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扎染 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3月16日,学员们在“吴家染坊”门口展示自己做好的扎染作品。
3月21日,游客们在“吴家染坊”附近的樱花林中打卡。
3月21日,远眺彭镇鲢鱼社区,社区周围种满了各种经济花卉和植物。
3月21日,彭镇鲢鱼社区居民在田间松土。
3月16日,吴定坤(右一)向学员们传授扎染技艺。
3月21日,吴家染坊的扎染指导老师易传英(右一)晾晒学员们染好的作品。
3月21日,鸟瞰彭镇鲢鱼社区,这里独栋民居林立,花香四溢,草木环绕。
3月25日,春日的阳光洒在成都市双流区彭镇鲢鱼社区“吴家染坊”的晒场上,宽大的扎染布匹随风轻摆,淡蓝色的晕纹变幻玄妙。近年来,这个普通的农村集中安置新小区重塑百年染坊文化,“染”出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撷撮采线结,斑斓入颜色”,是古书上对扎染的生动描写。当日,有不少游客在“吴家染坊”记忆体验馆里感受“至白至蓝”的扎染技艺。“染布手艺使用的是古法传承的植物染料,蓝染用的是板蓝根,其他还能用姜黄、苏木、栀子等不同的植物染料……”86岁的吴定坤是“吴家染坊”第5代传人,面对学员们不断的提问,老人娓娓道来。
染布的间歇,吴定坤告诉记者,早在乾隆年间,吴氏先祖带着染布的手艺,几经辗转来到此地,开设染坊。其后200多年,染坊生意不断壮大,家族愈发兴旺,周边乡邻很是认可吴家的手艺。而后,染坊几起几落,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直到鲢鱼社区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挖出一块刻有“吴家染坊”四个大字的石碑,这才勾起了村民们尘封多时的记忆。为了让传统手艺重焕生机,两年多前,鲢鱼社区全新打造的“吴家染坊”重新开染。
“在公布原址修复重建染坊记忆体验馆计划的时候,吴定坤老人就带着包裹来到我们社区办公室,要把自家保留至今的染布、成衣、针线包、老照片等,共计17件物品捐入染坊记忆体验馆。他还把我拉到家里,说要捐个搬不动的大件——染布石。”彭镇鲢鱼社区党委书记刘剑告诉记者,随着吴家染坊记忆体验馆的开放,同时落地为成都理工大学文化艺术创作实践基地,这里已经是集教、学、体、研、游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空间,对内可体验染印文化和扎染技艺,对外可输出染印文创产品。
围绕着“吴家染坊”周围,还有乡愁体验馆、粮油种植、鲜花苗木基地、樱桃采摘园、生态茶馆、私房菜馆、景观广场等。截至目前,染坊记忆体验馆已开展各类培训、参访、教学、手工类活动100多次,附近社区居民、学生、旅游团体等上千名学员前来体验学习。当地借力“乡村旅游热”,循序渐进,探索了一条农民集中安置区“社区+小区”协同治理新路,将鲢鱼社区“吴家染坊”小区打造成公园社区“乡村表达”典范。
“我们是亲眼看到家乡的房子从以前的茅草屋变成瓦房,再到一排排洋楼的转变,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61岁的吴明稀和老伴都是当地人,他们见证了“吴家染坊”小区的华丽转身。“堂前微田园,屋后小花园”,这个独栋民居林立、草木环绕的小区正是他们的心之所向。(刘婷 记者 李向雨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