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四川如何着力?

  • 2022年06月02日 08时0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定位

    ●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

    ●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

    ●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双核、三带、七区、多线”空间格局

    ●以重庆主城和成都双核为驱动

    ●以成渝古道、长江上游、成绵乐三条旅游带为串联

    ●以“五横五纵”多条旅游支线为骨架

    ●串接生态旅游大环线

    ●推动大峨眉—大熊猫生态文化、古蜀文化与嘉陵山水休闲等七个特色旅游区合作联动发展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3个定位——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对标《规划》,四川有哪些基础优势?接下来将从哪些方面重点着力?记者采访了《规划》编制组成员、征求意见专家组成员。

    亮点突出 明确“巴蜀文化特色”

    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陈胜容是《规划》编制小组成员之一。陈胜容告诉记者,编制组工作于2020年底启动,她主要参与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南线区域的实地调研、专家咨询论证会,以及部分章节的编写。

    “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纲要》提出,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讲好巴蜀故事,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陈胜容表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背景下,《规划》基于覆盖川渝全境的自然人文资源廊道脉络,以走廊为概念,突破既有行政区划边界,实施区域文化和旅游协同联动、统筹共建,是在跨区域范围内对文化旅游资源和市场进行协同优化发展的重要探索。

    陈胜容表示,《规划》将从顶层设计上促进两地文旅发展的优势互补、客源互送和市场共享,使巴蜀文化旅游的辨识度、知名度、美誉度和区域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得到强化和提高。

    四川大学教授、《规划》征求意见专家组成员杨振之认为,《规划》的一大亮点是在顶层设计中明确“巴蜀文化特色”,在落地实施中应当紧紧围绕这一大重点。

    如何着力 以“双核”带动其他区域发力

    根据《规划》,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将构建“双核、三带、七区、多线”的空间格局,即以重庆主城和成都双核为驱动,以成渝古道、长江上游、成绵乐三条旅游带为串联,以“五横五纵”多条旅游支线为骨架,串接生态旅游大环线,推动大峨眉—大熊猫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区、古蜀文化与嘉陵山水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区等七个特色旅游区合作联动发展。

    “目前从四川方面来看,成都的极核效应已十分突出,希望以《规划》为契机,推动发挥成都都市核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陈胜容表示,从规划区内四川省域内的文旅发展现状看,“双核”之间的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四川段是省内文旅发展的短板区,需要借助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推进落实资大(资阳、大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遂潼(遂宁、潼南)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等的建设,促进成渝中部文旅产业发展高地的形成。

    “四川观光旅游规模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已有较深厚的基础。”杨振之说,同时,四川依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集中度不够等情况。“例如《规划》中所提的‘三带’之一长江上游生态文化旅游带,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但四川区域内目前相关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薄弱,应当在融合共建中取长补短。”

    《规划》提出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杨振之认为,四川在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和产业培育方面依然不足,更多地方目前还是主要依赖于景区观光游,本土资源没有得到完全开发,盈利能力不够。“要进一步提升资源开发的力度和深度,除了景区景点建设之外,要更多开发具有深度体验的休闲度假型产品,提升盈利能力。”

    深化协同 摆脱低层次竞争推进更多融合

    《规划》特别明确了“深化区域协同发展”重点任务,川渝两地需共建协同发展机制、共建一体化旅游交通网络、共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共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品牌形象等。

    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两年来,川渝两地在此方面已有多项探索,共签订文旅方面战略合作协议63份,成立巴蜀文化旅游推广联盟、成渝地区图书馆联盟、巴蜀世界遗产联盟、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联盟、成渝地区文化馆联盟、川渝非遗保护联盟等合作联盟11个,推动重点任务107项,推动重点文物保护项目200余个,联合举办展览展示活动50多个,实施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五华山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等8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1.68亿元。

    “川渝地区的开放和融合,是建设巴蜀文旅走廊很重要的一点。”杨振之说,川渝两地要摆脱低层次竞争,进一步走向深度融合,具体包括生产要素融合、人才自由流动、资本互助合作、市场共享等。

    在杨振之看来,《规划》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明确了依托铁路、国省干线公路和水路,构筑“五横五纵”旅游通道,规划开行季节性旅游专列专线,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交通体系。“这为建设巴蜀文旅走廊夯实了基础,构建起巴蜀文旅走廊环形交通网络,让更多融合成为可能。”

    《规划》提出系列以合作为基础的行动任务,全面助力川渝两地协同发展。陈胜容表示,着力点还是应该落在两地的合作上,如责任主体合作、推进机制合作、重大事项落实合作,“通过合作形成和巩固川渝文旅良性的竞合关系,共同实现建设目标。”(记者 吴梦琳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四川如何着力?

  • 2022年06月02日 08时0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定位

    ●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

    ●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

    ●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双核、三带、七区、多线”空间格局

    ●以重庆主城和成都双核为驱动

    ●以成渝古道、长江上游、成绵乐三条旅游带为串联

    ●以“五横五纵”多条旅游支线为骨架

    ●串接生态旅游大环线

    ●推动大峨眉—大熊猫生态文化、古蜀文化与嘉陵山水休闲等七个特色旅游区合作联动发展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3个定位——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对标《规划》,四川有哪些基础优势?接下来将从哪些方面重点着力?记者采访了《规划》编制组成员、征求意见专家组成员。

    亮点突出 明确“巴蜀文化特色”

    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陈胜容是《规划》编制小组成员之一。陈胜容告诉记者,编制组工作于2020年底启动,她主要参与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南线区域的实地调研、专家咨询论证会,以及部分章节的编写。

    “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纲要》提出,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讲好巴蜀故事,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陈胜容表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背景下,《规划》基于覆盖川渝全境的自然人文资源廊道脉络,以走廊为概念,突破既有行政区划边界,实施区域文化和旅游协同联动、统筹共建,是在跨区域范围内对文化旅游资源和市场进行协同优化发展的重要探索。

    陈胜容表示,《规划》将从顶层设计上促进两地文旅发展的优势互补、客源互送和市场共享,使巴蜀文化旅游的辨识度、知名度、美誉度和区域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得到强化和提高。

    四川大学教授、《规划》征求意见专家组成员杨振之认为,《规划》的一大亮点是在顶层设计中明确“巴蜀文化特色”,在落地实施中应当紧紧围绕这一大重点。

    如何着力 以“双核”带动其他区域发力

    根据《规划》,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将构建“双核、三带、七区、多线”的空间格局,即以重庆主城和成都双核为驱动,以成渝古道、长江上游、成绵乐三条旅游带为串联,以“五横五纵”多条旅游支线为骨架,串接生态旅游大环线,推动大峨眉—大熊猫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区、古蜀文化与嘉陵山水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区等七个特色旅游区合作联动发展。

    “目前从四川方面来看,成都的极核效应已十分突出,希望以《规划》为契机,推动发挥成都都市核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陈胜容表示,从规划区内四川省域内的文旅发展现状看,“双核”之间的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四川段是省内文旅发展的短板区,需要借助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推进落实资大(资阳、大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遂潼(遂宁、潼南)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等的建设,促进成渝中部文旅产业发展高地的形成。

    “四川观光旅游规模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已有较深厚的基础。”杨振之说,同时,四川依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集中度不够等情况。“例如《规划》中所提的‘三带’之一长江上游生态文化旅游带,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但四川区域内目前相关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薄弱,应当在融合共建中取长补短。”

    《规划》提出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杨振之认为,四川在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和产业培育方面依然不足,更多地方目前还是主要依赖于景区观光游,本土资源没有得到完全开发,盈利能力不够。“要进一步提升资源开发的力度和深度,除了景区景点建设之外,要更多开发具有深度体验的休闲度假型产品,提升盈利能力。”

    深化协同 摆脱低层次竞争推进更多融合

    《规划》特别明确了“深化区域协同发展”重点任务,川渝两地需共建协同发展机制、共建一体化旅游交通网络、共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共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品牌形象等。

    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两年来,川渝两地在此方面已有多项探索,共签订文旅方面战略合作协议63份,成立巴蜀文化旅游推广联盟、成渝地区图书馆联盟、巴蜀世界遗产联盟、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联盟、成渝地区文化馆联盟、川渝非遗保护联盟等合作联盟11个,推动重点任务107项,推动重点文物保护项目200余个,联合举办展览展示活动50多个,实施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五华山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等8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1.68亿元。

    “川渝地区的开放和融合,是建设巴蜀文旅走廊很重要的一点。”杨振之说,川渝两地要摆脱低层次竞争,进一步走向深度融合,具体包括生产要素融合、人才自由流动、资本互助合作、市场共享等。

    在杨振之看来,《规划》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明确了依托铁路、国省干线公路和水路,构筑“五横五纵”旅游通道,规划开行季节性旅游专列专线,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交通体系。“这为建设巴蜀文旅走廊夯实了基础,构建起巴蜀文旅走廊环形交通网络,让更多融合成为可能。”

    《规划》提出系列以合作为基础的行动任务,全面助力川渝两地协同发展。陈胜容表示,着力点还是应该落在两地的合作上,如责任主体合作、推进机制合作、重大事项落实合作,“通过合作形成和巩固川渝文旅良性的竞合关系,共同实现建设目标。”(记者 吴梦琳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