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推出“1+3+N”的主要功能布局 人才发展雁阵格局2025年基本形成

  • 2023年02月24日 08时0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跟进落实省委决策部署,破解人才发展难题,近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推进新时代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省要基本形成人才发展雁阵格局。

    四川为何要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未来又将如何推动落地落实?2月23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推进新时代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建设”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地方组织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详细解读。

    为何构建?基于三个现实需要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人才总量突破1000万大关、居西部第一,两院院士和国家人才计划入选人数大幅增长,国家级创新平台达195个,人才发展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这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省也存在人才‘数量、质量、效能’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人才资源配置和区域分布不够合理、各类人才集聚载体的效能发挥不够充分、人才环境竞争力不够强等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需要持续做强人才支撑。”在新闻发布会现场,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办主任李国贵用了“三个需要”来阐述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的重大意义和背后考量。

    这是深入贯彻中央战略部署的需要。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要求,新时代人才工作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并通过系列会议、政策文件作出了部署安排。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就是要推动中央部署要求在我省落地落实,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更多四川力量。

    这也是跟进落实省委决策部署的需要。省委强调高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通过建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高地、人才集聚地和区域支点,形成梯次分明、各有侧重、比翼齐飞的人才布局,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相应支撑。

    这更是着力破解人才发展难题的需要。面对人才布局和发展的难题,我省需要进一步厘清思路、调整方法,通过“抓重点、带一般”等形式,指导和推动各地各部门各领域人才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共同形成全省人才高地建设的强大合力。

    如何构建?以“1+3+N”为主要功能布局

    作为我省积极融入国家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布局的战略抓手,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的重大举措,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将如何构建,又将如何成型?

    李国贵介绍,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以“1+3+N”为主要功能布局,“1”即成都作为“头雁引领”,要发挥核心引擎作用,加快形成全省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的主要承载区;“3”即“三翼驱动”,绵阳、宜宾—泸州组团、南充—达州组团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要紧随成都之后,加快建设国防科工人才高地和区域创新人才集聚地,共同形成全省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的重要承载区;“N”即“多点支撑”,其他市(州)要加快建设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地,共同形成全省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的多个支点。同时我省还将在“1+3”条件较好区域重点建设若干核心区,引领带动雁阵格局整体成势。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我省又确定了突出“头雁引领”、强化“三翼驱动”、夯实“多点支撑”等多项重点举措。

    突出“头雁引领”,成都将深入实施“蓉漂计划”“蓉城英才计划”,高水平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打造高品质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在全球范围内加快汇聚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

    强化“三翼驱动”,绵阳将优化实施科技城人才计划,构建集聚国防科工人才的平台体系,加快壮大国防科工战略人才力量;宜宾—泸州组团将加快建设大学城科创城、西部工匠城,加快汇聚产业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南充—达州组团将重点围绕相关产业制定产业人才支持政策,建强产业人才发展联盟,加快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和影响力。

    夯实“多点支撑”,“1+3”之外的其他市(州)将重点依托高新区、经开区和产业园区,大力建设各类人才创新载体,加快汇聚产业高端人才和特色产业人才。同时,我省还将发挥县(市、区)人才工作先行区的“排头兵”作用,示范带动所有县(市、区)人才数量、质量和效能均实现显著提升。

    如何保障?教育经信科技人社等部门将齐发力

    四川作为教育大省,高等教育资源富集,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就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加大人才供给力度、提升人才供给质量。

    “近年来,我省普通高校从10年前的99所增加到134所,其中人才发展雁阵格局‘1+3’相关市聚集了88所高校,占全省的66%,四川高校正成为人才聚集和科技创新的新高地。”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立云介绍,下一步将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聚集优势,服务“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离不开产业人才支撑。省委提出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六大特色产业,“发挥特色产业的聚才作用,实现‘以产聚才、以才促产’,我们将大有可为。”经济和信息化厅机关党委书记周海琦表示,接下来将实施好“经纬人才”计划等工作,以锻造适应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需要的人才队伍为主攻方向,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机衔接。

    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需要建强高能级平台,以集聚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厅副厅长杨品华介绍,该厅未来将聚焦西部科学城、战略科技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功能服务平台等四大平台建设,进一步建强高能级平台,为四川集聚更多科技创新人才。

    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还要着力破解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难点堵点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董宏杰介绍,该厅将围绕职称评审、岗位设置、绩效薪酬三个方面发力,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针对性解决科研事业单位高级技术岗位紧缺、职业发展机制不完善、岗位聘用矛盾凸显等问题,逐步建立体现人才价值、激发人才活力、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从加强组织领导、配套衔接、督促考核等方面,推动构建省市县纵向对接、省直部门横向协同的推进机制。”李国贵表示,我省还将把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推进情况和工作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和专项述职评议,加强督促指导和监测评估,确保各项工作举措取得实效。(记者 樊邦平 江芸涵 史晓露 田程晨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省推出“1+3+N”的主要功能布局 人才发展雁阵格局2025年基本形成

  • 2023年02月24日 08时0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跟进落实省委决策部署,破解人才发展难题,近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推进新时代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省要基本形成人才发展雁阵格局。

    四川为何要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未来又将如何推动落地落实?2月23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推进新时代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建设”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地方组织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详细解读。

    为何构建?基于三个现实需要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人才总量突破1000万大关、居西部第一,两院院士和国家人才计划入选人数大幅增长,国家级创新平台达195个,人才发展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这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省也存在人才‘数量、质量、效能’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人才资源配置和区域分布不够合理、各类人才集聚载体的效能发挥不够充分、人才环境竞争力不够强等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需要持续做强人才支撑。”在新闻发布会现场,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办主任李国贵用了“三个需要”来阐述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的重大意义和背后考量。

    这是深入贯彻中央战略部署的需要。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要求,新时代人才工作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并通过系列会议、政策文件作出了部署安排。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就是要推动中央部署要求在我省落地落实,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更多四川力量。

    这也是跟进落实省委决策部署的需要。省委强调高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通过建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高地、人才集聚地和区域支点,形成梯次分明、各有侧重、比翼齐飞的人才布局,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相应支撑。

    这更是着力破解人才发展难题的需要。面对人才布局和发展的难题,我省需要进一步厘清思路、调整方法,通过“抓重点、带一般”等形式,指导和推动各地各部门各领域人才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共同形成全省人才高地建设的强大合力。

    如何构建?以“1+3+N”为主要功能布局

    作为我省积极融入国家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布局的战略抓手,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的重大举措,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将如何构建,又将如何成型?

    李国贵介绍,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以“1+3+N”为主要功能布局,“1”即成都作为“头雁引领”,要发挥核心引擎作用,加快形成全省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的主要承载区;“3”即“三翼驱动”,绵阳、宜宾—泸州组团、南充—达州组团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要紧随成都之后,加快建设国防科工人才高地和区域创新人才集聚地,共同形成全省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的重要承载区;“N”即“多点支撑”,其他市(州)要加快建设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地,共同形成全省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的多个支点。同时我省还将在“1+3”条件较好区域重点建设若干核心区,引领带动雁阵格局整体成势。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我省又确定了突出“头雁引领”、强化“三翼驱动”、夯实“多点支撑”等多项重点举措。

    突出“头雁引领”,成都将深入实施“蓉漂计划”“蓉城英才计划”,高水平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打造高品质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在全球范围内加快汇聚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

    强化“三翼驱动”,绵阳将优化实施科技城人才计划,构建集聚国防科工人才的平台体系,加快壮大国防科工战略人才力量;宜宾—泸州组团将加快建设大学城科创城、西部工匠城,加快汇聚产业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南充—达州组团将重点围绕相关产业制定产业人才支持政策,建强产业人才发展联盟,加快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和影响力。

    夯实“多点支撑”,“1+3”之外的其他市(州)将重点依托高新区、经开区和产业园区,大力建设各类人才创新载体,加快汇聚产业高端人才和特色产业人才。同时,我省还将发挥县(市、区)人才工作先行区的“排头兵”作用,示范带动所有县(市、区)人才数量、质量和效能均实现显著提升。

    如何保障?教育经信科技人社等部门将齐发力

    四川作为教育大省,高等教育资源富集,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就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加大人才供给力度、提升人才供给质量。

    “近年来,我省普通高校从10年前的99所增加到134所,其中人才发展雁阵格局‘1+3’相关市聚集了88所高校,占全省的66%,四川高校正成为人才聚集和科技创新的新高地。”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立云介绍,下一步将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聚集优势,服务“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离不开产业人才支撑。省委提出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六大特色产业,“发挥特色产业的聚才作用,实现‘以产聚才、以才促产’,我们将大有可为。”经济和信息化厅机关党委书记周海琦表示,接下来将实施好“经纬人才”计划等工作,以锻造适应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需要的人才队伍为主攻方向,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机衔接。

    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需要建强高能级平台,以集聚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厅副厅长杨品华介绍,该厅未来将聚焦西部科学城、战略科技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功能服务平台等四大平台建设,进一步建强高能级平台,为四川集聚更多科技创新人才。

    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还要着力破解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难点堵点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董宏杰介绍,该厅将围绕职称评审、岗位设置、绩效薪酬三个方面发力,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针对性解决科研事业单位高级技术岗位紧缺、职业发展机制不完善、岗位聘用矛盾凸显等问题,逐步建立体现人才价值、激发人才活力、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从加强组织领导、配套衔接、督促考核等方面,推动构建省市县纵向对接、省直部门横向协同的推进机制。”李国贵表示,我省还将把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推进情况和工作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和专项述职评议,加强督促指导和监测评估,确保各项工作举措取得实效。(记者 樊邦平 江芸涵 史晓露 田程晨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