总经理马明要带记者看一条特殊的涵洞。

    紧邻园区门口,是国道108线绵梓路。道路下方,一个箱式涵洞已经完工。一眼望去,可以瞧见远处的山坡和树林。方形的洞口并不大,可以容一台普通车辆通行。洞外,挖掘机还在施工,修建涵洞和园区的连接道。

    “这是地方为便捷企业专门打通的‘诚意之路’。”游仙高新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局局长王子强说。

    一个涵洞竟这么重要?马明说,这与核医疗产业的特殊性分不开。

    2021年,我国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来,核医疗产业迎来爆发期。依托临近院所的堆照资源,绵阳也建起产业园,发展核素及靶向药物、放射性药物配送物流、核医疗诊疗设备、肿瘤治疗和康养等,成为全省仅有的2个核技术应用产业布局地之一。

    核药企业是核医疗产业链的中游,需要上游供应医用同位素。四川先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1月。作为北京先通在西南地区的重要布局,此前他们与在绵院所就有研发上的深度合作。

    “我们所需原料——医用同位素,就来自国道另一侧的院所。”马明说,同位素半衰期短,对物流配送的时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放射性同位素的道路运输管控极为严格,通过国道运输,不仅绕路还影响正常交通秩序。

    在国道下方修建一个涵洞,不失为最便捷的选择。2022年,耗时3个月,游仙区打通了这个关键的涵洞。

    “这让我们未来在同位素运输监管上,省很多心。”企业方看到了政府的诚意,加快了建设进程。18万平方米的综合楼半年封顶,还在此布局了15条先进生产线,原料分装、出货包装、废料转运等都通过机器人来完成。目前,企业的投资额已超过签约时的备案金额,未来还将追加1亿元资金投入。

    “打通这个涵洞,不是地方政府一方的事,更需要院所的支持。”王子强感慨,这个涵洞也是院地“双向奔赴”的见证。院所有覆盖放射性核素与药物研发、生产、转化全链条的同位素应用与研发平台,也需要有承接转化的中下游配套。

    游仙区科研院所云集,搞成果转化“近水楼台”。但受体制机制束缚,多年来很多有院所的地区“加强院地合作”多停留于高层互访时的礼节性辞令,院所有自己的科研任务和保密要求,实际情况是“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此前一度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长三角、珠三角跑过来把项目招走了,我们又跑到人家那里去招商。”游仙区经合局负责人说。

    “不能守着青山没柴烧!”游仙区主要领导带队拜访辖区科研院所,组建“一对一”服务院所工作专班14个,专门成立负责院地协同发展工作的科级行政部门,全力以赴做好重大科研项目等土地要素保障,协同做好院所周边环境安全保障,提供“生、老、病、养、学、业”全方位“保姆式”生活保障。本着“亲戚越走越亲”的朴素观念,举办相亲联谊会、运动会、优质农产品推介会……通过各类活动拉近心理距离。从人才、设备的共用共享,到共建产业园,合作逐渐深入。

    游仙区正在建设的核医疗产业园、西部唯一的激光产业园,无一不是与院所深度合作,依托院所招商。

    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实施,院所也开始主动拥抱成果转化。绵阳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综合办主任师之全说,“我们有很多可供转化的共性技术‘养在深闺’,也迫切希望‘把女儿嫁出去’!”

    抢抓这一机遇,当前游仙区已形成“一院所一平台一产业”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跳出闭门转化

    塑造更开放的创新生态

    初到绵阳,绵阳市科技局的同志推荐我们到“云上两城”和“科创基金小镇”“院士(专家)小镇”去看看。“给我们提提建议,这是我们的几项创新举措。”3月21日,记者用一整天走访了这几个地方。

    驱车约20公里,记者来到涪城区郊外的青义镇,成片的油菜花田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一个以“鸿儒·乡里”为主题的绵阳院士(专家)小镇坐落在这里。咖啡机器人、迎宾机器人,以及涪城区定期开展的院士(专家)“早餐汇”为乡间增添了科技感。为国内外院士一户一策设计的载体,正在建设中。

    在绵阳国际会展中心旁,半月状的地块成了未来绵阳“含金量”最高的地区。为解决科创企业融资难问题,2022年10月,“科创基金小镇”开镇运营,共入驻机构11家,管理基金25只,管理规模267亿元。

    科技城创新中心坐落着“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的线下展馆。通过虚实结合的虚拟大学城、科技城,绵阳想要融入全国网络,有效汇聚高端创新资源。

    这和以往闭门转化的底层逻辑不同。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当前,创新要素在全球集聚流动,绵阳作为中国的科技城,更应该塑造开放创新生态圈。“不管是‘两城’还是‘两镇’,其目的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集聚创新资源,‘跳出绵阳看绵阳、跳出四川看绵阳’,为绵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

    在国家叫停高校异地办学的背景下,2022年4月,绵阳市委、市政府部署了“云上大学城”和“云上科技城”两大抓手,通过云上招引、云下落地,引育一批科技创新人才,促成一批科技成果转化。

    云上招引,让高校院所的招引更精准高效——跳过线下建大学城的形式,直接瞄准有潜力的人才团队、技术项目。据介绍,目前,“云上大学城”已入驻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20所全国知名高校,招引到14个高水平专家教授的创新团队在绵发展。

    从2022年陆续搭建,到如今逐渐成型,“两城两镇”的打造逐渐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为“云上两城”入住团队进一步落实支持政策、优化服务保障,为大家在绵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科创基金小镇”第一步主要完成了在绵已有基金的集聚,要进一步扩大资金规模、打造股权投资基金的聚集地,还需要“走出去”,增强对头部机构的吸引力。“院士(专家)小镇”聚集了部分战略科技人才,下一步如何为地方发展赋能也需要探讨。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市科技局的有关负责人说。(记者徐莉莎 祖明远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看科技城项目如何“落地生金”

  • 2023年03月28日 07时4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中国(绵阳)科技城。受访者供图

    “创新金三角”的最北端、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在我国科技创新“第四极”,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0年9月,为把绵阳富集的国防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绵阳科技城的战略决策。

    “闯”与“试”22载有余,绵阳始终在致力于破解科研、市场“两张皮”,科技成果转化率特别是科研端向应用端的转化不高的问题。去年以来,绵阳承担起一项新的使命责任——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

    衡量科技成果转化,最终要落脚到项目和产业上“落地生金”。

    这一次,我们抛开报告中的数字,选取了成果转化中蓬勃发展的点位。一个千平方米厂房里“起死回生”的项目、一条国道下的涵洞、一个虚拟的云上平台……从一个个“细胞级”的切片中,见证科技城做实成果转化的进阶之路。

    打破国外垄断

    简陋厂房诞生出医用回旋加速器

    3月20日,记者在前往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路上,甚至迷了路。

    绵阳经开区,二环路南段,公司就坐落在一个简陋的1000多平方米厂房里,没有一块像样的标识。很难想象,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的医用回旋加速器就出自这里。

    “我们很快就要搬家了,新家一期就有1万多平方米。”研发部经理杜洋说。在1公里外,公司在经开区的支持下建起了产业化基地,具备年产30台医用回旋加速器的能力,今年五六月有望迁入。

    如果PET/CT是检查癌症及心血管早期诊断用的“枪支”,放射性药物就是检查用的“弹药”,而医用回旋加速器就是“弹药生产线”。长期以来,欧美日等垄断医用回旋加速器技术和产品,我国医用回旋加速器完全依赖进口。

    项目起源于一位老院士的家国情怀。2006年,一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老院士在西南医院就诊时意外得知:国内使用的PET/CT和生产放射性诊断药物的医用回旋加速器都是进口的。

    刚好这位院士就是加速器领域的专家,“这个我们也能做!”

    他回到绵阳,组建起项目组,2007年开启了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的研发。第一台原理样机的研制就花了6年。到2015年,原理样机“进化”成了“工程样机”,已经可以生产医用同位素。但对高端医疗设备来说,离真正的产业化应用,还相去甚远。

    2017年,中物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开始组建公司,项目组搬进了经开区的厂房,开始了成果转化。院所做研究,重视性能和原理性突破,产业化则需要从功能入手,对接市场需求。团队又花了两年时间,对产品的功能和稳定性进行提升,推出国内首个用于PET药物制备的医用回旋加速器产品。这家公司也成为国内唯一具备生产医用回旋加速器的核技术应用创新型企业。这一创新突破,打破国外垄断,未来推广应用有望使患者做检查的费用也相应降低。

    成果转化的难题在这时开始显现。出于对高端医疗设备稳定性的要求,医院对新设备的采购非常审慎。一帮钻研技术的理工男没想到,从技术原理到核心部件完全自主掌握,全部器件实现国产化——这些标签并不能让市场买单。没人知道有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没经市场检验的新设备,没人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缺试用场景,缺效果数据,缺什么就补什么。2021年4月,首台用于PET药物制备的医用回旋加速器在绵阳的四川省科学城医院正式装机。近两年来,除了例行停机维护,设备没有出现故障。2022年10月,另一台设备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启用。

    “原来医用回旋加速器还有国产的!”“国产设备也可以很稳定。”首台的示范效应,很快为公司产品推广打开了局面。

    杜洋透露,目前公司已手握10余个来自省内外的订单。面对我国“一县一科”即每一个县一个核医学科的需求,以及新型同位素研发需求,公司今年还将推出智能小型化的7MeV回旋加速器以及20MeV中高能回旋加速器。

    国道下的涵洞

    见证院地“双向奔赴”

    春日里艳阳高照,3月20日,位于绵阳游仙区的核医疗健康产业园的建设同样火热。

    首批入驻企业四川先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综合楼主体已经封顶。递过一顶安全帽,公司副总经理马明要带记者看一条特殊的涵洞。

    紧邻园区门口,是国道108线绵梓路。道路下方,一个箱式涵洞已经完工。一眼望去,可以瞧见远处的山坡和树林。方形的洞口并不大,可以容一台普通车辆通行。洞外,挖掘机还在施工,修建涵洞和园区的连接道。

    “这是地方为便捷企业专门打通的‘诚意之路’。”游仙高新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局局长王子强说。

    一个涵洞竟这么重要?马明说,这与核医疗产业的特殊性分不开。

    2021年,我国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来,核医疗产业迎来爆发期。依托临近院所的堆照资源,绵阳也建起产业园,发展核素及靶向药物、放射性药物配送物流、核医疗诊疗设备、肿瘤治疗和康养等,成为全省仅有的2个核技术应用产业布局地之一。

    核药企业是核医疗产业链的中游,需要上游供应医用同位素。四川先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1月。作为北京先通在西南地区的重要布局,此前他们与在绵院所就有研发上的深度合作。

    “我们所需原料——医用同位素,就来自国道另一侧的院所。”马明说,同位素半衰期短,对物流配送的时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放射性同位素的道路运输管控极为严格,通过国道运输,不仅绕路还影响正常交通秩序。

    在国道下方修建一个涵洞,不失为最便捷的选择。2022年,耗时3个月,游仙区打通了这个关键的涵洞。

    “这让我们未来在同位素运输监管上,省很多心。”企业方看到了政府的诚意,加快了建设进程。18万平方米的综合楼半年封顶,还在此布局了15条先进生产线,原料分装、出货包装、废料转运等都通过机器人来完成。目前,企业的投资额已超过签约时的备案金额,未来还将追加1亿元资金投入。

    “打通这个涵洞,不是地方政府一方的事,更需要院所的支持。”王子强感慨,这个涵洞也是院地“双向奔赴”的见证。院所有覆盖放射性核素与药物研发、生产、转化全链条的同位素应用与研发平台,也需要有承接转化的中下游配套。

    游仙区科研院所云集,搞成果转化“近水楼台”。但受体制机制束缚,多年来很多有院所的地区“加强院地合作”多停留于高层互访时的礼节性辞令,院所有自己的科研任务和保密要求,实际情况是“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此前一度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长三角、珠三角跑过来把项目招走了,我们又跑到人家那里去招商。”游仙区经合局负责人说。

    “不能守着青山没柴烧!”游仙区主要领导带队拜访辖区科研院所,组建“一对一”服务院所工作专班14个,专门成立负责院地协同发展工作的科级行政部门,全力以赴做好重大科研项目等土地要素保障,协同做好院所周边环境安全保障,提供“生、老、病、养、学、业”全方位“保姆式”生活保障。本着“亲戚越走越亲”的朴素观念,举办相亲联谊会、运动会、优质农产品推介会……通过各类活动拉近心理距离。从人才、设备的共用共享,到共建产业园,合作逐渐深入。

    游仙区正在建设的核医疗产业园、西部唯一的激光产业园,无一不是与院所深度合作,依托院所招商。

    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实施,院所也开始主动拥抱成果转化。绵阳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综合办主任师之全说,“我们有很多可供转化的共性技术‘养在深闺’,也迫切希望‘把女儿嫁出去’!”

    抢抓这一机遇,当前游仙区已形成“一院所一平台一产业”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跳出闭门转化

    塑造更开放的创新生态

    初到绵阳,绵阳市科技局的同志推荐我们到“云上两城”和“科创基金小镇”“院士(专家)小镇”去看看。“给我们提提建议,这是我们的几项创新举措。”3月21日,记者用一整天走访了这几个地方。

    驱车约20公里,记者来到涪城区郊外的青义镇,成片的油菜花田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一个以“鸿儒·乡里”为主题的绵阳院士(专家)小镇坐落在这里。咖啡机器人、迎宾机器人,以及涪城区定期开展的院士(专家)“早餐汇”为乡间增添了科技感。为国内外院士一户一策设计的载体,正在建设中。

    在绵阳国际会展中心旁,半月状的地块成了未来绵阳“含金量”最高的地区。为解决科创企业融资难问题,2022年10月,“科创基金小镇”开镇运营,共入驻机构11家,管理基金25只,管理规模267亿元。

    科技城创新中心坐落着“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的线下展馆。通过虚实结合的虚拟大学城、科技城,绵阳想要融入全国网络,有效汇聚高端创新资源。

    这和以往闭门转化的底层逻辑不同。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当前,创新要素在全球集聚流动,绵阳作为中国的科技城,更应该塑造开放创新生态圈。“不管是‘两城’还是‘两镇’,其目的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集聚创新资源,‘跳出绵阳看绵阳、跳出四川看绵阳’,为绵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

    在国家叫停高校异地办学的背景下,2022年4月,绵阳市委、市政府部署了“云上大学城”和“云上科技城”两大抓手,通过云上招引、云下落地,引育一批科技创新人才,促成一批科技成果转化。

    云上招引,让高校院所的招引更精准高效——跳过线下建大学城的形式,直接瞄准有潜力的人才团队、技术项目。据介绍,目前,“云上大学城”已入驻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20所全国知名高校,招引到14个高水平专家教授的创新团队在绵发展。

    从2022年陆续搭建,到如今逐渐成型,“两城两镇”的打造逐渐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为“云上两城”入住团队进一步落实支持政策、优化服务保障,为大家在绵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科创基金小镇”第一步主要完成了在绵已有基金的集聚,要进一步扩大资金规模、打造股权投资基金的聚集地,还需要“走出去”,增强对头部机构的吸引力。“院士(专家)小镇”聚集了部分战略科技人才,下一步如何为地方发展赋能也需要探讨。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市科技局的有关负责人说。(记者徐莉莎 祖明远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0.jpg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